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在厦门举办的国际投资论坛上,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参与者、见证者和受益者,世茂集团董事长许荣茂、香港大庆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成秀、完美(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古润金分享了他们的中国情结。
为改革开放贡献了第一桶金
年近七旬的陈成秀还记得自己第一次由新加坡回到中国时的情景。在他的印象中,当时中国经济正处于起步阶段,物资供应相对匮乏。“很多和我一样回乡探望的人,都会带着大包小包的食品。我记得当时国人的平均工资只有二三十元,比起华侨上万元的收入,真的是非常少。”
对于陈成秀的这段记忆,古润金和许荣茂有着相似的感受。
在许荣茂带来的一张旧照片中,除了他身着浅色西装,其他人全部穿着深蓝色的中山装。古润金也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次回国时带给家人的礼物——一张可以在香港购买电视机的票证。在当时的中国,电视机还是一件相当稀有的东西。
“物资匮乏,百废待兴。”这样的中国让许荣茂感到心惊的同时,也看到了机会。上世纪80年代初,正是华商群体为祖国带来了投资。
据许荣茂回忆,当时中国刚刚掀起创业大潮,大部分海外企业虽然看到了商机,但是投资信心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华侨华人率先行动起来,义无反顾地带着资金和技术回到中国投资创业,参与创造改革开放的试验田。
“福建人最爱说的一句话是爱拼才会赢。尽管知道回国发展会遇到困难,但是我们看到了中国巨大的市场,看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机遇。”徐荣茂回忆, 最初选择在国内开办纺织厂和服装厂时,光层层审批就需要一两年。
“我当时进口了一批生产设备到兰州的加工厂,工人不会用,弄坏了,需要把机器送到广州修。光运送的过程就绕了好几个弯,先送到兰州,再转车到郑州,最后才从郑州转送到了广州。”许荣茂说。
陈成秀第一次在内地建厂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当时的高端铝箔几乎全部依赖进口,直到他在厦门引入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制作工艺,才改变了这一被动局面。目前陈成秀的夏顺铝箔已经成为铝箔业的翘楚。
陈成秀告诉记者,最初建厂的确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他并没有打退堂鼓,而是想着如何克服困难。“国家是摸着石头过河,华侨们也是一步一步慢慢过来的。很多华侨带着对家乡纯朴的感情来建设祖国。”陈成秀说。
在全球化智库理事长、国务院参事王辉耀看来,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离不开华商的参与和支持。改革开放初期,广大华侨华人率先投资,为改革开放贡献了“第一桶金”,还带动了外商对华投资和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帮助中国企业打开了国际市场。香港大庆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成秀
完美(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古润金 视觉中国物流曾是痛点
陈成秀表示,当时选择回国投资,更多的是在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当时在国内做生意,除了要引进先进的技术,同时也要进行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比如物流体系的建立。”据古润金回忆,1998年完美公司准备由中山逐渐扩张到扬州等地,涉及到大量的物资输送。当时中国物流运输体系还不完善,需要四五百人才能解决搬运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古润金从德国引进了物流设备和体系。
与陈成秀的经历相似的是,许荣茂也曾遇到运输问题。早年许荣茂计划把在厦门生产的鞋帽运输到香港,但当时厦门还没有建设集装箱码头。为了能将生产的服装运输到香港再转运到世界各地,许荣茂1985年选择在厦门投资集装箱运输,从而打开了厦门集装箱运输的大门。
在王辉耀看来,华商带来了创新创业的精神。“改革开放之前,我们是计划经济,不敢闯,华商激发了创新创业的活力。”陈成秀也认为,华商在中国内地投资有独特的优势,更熟悉中华文化,更容易跟当地员工建立互信。凭借在中国内地的业务,陈成秀成为了亚洲铝箔大王。
既当“红娘”,又做“新娘”
数据统计,目前在海外的华侨华人数量达到了6000多万,这与意大利、英国、法国等欧洲发达国家全国的人口数量相当。而改革开放40年来,作为我国引进外资的主体,华商投资约占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60%以上,华商群体对于中国40年来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加大人才吸引力度,华侨华人的回流态势更加明显。
在古润金看来,华商在国内发展的最大潜力是和中国内地企业合作,一起“走出去”。
许荣茂表示,未来华商要既当“红娘”,又做“新娘”。“‘新娘’就是华商、华侨出去了,就像嫁出去的‘新娘’,要把娘家的好东西宣传出去。同时,华商还要当‘红娘’,两头牵线,让中国和海外联系起来。”
“我们以前到‘一带一路’国家是去投资,现在我们想把品牌传播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帮助他们实现现代化。在‘走出去’过程中,中国企业面临着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作为联系国内外的桥梁,华商可以组织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侨胞,对遇到困难的中国企业负责人开展培训。”许荣茂说。
责编:陈栋栋 [email protected]美编:孙珍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