传统企业逆袭的话题最近引人关注,逆袭指在逆境中反击成功,但对于净资产回报率依然高达13%的银行来说,还称不上身处真正的逆境。而那些积极拥抱新技术,锐意变革的传统银行正在借助新科技完成数据主场的王者归来。
技术进步越来越快,在无声无息中推动着企业的变革。服务无界,合作无间,认证于无形。这是某银行科技部门负责人对未来银行的形容词。
举个例子,旅行需要办签证、定酒店、换外币,这些需要在多个不同机构的平台上完成。未来银行提供的平台上不仅可以提供财产证明,还可以进行签证预约,支付酒店定金、换汇预约(通知网点准备外币)。
在场景金融新生态下,未来银行必将打造更加卓越的体验,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质量,更安全的方式运营,开创数字运营的新模式。
“现在整个数字化技术对全球所有的行业,特别是金融行业带来的冲击体现在方方面面。” IBM大中华区金融行业总经理郭仁声在2018 IBM 金融创新者大会上如是说。他认为银行要在数字化大潮中成功逆袭,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调整。
首先,银行要掘金数据,需要建立或者参与平台,并在平台生态中重新定位自己。举个例子,欧洲9家银行在2017年成立了一个合资机构,通过区块链技术在欧洲11个国家搭建了一个开放式跨境贸易平台。涵盖KYC规则共享,订单验真、执行、收款等领域,中小企业间无需信用证可以进行有效的贸易来往,提高了金融效率。未来该平台有可能走出欧洲,变成全球化的贸易平台,甚至有可能尝试提供非金融服务。
其次,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自动化等技术降低银行成本,帮助合规。比如2017年新加坡银行与IBM合作进行流程重组,重组后的流程有80%不需要人工干预,得到了超过5倍的效率提升。
最后,建设安全的云平台,为创新打造坚实的数字化基础。如澳洲的西太平洋银行就将自己70%的服务转向云平台,将部署时间减少到3-5天,部署成本节省了30%。
平台生态成就未来银行
根据麦肯锡的预测,即使不进行根本性改变,银行也依然不会消失,但净资产利润会下降。 虽然国内大部分银行目前的净资产回报率依然高达13%,但有远见和创新意识的银行应该抓住机会,主动出击。利用自己的客户优势、资金优势、渠道产品优势和数据优势,在更大的金融服务空间构建新的优势。
但这一切有一个前提,就是要从数字化转型走向数字化重塑,在此过程中把业务模式、协作体系和价值链重新构建。IBM大中华区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合伙人,金融服务行业总经理陈文表示。
我们正在从信息时代过渡到客户时代,新的时代,客户、产品、市场、企业内部运营都是数字化的,价值链的形成由传统的线性方式、自主控制方式,变成网状和动态的方式。行业价值链被分解,传统的行业与业务的边界逐渐模糊,传统自给自足的价值链会越来越不适用于新的挑战,新的生态系统自然浮现。
而数字化重塑的过程离不开平台生态,平台正在成为银行在新的生态圈重新找准定位的重要手段。因此,开放、协作的平台模式将是银行重新定义未来业务的重要出发点。
具体来说,银行对平台的参与有多种形式。可以分为银行自建平台;共建平台;接入平台;参与平台;将自己置身于网状业务结构中,多方协作,服务于统一客户群等多种形式。
陈文认为银行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的平台模式。如市场模式,客户关系与其他利益相关者联系起来,银行成为众筹和营销等服务的市场。但要注意利率更具有竞争力的同时存在利润下降风险;分销商模式,特点是利用客户洞察和分析资产,银行对产品的来源并不确定。要注意随着银行开始分销与现有产品竞争的产品,存在相互蚕食的风险;工厂模式,构建金融生态系统的扩展价值链,如为与客户建立关系的其他生态系统成员提供金融产品,并分发这些产品。
“具体采取哪种形态取决于银行,其中的关键词是取舍。”陈文说。“传统银行在进行客户服务或者产品构建时,会自己控制风险因素、渠道因素和客户交易。而未来银行服务的范畴扩大,有可能将很多方面开放给其他银行,所以开放和舍得是构建平台的基本出发点,在开放和舍得的过程中最终形成新的竞合生态。”
人机交互发挥数据优势
在平台生态中,庞大的客户群,可靠的信誉,成熟的后台运营,以及广大的可协作对象。让传统银行构建平台模式比起那些跨界竞争者更具优势。
IBM针对金融行业高管的调研显示,两年前,银行对跨界竞争有所顾虑,现在 72% 的受访者表示,真正的颠覆来自那些自我重塑,力争在数字时代蓬勃发展的金融机构。而银行业认为,他们将来真正的竞争者还是来自银行,是那些能够拥抱新技术锐意变革的传统银行。他们将成为新的颠覆者,他们将构建新的独特优势。
