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人才格局生变
中国汽车的发展主要有两个因素,一个是技术,一个是人才,但归根到底,人才是决定性因素。
汽车产业正迎来新的发展生态,汽车人也将在新的生态中成长和壮大,汽车人才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在2018中国汽车人才高峰论坛上表示:“汽车将被重新定义,汽车人才也将被重新定义。”
与以往相比,当前国内汽车人才的现状已经出现三个明显的变化。
首先,人才总量不足的问题已经十分突出。据《中国汽车工业年鉴》的不完全统计,汽车制造业规模以上整车和零部件企业的从业人数从2001年的150万人达到2016年的483万人。据年鉴及汽车人才研究会统计调研,2016年研发技术人员占比从2001年不足14%提高到23%以上,约110万人,增幅虽快,但总量仍不足。
按照 2015年底《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提出的要求,中国规模以上的制造业人才总量是809万人,其中,十大重点领域之一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人才是17万人。但需求预测数据显示,要达到2020年的85万人,缺口有68万之巨;而2025年要达到的120万人,缺口已经拉大到103万人。
近年来,车企间的挖人大战愈演愈烈,情况正如一幅对联所讽刺的:“拆东墙补西墙墙墙有洞,你挖我我挖你彼此彼此”。针对这一现象,汽车人才研究会新任理事长朱明荣一针见血地指出:“汽车产业发展迅速,人才培养速度跟不上产业发展需要。人才短缺已成汽车行业的常态。”令他担忧的是,现有人才总量与产业大国的现状不匹配,与产业强国的目标有差距。
企业间的挖人大战加上在新时代下产业不断对汽车人才提出新标准、新要求,汽车行业人才流动极为频繁。根据汽车人才研究会近四年的行业对标数据统计:自2013年起,行业整体入职率以平均每年18%的速度下降,离职率逐年递增。至2017年,行业整体人员的离职率与入职率基本持平,人员扩张速度明显放缓。另一组数据显示,在自主乘用车及合资乘用车领域,四年来首次出现了行业整体人员的离职率高于入职率。据朱明荣介绍,这些都是HRD组织根据多年研究和跟踪之后得出的数据,这反映出核心领域人才竞争激烈、流动频繁。另外与前几年比如2014年相比,2017年研发人员离职率增加50%,工艺人员离职率增加49%,销售人员离职率增加35%。
在人才环境上,朱明荣从汽车人才研究会走访调研得到的反馈得出结论:人才培养需要产学结合的文化与机制进一步深化。人才激励需进一步为人才松绑放权,为高端领军人才引进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
朱明荣认为,民营企业用人机制相对灵活,而国有企业在限薪以后,掣肘国有企业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在国际人才方面,海外人才政策虽已逐步放开,但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还有一定距离。
未来汽车人才呈现哪些新发展趋势
汽车产业的变革正倒逼行业进行新一轮的人才布局,汽车人才的内涵将更加包容,外延也将更加宽泛。朱明荣表示,通过分析一些车企的人才结构发现:传统车企跨界人才在15%左右,而新造车企业跨界人才近50%左右。
展望未来,汽车人才的发展趋势将会“供不应求、更广更深、加快融合”。“汽车行业高精尖、复合型、领军人才迎来需求高峰,将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短缺状态。同时,全方位的协同合作将催生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人才需求。车企国际化发展也将进一步拓宽企业全球视野,加快人才深度融合。”朱明荣进一步指出,除了汽车人才定义动态更迭,汽车人才共享渐成趋势、汽车人才国际化这两方面也是当前整个行业在人才问题上需要形成的共识和把握的机会。
从产业发展来看,汽车产业的发展将带来未来出行方式的变革,共享经济的发展也必然带来人才的共享。
未来汽车企业之间的合作也将更加频繁与广泛,有两大突出表现:一是大企业新增业务时,会考虑跨企业合作,这使大企业对市场响应速度更快,更敏捷。二是企业间会加强资源共享模式,不需要重复开发同样的新技术,互相借力,共同发展。据了解,2017年初,一汽大众和华晨集团通过探索共享机制,在技能型技工人才方面进行了人才共享,华晨为了减少员工,将1000多名成熟技术员工向一汽大众输送,解决了一汽大众临时性生产线工人短缺的问题,又提升了华晨集团人才效率(13.9%),创造效益1.6亿元,实现了双赢。
中国汽车强国之路的关键是中国车企的战略全球化,而战略全球化的关键则是中国汽车人才国际化。中国车企已走上国际舞台,在“一带一路”倡议和“汽车强国”的目标下拓展海外市场。有数十家中国车企(长安、长城、吉利、上汽、江淮、奇瑞、北汽、蔚来等)在海外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这对于中国车企融入国际化市场,共同分享世界汽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有很大帮助,在人才方面也受益颇多。
如何培养未来汽车人才
对此,朱明荣建议,针对汽车人才的共享大势,企业的用人观要从“我拥有”向“我聚集”转变。人才共享将对人才的企业所有制、地区所有制、国家所有制产生挑战,客观上要求从更广的角度、更大的范围、更高的效率来配置人力资源。
而对于汽车人才的国际化,朱明荣建议企业应当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一是要着眼“高精尖缺”,用好全球资源,精准引进紧缺人才。二是强化效益意识和柔性引才理念:既可以在国外调动人才离岸创新,也可吸引“候鸟型人才”兼职创新。三是加强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统筹和融合发展:分别用好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
至于如何真正培养出适合未来需求的汽车人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董扬建议,一是要在高等教育方面拓展。汽车不再是纯机械专业,而是综合各个学科的专业,尤其近年来在电子、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方面有巨大发展空间。另外金融有力地支持了产业创新的发展,因此也是培养汽车人才的重要方向之一。二是企业自身也要重视教育,积极支持参与人才培养。重视大学生的实习是非常重要的。董扬指出,当前有些民营企业、国有企业不愿意接受大学生实习,但没有好的实习,无法培养合格的工科学生。因此他希望今后企业可以有计划地接受大学生实习,并做好后续的继续教育、网络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