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在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加速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积极坚持以多边贸易体系为基础的国际贸易准则,促进了全球经贸发展。
“入世”后中国对外贸易飞速增长
40年前,中国的进出口总值仅293亿美元。随着改革开放推进,中国的对外贸易开始了跨越式发展,2001年“入世”后,中国对外贸易飞速增长,国际地位持续提升。
从货物贸易看,自2009年起,中国已经连续9年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地位,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世界贸易组织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在全球货物贸易进口和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分别达10.2%和12.8%,是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自2009年以来,中国一直是最不发达国家的最大出口市场,吸收了最不发达国家1/5的出口。
从服务贸易来看,2001年至2017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口额从393亿美元增至4676亿美元,年均增长16.7%,占全球服务贸易进口总额的比重接近10%。自2013年起,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服务贸易进口国,为带动出口国当地消费、增加就业、促进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全球价值链视角看,世界贸易组织与日本贸易振兴会/亚洲经济研究所发布的《东亚贸易模式与全球价值链:从货物贸易到任务贸易》研究报告指出,2000年中国“入世”前,凭借与日本、韩国及大陆与台湾间、内地和港澳间基于加工贸易和直接投资构成的生产联系,中国融入了亚洲—北美跨洲生产网络。到2005年,中国成为亚洲—北美生产网络中间产品的轴心市场,尽管中国面对的供应链高度分散,但源于廉价劳动力和复杂中间产品接受能力的国际竞争力,使得这些中间产品最终体现在标有“中国制造”、价廉物美的最终制成品之中,销往世界各地,让全球消费者尽情享用。
成为跨境投资枢纽
40年前,中国开始了利用外资的进程,尤其在2001年“入世”后,中国利用外资进入新高潮。
外商投资企业在优化中国产业结构和提升中国就业的同时,也极大扩展了市场空间和获得了丰厚利润,实现了“双赢”。进一步活跃了国际投资,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与此同时,中国对外投资也迅速增长,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全球排名从“入世”之初的第26位上升至2017年的第3位,中国对外投资加快了东道国当地技术进步步伐,促进其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尤其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2013至2017年,中国企业在沿线国家累计投资超过700亿美元,建设75个境外经贸合作区,上缴东道国税费超过16亿美元,为当地创造了22万个就业岗位。中国已经将“引进来”与“走出去”进一步有机结合,成为跨境投资的枢纽。
世界经济的增长引擎
40年前,中国对于世界经济增长的影响力几乎为零。1997年7月,金融风暴席卷亚洲,中止了亚洲经济的高速发展。尽管在亚洲金融风暴中中国也承受了巨大压力,但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积极政策:参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亚洲有关国家的援助;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努力刺激和扩大内需(教育、医疗和地产);参与和推动地区及国际金融合作,为缓解亚洲经济紧张形势、带动亚洲经济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负责任大国形象初步显现。
2008年8月,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中国政府采取了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政策,通过扩大政府投资和扩张银行信贷的方式,以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包括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的信贷扩张与投资驱动,即“四万亿”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从而稳定了中国经济,大幅度降低了危机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彰显了负责任大国形象。
国际发展援助的新源泉
40年前,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就在尽己所能地为最不发达国家提供经济技术援助。中国的对外援助旨在帮助发展中国家促进农业发展,提高教育水平,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建设公益设施,开展人道主义援助,改善基础设施,加强能力建设,促进贸易发展和加强环境保护。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国际发展援助的新源泉。
201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高达12万亿美元,人均国民收入上升到8690美元,进出口总值4.1万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1350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1246亿美元,进入了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步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的新兴市场经济体,面对世界经济增长和经济全球化中的新问题、新挑战和新机遇,中国已经在加速实现第四次产业革命,完善多边贸易体制,提升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化全球价值链韧性,推进与发达国家实现公平自由贸易、与新兴市场国家实现互惠自由贸易和与发展中国家实现优惠自由贸易,做出了新的承诺,采取了新的行动,从而为推动世界经济在新的起点、新的高度启动再全球化,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为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
责任编辑:王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