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许多单位出台了关怀职工休假、日常保健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制度措施,有些政府机关甚至用文件的形式做出规定,比如江苏省环保厅微信公众号“江苏环保”近日贴出《关于印发加强人文关怀十项措施的通知》和《关于抓紧做好休假工作的通知》两份红头文件。有人认为,这是爱心泛滥、小题大作、导向偏差。真是这样吗?
有一组数字会告诉你,关心职工“心理”这事不“虚”。
据英国官方统计数字显示,每年因压力造成病症损失8000万个工作日,价值70亿英镑;美国公布心理问题影响到100万职工正常工作生活,医保费用达到6680万美元;今年7月国内最大的职业成长平台脉脉发布的《职场人别慌——中国职场生存压力详解2018》报告显示,2018年职场压力关键词为“慌”,工作一年以内的职场新人中有93%受到脑力不足、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影响,60%的人有过抑郁,53%的人表现出狂躁,40%的人性欲亢进,工作了十年左右的职场中年人士,有三分之一的人会选择新的工作。
“慌”是什么?是内心不安宁、精神不集中、工作不专一,是职业动力处于耗竭后,无法补充的一种心理状态。
我们经常认为,资金丰厚、物质充足、技术先进等是一种资源。而恰恰忘记:人是单位最重要的资源。人在工作中既需要时间的付出,更需要精神的付出。现代化管理中一个重要原理是:心理资本是最具有价值的资本,需要经常维护并不断开发。因此,安排好干部职工休假等,既是一种能够提升干部职工生活质量的人文关怀,也是一种心理资源管理和基础建设。
关心干部职工,减轻员工心理压力,应当从几个方面着手呢?
一是转变观念,重视心理工作。去年年初, 22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指出:心理健康是预防或减少各类心理行为问题,促进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心态稳定和人际和谐、提升公众幸福感的关键措施;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一项源头性、基础性工作。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二是找准源头,使心理关怀制度化、规范化。许多人的“慌”,更多是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不知道自己该不该做,做了之后结果是什么。解决人心“慌”的根源,就是制度安排的确定性。实际上每一个单位都有系统化管理制度。如,政府机关有明确的干部职工休假制度,正常遵守执行就可以了。但如果领导不休假,制度就容易成为摆设,让大家无所适从。中央在《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中提出,要满怀热情关心关爱干部。落实体检、休假等制度,关注心理健康,丰富文体生活,保证正常福利,保障合法权益。让他们安心、安身、安业,更好履职奉献。这些要求应成为各单位制定制度和措施的根本遵循。
三是满足需求,变压力为动力。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压力有生物性来源:躯体创伤或精神性疾病;也有精神性压力源:错误的认知结构、不良个体经验、不良个性特点;也可能是环境造成的。这些问题仅仅以休假等方式,或者让自己独立解决,不仅效果不好,更可能使压力逐渐积累,成为心理病症来源。如果压力来源是生物性的,要给予积极治疗,防止个人隐瞒病情造成更大伤害。积极解决方式是供其所需,对症治疗。如果是认知方面或者个性心理问题,要给予恰当心理调适,把错误认知、消极观念转变为正确观点。在环境方面出了问题,就要从单位内部建设上找原因,改变工作和人际氛围,创造和谐环境,塑造积极创业、开拓进取氛围,这是变压力为动力的重要方法。
(作者系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副巡视员、二级心理咨询师、《社区心理指导师》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