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开端,亦是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起点。40年来,中国民营企业在1978—1988年萌芽和起步,1989—1991年经历了挫折并得以恢复,在1992—2001年实现了全局性调整和方向性引导,2002—2007年得到了促进和实现了提升, 2008—2012年在冲击中成长,经历了一个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从2013年开始至今,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转型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国民营企业开始进入了转型和腾飞阶段。至今,中国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社会的重要建设力量、产业转型的重要动力源泉、市场竞争的重要参与主体和科技创新的重要驱动因素。
国有经济是中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共同构成了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共同构筑了经济巨龙腾飞的现实基础。
从1978年发展至今的40年里,
民营经济用不到40%的社会资源,
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
开展了60%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
组建了7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
解决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
吸纳了90%以上的新增就业,对中国经济从弱到强、由小到大产生了无可替代的积极推动作用。
经过40年的发展,中国民营经济在GDP中的比重已超过60%。
按2017年数据: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有17家企业入围世界500强,
9家企业营业收入突破3000亿元人民币,
500强资产总额为约281932.21亿元人民币,
营业收入总额达到244793.82亿元人民币,
税后利润为11321.01亿元人民币,
纳税总额为10254.10亿元人民币,
纳税超过300亿的企业有6家。
在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的同时,民营企业500强中,
第三产业入围企业在2017年达到了162家。
海外投资趋于理性,500强企业2017年
海外投资共1503项,
出口总额1252.02亿美元,占比5.51%,实现海外收入(不含出口)7902.86亿美元。
2017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研发投入力度持续增强,
研发人员占比10%以上的企业达到189家,
国内专利总数由上一年的18.18万项增加到21.11万项,
国际专利总数由上年的2.7万项增加到3.09万项。
中国民营企业的国际市场影响力日益增强,以美国创投研究机构 CB Insights 最新公布的影响全球科技创业走势的“独角兽”企业榜单中, 224家上榜企业中有59 家中国民营企业。
此外,民营经济在产业分布日趋合理的过程中,在推动物流、军工、金融等垄断行业开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在产业创新中捷足先登。
在发展的同时,民营企业积极进行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加快转型升级进程。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专注并突出主业,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聚集聚力发展质量和改善效益,将企业的发展融入到国家发展战略中,实现稳中有升的良好局面。
当前,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中国民营企业也迎来新的历史机遇。中国民营企业取得巨大成就的40年,其发展前提是健康稳定的政治环境,发展保证是科学合理的制度创新,发展根本是卓越非凡的企业家精神,发展基础是丰富有效的劳动供给,发展支撑是和谐共生的包容文化,发展归属是多样频繁的社会互动。这样的一个巨大发展成就,成为了创造中国奇迹的中国经济模式重要一环,也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发展轨迹和发展模式。
我们欣喜地看到,刚过“不惑”之年的中国民营企业,在新时代的转型腾飞中,从小到大的规模经济正逐渐成形、从弱到强的竞争优势正日趋扩大、从表到里的公司治理正日渐规范、从内到外的跨国经营在全球展开、从近到远的代际传承严谨有序。
众所周知,民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政治环境、持续的制度创新、充足的劳动供给、完善的和谐包容和全面的社会互动。所以,对于国家和各级政府,需要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通过深化改革分别发挥“国有”“民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努力在推动民营企业在创业创新和转型升级上下足功夫,努力在民营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氛围营造上下足功夫,努力在推动民营企业从业人士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上下足功夫。只有这样,中国的民营企业才能在新时代顺利实现转型和腾飞,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才会得以不断展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强大生命力才会在现代化建设的壮美进程中不断绽放。 (参考文献:王海兵 杨蕙馨:“中国民营经济改革与发展40年:回顾与展望”,《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第4期)
8月29日上午,由全国工商联和辽宁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8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峰会在辽宁沈阳召开。 摄影 郭莎莎/人民画报(本文撰文者郭立宏系西北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雪野系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梅连军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