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集邮

魅力永恒中轴线

作者:梅海涛
图15(三)地安门外大街。自钟楼、鼓楼建筑群往南,是一条面宽约为20米、笔管条直的大街,重叠在中轴线上,直通皇城的北大门——地安门,取名为“地安门外大街”。图15的片图,拍摄者应该是站在鼓楼上往南看,近处是地安门外大街,大街远端可以看到地安门、景山;片图远端偏右还可以看到北海公园的白塔。地安门外大街还有一个如今已鲜为人知的俗称,叫做“后门大街”(图16)。这条笔直的街道两侧,民房与店铺有序排列,虽说比不上著名的前门、崇文门商圈的繁华热闹,却也云集了众多商户。图17的片图是位于地安门外大街靠近鼓楼南侧的谦祥益丝绸店北号商铺。图18的片图是一家位于地安门外大街上的经营木材的商店,马车正在装运木料。图19的片图是地安门外大街靠近南段的露天商品交易市场。

(四)地安门(图20、图21),俗称后门,位于景山以北、鼓楼以南,是明清两朝皇城的北门,与皇城南门的天安门南北呼应,也是北京中轴线上重要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寓意天地平安,风调雨顺。地安门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名北安门,清顺治八年(1651年)改名为地安门。其整体建筑为宫门式砖木结构,面阔七间,中央三间为通道,左右各两间为值守用房。1923年,为便利交通,民国政府将地安门东西两侧的城墙拆除。

(五)寿皇殿。走过地安门,即是迈进了北京皇城的北大门。离得不远,便是著名的古代汉族宫殿建筑——寿皇殿。这是一组建筑群,位于中轴线上的主要有寿皇殿、寿皇门、宫门等。其垣墙呈方形,主建筑坐北朝南。寿皇殿建于清代乾隆十四年(1749年),有御笔“寿皇殿”匾额(图22),原用于供奉康熙“神御”,后来改作专门供奉清朝历代皇帝的神像。按照清朝祖制家规,已故皇帝及其后妃的御容像和印玺,都必须供奉在寿皇殿内。1900年庚子事变以前,寿皇殿里存放有大量珍贵文物。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以后,殿内的宝贝遭受劫难。1926年,民国政府成立“清朝皇室善后委员会”,对寿皇殿及其配属建筑物内的物品逐一进行清点,登记造册。1929年,故宫博物院分三批收纳保管了殿内的余留物品。

寿皇殿南面,就是寿皇门。此门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重昂五彩斗拱,黄琉璃瓦屋顶,四周有汉白玉栏杆,八级踏步,中有御道,很是威严。

过寿皇门往南,就是寿皇殿的宫门。它是外院的正门,有牌楼式拱券门三座,亦是琉璃重昂,五彩斗拱。门口有乾隆时期雕凿的一对石狮“把门”,煞是精彩。图23的片图,取景角度应是自景山中峰高处向北眺望,山脚下的寿皇殿尽收眼底,殿后的直道即后门大街,直通远端的鼓楼。

1955年,寿皇殿交由北京市少年宫使用(图24),殿内原有设施被拆除或改动,原样完全没有了。直至2013年,北京启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北京市少年宫才迁出此地。

(六)景山,是一座并不高峻险要的小山。出了寿皇殿的垣墙宫门,迎面仰视就是景山(图25)。景山山高仅为43米,最高处建有万春亭,这是北京中轴线上唯一没有实用功能的宫阙建筑(图26)。然而,它却被赋予更加重要的意义。很少有人知道,这里曾经是北京这座古老都城的几何中心,它决定了城市的轮廓,以及道路经脉的方向。这个几何中心,从明代至今从未偏移。中心点确定之后,城市中轴线和城池的位置也自然得以确定。丽正门(今天安门)内的干道,向北穿越皇宫,直抵钟鼓楼建筑群,正是沿着北段中轴线往南开辟出来的。明代以后,城市中心点由钟鼓楼悄然向南滑动,固定在景山这个位置上。景山原名“万岁山”(图27,片图右侧的景观就是景山),是用挖掘护城河和三海的泥土堆筑而成的。用挖掘的河泥筑山,不仅解决了土方堆积的难题,而且符合了古时宫殿应“背山面水”的风水学要求。于是,这座人造山就成了宫城背后的靠山,而宫城前面的水,则是同样由人工开掘出来的金水河。选择景山作为北京中轴线的中心点,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景山的中峰(图28,片图即为景山中峰的万春亭)恰好居于元代宫城最重要的宫殿——延春阁的位置。于是,景山的另一层意义就是用来压制前朝的“风水”,令它永世不得翻身,所以景山又叫作“镇山”。

