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彦(左二)在美国华盛顿与美国飞虎队老兵合影2018年7月8日晚10点58分,父亲安详地走了,去天国与等待着他的母亲相会。回首他96年的人生旅程,处处奋斗于对外传播事业,同时与《今日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让世界了解中国,也让中国了解世界,是他一生的使命。
1945年父亲从西南联大毕业,他的第一个工作任务就是与美军新闻处一起报道8月21日湖南芷江日本受降仪式,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1947年他在时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乔冠华和《中国文摘》主编龚彭的领导下通过香港《中国文摘》报道解放战争的胜利消息。1949年10月1日,他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用相机拍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镜头。20世纪50年代,父亲到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现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以下简称外文局),先参与筹备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本对外宣传刊物《人民中国》英文半月刊,后应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的邀请出任中国建设杂志社(现今日中国杂志社)副总编辑,与著名记者爱泼斯坦合作用8种文字向全世界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1955年,父亲随敬爱的周总理到雅加达参加万隆会议,与新华社记者李慎之合著《亚非日记》一书,记录了新中国外交惊心动魄的一幕。1979年中美恢复邦交后他又出任《人民日报》驻美首任记者,通过一篇篇生动的文章向国人介绍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除短暂借调《人民日报》,父亲一直在外文局,特别是今日中国杂志社工作。对我这个生在新中国的后代来说,父亲的工作、生活、同事关系总是与《今日中国》紧密相关。回首往事,历历在目。张彦(前排)和亲戚同游雁栖湖1957年父亲在“反右斗争”中受到迫害,一夜之间从领导干部变为受批判的对象。他百思不解,心情沉重,在单位抬不起头来。他不愿让孩子受到影响,很少带我们到机关办公室。60年代,我和姐姐曾随他到外文局参加晚会和到《今日中国》名誉总编辑爱泼斯坦伯伯家中拜访。因为知道我正在学象棋,爱培(爱泼斯坦英文名昵称)伯伯就提出教我下国际象棋。我学会以后,每次去看他时都要下一盘棋。有一次我赢了他一局,爱培高兴地把他的国际象棋送给了我。爱培伯伯家有一只小哈巴狗,能站立起来端着小盘子为客人发点心,那可爱的样子至今让人记忆犹新。
另一件让人刻骨铭心的事情就是文革期间我随母亲一起到外文局给关在“牛棚”里的父亲送被褥和生活日用品。我们见面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主要是妈妈和他交谈。当时我只是个十几岁的孩子,不懂政治斗争,但从父亲的眼神里我看到了他那颗忍辱负重的心。
1979年父亲获得平反。时值中美建交,他被借调《人民日报》远赴美国任驻美记者。1981年归国后,父亲重返今日中国杂志社任领导职务,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中焕发青春,达到了他人生的又一高潮。那之后的记忆多是美好和感人的。1985年在人民大会堂为爱泼斯坦庆祝70岁寿辰时,父亲受到了邓小平的亲切接见。2009年建国60周年,他重登天安门城楼,手捧开国大典时相片,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程和自己的人生。2012年他参加了《今日中国》创刊60年的纪念活动并获对外宣传特殊贡献奖章,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又被授予抗战老兵勋章。
1988年退休后,父亲的生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父亲整理大量资料,和外文局同仁合著《青山在》一书,记述了中国对外传播事业坎坷又辉煌的历程。一方面出书、写自传,另一方面他仍时时关注《今日中国》的发展并积极献策献力。近年来,大数据在中国成为信息技术领域的热点。当他得知我正在美国研究大数据和数据科学后,便要求我到今日中国杂志社介绍交流国外大数据发展的情况。2014年我应邀在外文局小礼堂做数据科学的演讲,父亲不顾92岁高龄亲自拄着拐杖到场参加。尽力多为《今日中国》做一点事是他最大的心愿。
外文局,特别是今日中国杂志社的领导和同事多年来对父亲的敬重和关爱十分令人感动。逢年过节,社领导和老干部处的同事都要来家看望父亲,送上节日礼物。每次生病住院,领导和同事们都会到医院慰问。父亲总是对我们在海外的子女讲述单位对他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并让我们放心。在北京照顾父亲的弟弟大龙也常常对我讲,社里老干部处对父亲有求必应,特别是在父亲病重住院期间,尽心尽力。我们兄弟姐妹对此感激不尽。
2012年今日中国杂志社为父亲举办了90大寿庆祝会,外文局领导以及多年的老战友到场参加,父亲感到无上荣光。2015父亲93岁寿辰家宴上,今日中国杂志社领导和同事也亲自到场祝寿,令家人动容。父亲去世后,外文局和今日中国杂志社的挚友都来追悼会上送别,不能亲到现场的也托人代为签名和送花圈。
父亲是幸运的。他做了他想做的事业,一生与对外传播事业结缘,记者无悔。他生活在亲情和友情之中,心存感恩。父亲,您安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