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全国大范围开始实施新高考政策,秋季入学的新高一学生们,将是河南、四川、湖北、广东、江苏、河北、重庆、湖南、安徽、黑龙江、辽宁、吉林、贵州、山西、福建、西藏、内蒙古、江西、青海等地新高考的首届考生。
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上,公众如何看待中国教育现状?对于未来的中国教育改革又有怎样的期待呢?
教育公平仍有进步空间
2018年8月,《小康》杂志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对“中国教育小康指数”进行了调查。经过对调查结果及国家有关部门的监测数据进行加权处理,得出“2018中国教育小康指数”为82.0分,比上年提高6.0分,一举突破了80分大关。
中国教育小康指数主要是从教育投入及政策偏向性、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及执行、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满意度、对教育公平程度的感受、平均受教育年限等五个方面进行评价。本年度,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及执行指标和平均受教育年限指标继续保持领先,分别为92.0分和90.3分,比上一年度提高了0.9分和3.9分。教育投入及政策偏向性指标比上一年度提高了7.5分,达到了84.2分。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满意度指标比上一年度提高了7.3分,达到了75.6分。本年度对教育公平程度的感受指标进步最快,为71.4分,比上一年度提高了9.6分。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每个人都有平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成就人生梦想。
教育公平与否,事关每个孩子的成长和幸福。没有教育公平,就没有起点平等和机会平等。
中国教育不公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公。近年来,国家连续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的比例,从“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到包括清华大学“自强计划”、人民大学“圆梦计划”等名校招生政策,措施不同但目标一致——拓宽贫困生进入名校的渠道,让更多贫困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照进现实。
但是,事实上,城乡教育差距问题依然突出。“现在城市与乡村、大城市与一般的城市、首都与其他城市教育,最根本的差距在教师。”在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朱永新看来,村里的好教师到镇上去,镇上的好教师到县里,县里的好教师到市里,市里的好教师到省会去,省会的好教师到北京、上海、深圳去,这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怎么应对和遏制这种现象?一方面要通过加大乡村教师支持补贴力度,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去,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调动退休教师、知识分子、科学家等民间志愿者的力量。
其实国家早已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于2015年6月开始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华中师范大学课题组通过对湖北、河南、安徽、四川、云南和陕西等6个省12个县(区)120余所农村中小学进行问卷调查和结构性访谈得出的结论是,该计划实施三年来,效果明显,初步解决了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问题,但同时也存在几大盲点。例如乡村教师补充呈现乡镇初中-乡镇中心小学-农村初中-农村完全小学-村小-教学点的“差序格局”,村小和教学点成为最末梢的利益获得者;例如中部地区因经济实力不足,并且国家支持力度有限,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出现乡村教师工资待遇“中部塌陷”的问题,等等。
充分发挥退休教师的作用,也是解决问题的路径之一。日前教育部和财政部已正式联合发文,决定从2018年起,面向社会公开招募一批优秀退休校长、教研员、特级教师、高级教师等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讲学,重点向“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倾斜。
2005~2018年度中国教育小康指数近七成受访者赞成给教师涨工资
从入园难入园贵、择校问题、学生减负、教师待遇等近30个涉及方方面面的教育问题中,“2018中国教育小康指数”调查请受访者评选出了“国人最关心的十大教育问题”,结果显示,“入园难、入园贵”排在首位,“学生减负”位列第二,教师素质排名第三,排名第四至第六的分别是教育公平、教育评价方式和择校问题,排名第七至第十的依次是教育投入问题、教育培训市场乱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和教师待遇问题。
教师素质问题一直都是公众关心的核心教育问题之一,2014年排名第二,2015年排名第一, 2016年排名第四,2017年重新升至第二位。排名虽有升有降,但已连续多年保持在前五名之内。
对于教师而言,为人师表不仅是师德修养的关键,也是职业素质的综合反映。什么样的教师行为会违背师德?调查结果显示,国人最不喜欢的教师行为是要求学生、家长送钱送物和宴请,以及歧视、侮辱、体罚学生。
教师强则教育强,教育强则国强。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标志着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和改革的帷幕正式拉开。
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着新课题、新使命和新矛盾,教师队伍素质如何进一步提升?今年的两会“部长通道”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给出的回答是:提高教师地位待遇,改革教师配备制度,“给教师压担子、指路子、出点子、给位子、发票子”。
教书育人本来是光荣而神圣的。但是近年来,一些人民教师却因为“薪水生计”问题而不得不放弃讲台,去谋求另外的发展。根据教育部2017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共有949.36万人,但是其中大部分人的工资待遇比不上私企的一名普通员工,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阶段还存在教育资源紧缺、硬件设施落后、师资力量不足,以及教师工资收入水平偏低等问题。
