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中国报道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启波澜壮阔新篇章

作者:文︱丁俊萍
改革开放 40 年

什么是改革开放的坚强保障?—— 人民是探索者、理论建构者、制度维护者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 2016年7月,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强调

先把经济搞上去,一切都好办。搞好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这是我们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最主要条件。

2011年6月10日,在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之际,位于辽宁沈阳的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修缮完成并正式对外开放。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作出了将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这次会议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也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点向经济建设转移的顺利实现,我国的社会生产力获得了巨大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改革开放在神州大地上开启了波澜壮阔的新篇章。

经济不发展,这些问题永远不能解决

政治和经济的密切关系,决定了为维护本阶级经济利益而进行政治活动的政党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不讲政治,都不能不正确认识和处理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否则便无以实现党的纲领。

为了顺利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点向经济建设的转移,邓小平同志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结合我国实际,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多次讲了这方面问题。

1978年9月,邓小平同志在吉林省的一次谈话中说:“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到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在同年12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他明确指出: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这就是今后主要的政治。离开这个主要内容,政治就变成空头政治,就离开了党和人民的最大利益”。

1979年10月,邓小平同志在中共省、市、自治区委员会第一书记座谈会上说:“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不只是当前,恐怕今后长期的工作重点都要放在经济工作上面。”他特别说到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之间、政治问题的解决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指出:“政治工作是要做的,而且是要好好地做。但是,政治工作要落实到经济上面,政治问题要从经济的角度来解决。”他认为,很多政治问题、社会问题的解决都取决于经济的发展,“经济不发展,这些问题永远不能解决”。在此基础上,他明确提出了“要用经济办法解决政治问题、社会问题”的新思路。

“现代化建设是我国最大的政治”“要从经济角度解决政治问题”,科学地阐明了新形势下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对于党和国家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政治和社会稳定,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起了巨大的理论指导作用。

2009年10月1日,首都各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是仪仗队高擎国庆游行历史上最大的五星红旗通过天安门广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是中心任务

社会主要矛盾决定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正确认识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确定党和国家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的实践依据。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同志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科学分析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明确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为此,必须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点向现代化建设的转移。

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由邓小平同志亲自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阶段的论断,并且进一步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则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要正确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大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可见,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新时期共产党人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种种社会矛盾,包括一定范围的阶级矛盾,但是,贯穿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党和国家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以逐步解决这个矛盾以及其他各种社会矛盾,因而也就决定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只能放在经济建设上,只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先把经济搞上去,一切都好办。搞好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这是我们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最主要条件。

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大力发展生产力,我们所面临的各项任务就会因为缺乏必要的物质前提而不能完成,我们的事业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邓小平同志强调:“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但是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

这一重要判断解决了过去多年间存在着的党对工作重点的要求与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相互脱节、彼此矛盾的状况,使党的工作重点与党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完全一致起来,从而保证了党的工作重点由阶级斗争向经济建设转移的顺利实现。对于防止和避免因国际国内发生某些突发事变而轻易改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确保党和国家工作重点始终放在经济建设上,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走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无数共产党人曾为之流血奋斗,终于推翻了内外反动派的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使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然而,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历史的局限,也由于中国共产党在创建时期就存在的理论准备不足等特点,共产党人在满腔热情地领导人民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却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样一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以至于在之后20年左右的时间里,离开生产力抽象谈论社会主义,搞阶级斗争扩大化,结果使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在改革开放前差不多20年的时间里经历了重大曲折和失误。

改革开放后,也曾出现一些犹疑和困惑,以至于影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显然,要确保党和国家工作重点实现向经济建设的转移,还必须把什么叫社会主义搞清楚,把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搞清楚。对此,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但要把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搞清楚,不能再模模糊糊地干社会主义了,否则社会主义事业就要遭受挫折,就体现不出优越性。只有明确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才能真正坚持社会主义。而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由于邓小平同志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思考中,紧紧扣住发展生产力这一中心环节,以发展生产力为核心,坚持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制度下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统一,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过程和最终目的的统一,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和实现共同富裕发展目标的根本手段的统一,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人们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比较快的发展道路创造了必要的思想前提。

此外,他还从国际大背景高度,对党和国家工作重点实现向经济建设转移的问题进行了思考。他认为,现在世界上真正的大问题即全球性的战略问题,除和平问题之外,就是经济发展问题,和平与发展是现时代的特征,是当代国际社会的主流。因此,我们应当看到,现在世界上各国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经济力、科技力的竞争。中国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并发挥更大作用,必须抓住有利时机,加速发展经济,尽快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力争在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否则,中国将会更加落后,国家、民族将难以生存与发展。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新的世界大战短期内打不起来,这使我国有一个相对和平安定的国际环境,可以集中力量抓本国的经济建设。这些就是我们党和国家工作重点必须也有可能实现向经济建设转移的国际因素。

基于以上思考,邓小平同志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党和国家工作重点向现代化建设转移的战略决策后,在各种场合反复告诫全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令人欣慰的是,这些论断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所接受,成为人们的共识。从而不仅奠定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顺利实现向经济建设转移的思想基础,而且也为长期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断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了理论依据。

“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邓小平的这句名言鲜明地概括了改革开放之于当代中国的决定性意义。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和必要条件。正是因为改革开放所催生的伟大成就,为国家的富强、社会的进步、民族的振兴、人民的幸福生活,进一步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新篇章。

作者为武汉大学教授、中国中共党史学会理事

责任编辑:张岩

 

有数 Numbers

房地产税法正式纳入人大立法规划,房价会降吗?

改革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人民的最终选择 

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

中国改革开放为什么能成功

时代为什么需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