景山还有一个名字叫“煤山”。据说是在明代修建紫禁城时,从北京西郊运进北京城的大量煤炭就堆放在这里,再由此转卖到城内各处使用。图29的片图展现了贩卖煤炭的骆驼商队正在景山附近运送煤炭。图16

图17

图18

图19

图20

图21图22

图23

图24

图25

图26

图27

图28

图29

图30

图31

图32

图33

图34“景山”之名的使用,始于清代。景山的制高点是万春亭,它是一座突起的四角攒尖式古亭,给人们观赏古城池提供了最佳视角。站在亭中央往北眺望,越过地安门,可直接看到远处的鼓楼(图30);转过身来往南看,位于神武门内的宫城建筑尽收眼底(图31)。明朝时,每到重阳,皇帝都会移驾景山,以求长生。圣驾在山顶升座,俯视其下的重重殿宇和美丽江山。然而,景山也并不完全是帝王们意气风发时的观景台。这座既不高大又不壮美的人造山,还是中国历史演变的缩影。就说那位知名的崇祯皇帝,他在走投无路、绝望之际也曾来到景山,在最后俯视了一眼那个行将崩溃王朝之后,于此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七)大高玄殿,紧挨着景山西侧,是一座赫赫有名的道观(图32)。它西临北海,南面是紫禁城筒子河(图33),北面为陟山门及御史衙门,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是我国现存唯一的皇家御用道观。明世宗朱厚熜崇尚道教,长期移居西苑,潜心修道。他听从道士陶仲文的意见,在西苑修建了大高玄殿,作为在宫中演习科仪、祷祭的道场。清朝最初信奉萨满教,顺治帝入关后又接受了藏传佛教,同时重视儒学,而对道教的信仰则远逊于明朝,不过也并未排斥。清朝皇帝每逢初一日、十五日照例要到大高玄殿拈香行礼。特别是逢大旱或大涝,皇帝均要在此进行祭天祈雨等活动。因为大高玄殿道观建筑雄伟,尤以大门外临街并排的三座牌坊十分抢眼(图34),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老北京人习惯以“三座门”作为此处的代称。其实,“三座门”就是指大高玄殿门外的三座牌坊:“乾元资始”“孔绥皇祚”(图35)“弘佑天民”(图36)。

这三座美丽端庄的牌坊建筑形制完全相同,均为四柱九楼纯木结构,顶为庑殿顶,覆盖黄色琉璃瓦,面阔三间;全坊共有檐楼九架,配以红色柱及青绿旋子点金彩画,十分富贵华丽(图37)。通常,古代的牌楼因高耸不稳定而需加固,两面均需要撑“八”字形的斜向戗柱,但这三座牌楼没有这样做,而是使用粗大的楠木建成,坊柱入地极深,没有使用戗柱加固。这在当时北京众多的牌楼中独树一帜,所以老北京有句歇后语:“大高玄殿的牌楼——无依无靠”(图38)。

1924年,逊帝溥仪被逐出紫禁城后,大高玄殿和太庙、景山均被移交给清室善后委员会接管。1925年,又交由新成立的故宫博物院管理。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大高玄殿被日军占用。光复后,故宫博物院才又收回了大高玄殿的管理权。 图35

图36

图37

图38

 

《长江经济带》特种邮票图文详解

用插画描绘长江生态文明新画卷

方寸『凿刻』塞上六十春

《诗经》邮票简介

一位老邮政员工的喜悦

专题展品如何获得集邮知识的高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