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一直是困扰各国发展的世界性难题,减少贫困更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作为世界绝对贫困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用40年时间,让8亿多人口脱贫,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奇迹。同时,中国的减贫实践也为世界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
中国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
“我家4口人,房子有80平方米,沙发、电视、床都是新的,我们一分钱不花就搬进来了。”提起自己的新家,67岁的李德龙高兴得合不上嘴。李德龙家原来在黔西县城20公里外的山区,由于山高坡陡、土地贫瘠,种的庄稼收成很少,生活极其贫困。今年5月,李德龙一家和其他乡亲一起搬进了县城的锦绣花都小区,儿子和儿媳妇也在街道办的帮助下找到了工作。
黔西县所在的贵州省毕节市地处乌蒙山麓,属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曾被联合国评定为“不宜人居”的地方,是贵州省最贫困落后的地区之一。1988年,国务院批准毕节建立“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拉开了脱贫攻坚的大幕。30年来,通过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就业扶贫等各种措施,全市的贫困发生率已从65.1%下降到8.89%,累计减少贫困人口594万人。
毕节只是中国减贫的一个缩影。1949年成立的新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根据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的统计,那一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27美元,不足整个亚洲平均44美元的三分之二,不足印度57美元的一半。直到1978年,中国仍有2.5亿农村人口处于未解决温饱的贫困状态,占农村总人口的30.7%。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发展生产、消除贫困的工作。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就正式启动了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上世纪90年代,《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发布,开启了制定扶贫计划的先河;进入21世纪,《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两份纲领性文件先后发布,引领着中国的扶贫事业不断前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历史性地提出到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的奋斗目标,推动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5年来,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
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从“区域性扶贫”到瞄准贫困县、“整村推进”,再到“精准扶贫”……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已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跨越,创造了令8亿多人摆脱贫困的人类减贫奇迹,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成为第一个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发展中国家,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世界银行行长金墉用“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故事之一”来形容中国减少贫困人口取得的成绩。
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罗兰德说,中国在减贫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其他任何国家。中国扶贫对世界消除贫困做出了积极贡献。如果没有中国的扶贫成就,联合国千年发展计划目标就难以实现。
国际减贫事业的“中国担当”
“我想用一句中国谚语来表达我们对中国政府的谢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促进各国可持续经济转型,帮助扶贫事业发展,中国给予我们极大支持,体现了兄弟般的情谊。我们感谢贵国在这方面的不懈努力!”在7月20日举办的“2018年发展中国家生态与旅游扶贫官员研修班”闭幕式上,来自乌干达财政部的可亚马·保罗·提外迪汗激动地说。7月24日,在贵州省大方县东关乡育苗中心基地,菜农对苗床进行管理。该蔬菜育苗中心依托先进的硬件设施和专业农业人员,按照“供、产、销”一体化的蔬菜产业精准扶贫模式,向全县各乡镇扶贫大棚供应菜苗,在发展农业产业的同时,确保贫困户持续增收。和提外迪汗一起参加研修班的,还有来自埃及、多米尼加、苏丹、赞比亚等10个国家的30名官员。在短短两周的研修活动中,学员们对中国的减贫政策、措施及所取得的成效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也对本国的减贫政策和实践有了更深的思考。
作为全球减贫的典型案例之一,中国扶贫开发的成功经验已成为一张亮眼的国家名片,吸引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有关官员不远万里前来取经,中国也将自己的减贫方略、减贫经验毫无保留地与发展中国家共享。相关资料显示,自2005年中国开展扶贫减贫培训起,截至今年5月,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已举办121期培训班,共有来自129个国家的3230名官员参与培训。
“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过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过得好。”习近平主席在2017年新年贺词中的表述,充分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天下胸怀与大国担当。
正因如此,在致力于消除自身贫困的同时,中国积极开展南南合作,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减贫伙伴关系,为国际减贫事业注入新活力。同时,广泛利用双边多边合作机制,加强与多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减贫合作,帮助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大力推动国际发展事业,为世界各国实现减贫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环境。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创设亚投行、设立丝路基金……中国支持发展中国家开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动建设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为发展中国家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为更快消除贫困创造重要条件。
博鳌亚洲论坛发布的《亚洲竞争力2018年度报告》显示,2017年,“一带一路”倡议的红利集中显现,夯实了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社会基础。中国企业在20多个国家建设经贸合作区,为有关国家创造近11亿美元税收和近18万个就业岗位。
与此同时,中国还力所能及地向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国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扶贫援助。60多年来,中国共向16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近4000亿元人民币援助,派遣60多万援助人员;7次宣布无条件免除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对华到期政府无息贷款债务;积极向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大洋洲的69个国家提供医疗援助,为120多个发展中国家落实千年发展目标提供帮助。
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本·滨瀚表示,过去40年,中国在减贫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中国不断创新减贫伙伴关系,与其他国家相互分享与借鉴减贫知识和经验,对全球减贫具有启迪意义。
责任编辑:张春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