这种观点的变化来自一个最重要的认识,技术的可得性对跨界竞争者和传统银行并无显著差别。但是银行回归本源的金融服务能力和持续经营管理能力,却不是新的跨界者能够轻松获得的。
客户的主单在银行,且轻易不会流失。未来金融服务碎片化、零散化、场景化的发展趋势,需要把银行业务碎片化以后,通过平台和API的方式嵌入到生活中的各个场景。这时,深挖数据的价值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对于银行来说,其实只有不到5%的数据得到了最深度的应用。
对此,银行需要将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引入银行业务操作过程,使其强大的数据优势发挥更大的价值。
例如大型银行可以在不良贷款风险防范项目中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利用比如股权关系、资金往来、授信关系、担保行为、人员关系、抵押关系等多类关系数据,训练人工智能进行机器学习,从而推导出风险传导预警和原发风险辨识。
“从数字化到自动化是企业发展和变革过程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不亚于曾经的ERP浪潮。” IBM大中华区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应用管理创新自动化总监郝彦如此形容。郝彦表示,目前银行有60%到75%的流程可以被自动化取代,涉及银行的前台、中台以及后台业务,比如在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同时优化后台运营,从而帮助银行降低30%到40%的成本。
智能自动化能够帮助银行的各个部门提高质量和效率,包括营业网点、呼叫中心、信用卡部、投资部、运营管理部、财务部、人力资源部、采购部、IT部门等,IBM在这些方面都有大量的用户案例。比如IBM 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即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可以自动执行高度重复任务,将企业员工从中解放出来。大幅缩短价值实现的时间,减少成本和人工错误,并增加合规性和安全性。在为企业解决隐性成本的同时具备快速复制和扩张能力。
此外,企业在自动化转型过程中,IBM提出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人机交互三个步骤。即从战略的角度统筹规划,然后选择合适的度量指标推进自动化转型监控和管理;成立快速实施中心,在实施成功之后,快速扩展到整个企业;完成业务流程重塑,进入人机高效协同的人机交互时代。
架构创新创造无限可能
对于有平台基础且客户超过亿级的中大型银行来说,需要高度个性化的敏捷创新和市场响应。既有IT和企业业务架构都已经不再适应。
因此,创新企业级架构需要将业务底层抽象回归为业务本质。也就是根据自有的业务能力和业务本质,在企业级应用底层中进行抽象建模,之后才有可能为外部快速提供组件式或者单元式的处理能力,或者完成新产品构建。从而确保大中型金融机构有能力响应高度动态创新的业务需求和市场反应。
同时,只有根据行业特点和业务特点进行智慧的数据处理,才能利用经济的计算力、存储力和处理手段,产生更好的业务价值。这种“管中窥豹”、“一叶知秋”的“智算力”也正是IBM一贯强调的技术能力和业务特点密切结合的理念。
此外,在基础架构方面,手机终端所带来互联网结构和生态变化,以及越来越严格的金融监管要求都对银行的IT基础架构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求有稳定性,同时又要求有灵活性。
IBM副总裁,硬件系统部总经理侯淼表示,银行传统的IT基础架构框架是一维的,即业务功能以线性方式实现,这种架构常常导致跨渠道客户体验不一致,交易服务分散,功能重复和前后端数据分离。而未来的IT架构框架应当是多维的,能够跨出企业界限快速开发新服务,可扩展并能实时获取数据用于当前甚至未来的客户交互,并且通过集成实时响应洞察需求。
在安全方面,IBM则提出了安全免疫系统新观念,包括一套最新的安全威胁情报,一个安全的智能平台,以及一个安全的运营中心三大部分。将现有防御产品通过QRadar平台整合起来,从而达到联动效果。人工智能技术还还可以帮助银行实时发现网络攻击,自动启动防御措施。
如果拿游戏来比喻,几年前传统银行被竞争对手炫酷的攻击特效所迷惑,眩晕状态结束后发现技术构建的优势壁垒其实可以轻易被攻破。现在,轮到醒悟过来的银行出手,展示自己真正的实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