“2018中国教育小康指数”调查结果显示了公众对于教师待遇问题的高度关注,“国人最关心的十大教育问题”中,教师待遇上榜,八成受访者认为教师待遇偏低或一般。近七成受访者赞成给教师涨工资,这其中,超半数受访者建议涨幅控制在0-20%,超三成受访者认为20%-40%的涨幅较为合适,18.6%的受访者建议涨幅在50%以上。
7月3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指示,“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事关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必须压实地方政府责任,确保义务教育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当天会议听取了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落实调研督查情况汇报。李克强要求,凡是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水平没有达到《义务教育法》法定要求的都要限期整改达标,财力较强的省份尤其要加快进度,各地要定期向教育部、财政部报告落实情况,国务院适时开展督查。
此外,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除了饱含着父母太多的期待与牺牲,还催生了一个乱象丛生的校外培训市场。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意见》明确指出,鼓励发展以培养中小学生兴趣爱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培训,坚决禁止应试、超标、超前培训及与招生入学挂钩的行为。
小调查小康榜教育应该在哪里下功夫
按照惯例,“2018中国教育小康指数”请受访者评选出了“国人最关注的九大教育类型”,结果显示,高中阶段教育蝉联该榜单榜首,初中教育位列第二,学前教育排名第三,小学教育位居第四,高等教育排名第五,位列第六至第九名的分别是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和民族教育。
仅就义务教育而言,在国人看来,存在的最严重问题是什么?尽管倡导实施素质教育已有20多年,但仍有72%的受访者认为“应试教育”是最大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近五年来,“应试教育”首次反超“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城乡、地区、学校之间差距大”,排名第一。
“主要还是因为中高考指挥棒的问题,它依然是引领中国教育制度发展的关键因素。”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督学、精英集团创始人翟志海在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表示,高考改革不向着素质教育方向改进,中国的整个教育很难走向素质教育,“新高考的效果仍有待观察”。
另外,调查结果显示,高等教育同样问题突出,74.8%的受访者认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不高,46.2%的受访者担心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35.3%的受访者为学风浮夸和学术造假而忧心。
翟志海自1993年创办石家庄最早的民办学校——石家庄精英中学以来,已有20多年,陆续创办了小学、大专和本科院校,形成了教育集团。不过,在20多年办学历程中,有些问题一直困惑着他。“到底什么样的教育算是一流教育?什么样的学校算是好学校?难道说学生考上多少重点中学、多少名牌大学就算好学校吗?好学校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对此,翟志海一直在反思。
“此前北大有位教授曾称,北大一届新生中有33%的厌学者、44%的精致利己主义者。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是我们的教育方向偏了,一是中高考指挥棒的问题,二是家长、学校、老师的偏知偏见,让孩子急于成才,太过急功近利。”翟志海分析认为,我们的教育只是在枝叶上下功夫,而没有在孩子的心田上下功夫。
“我认为,教育即唤醒,以生命唤醒生命,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建设心灵品质,成为内心强大的人。”为推动教育回归本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翟志海提出了精英教育针对人生主要经历的学校学习、就业创业和职业发展三大阶段所必须做好的三件大事:“根深叶茂教育法”、“HR命运共同体”、终身“教育命运共同体”。
对此,翟志海做了进一步解释。第一,“根深叶茂教育法”的本质是“朝向圣贤的教育”,即以道为高、以德为贵,引导孩子牵手圣贤,成就“高贵”的人生。翟志海称,最低目标是培养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追求零犯罪率;最高目标是让受教育者拥有使命感和远大志向,把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乃至人类命运紧密相连、同频共振,成为各行业的精英领袖。
第二,“HR命运共同体”主要是通过互联网搭建一个“学生发展与企业招聘”平台,进行一项化育人心的工作,以解决毕业生找不到满意工作和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人才的矛盾。平台的使命是,让学生工作幸福,让企业用人放心,让更多年轻人汇入民族复兴的时代洪流中。平台的主要任务:一是培养高尚心灵品质的学生。根据“心—道—德—事”四部曲进行设置,在心灵深处建设心灵品质,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并充分掌握就业相关知识,建立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形成正确的思维模式,让学生拥有幸福自在乃至圆满觉悟的人生,以积极进取的态度面对工作。二是为企业精准匹配人才。建立长期立体的学生成长档案,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分析,实现学生与企业间的精准匹配,降低企业招聘成本。
第三,终身“教育命运共同体”就是学校和老师、学生、家长共同签订协议,由此形成终身“教育命运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里,师生之间、学校社会之间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实现社会价值。“当然,学生可以选择老师,老师也可以选择学生,完全出于自愿。这个教育命运共同体,可以保证学生在我们提供的体制机制下得到呵护和培育,得到各方面的帮助,从而终身受益。”
(感谢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吕庆喆提供的支持)小康榜
小康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