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今日中国中文版

“一带一路”:书写改革开放新篇章

作者:文|本刊特约评论员 夏一璞
“一带一路”倡议正是中国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在深刻思考中国人民与人类前途命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来的促进全球共同繁荣、文化交流互鉴、民心沟通相映的宏伟构想和中国方案,是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

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交建)承建的肯尼亚拉穆港施工现场2013年9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设想。同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蓝图。这二者共同构成了“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互联互通是人类社会发展大趋势,共同繁荣是世界人民新期待。“一带一路”倡议正是中国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在深刻思考中国人民与人类前途命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来的促进全球共同繁荣、文化交流互鉴、民心沟通相映的宏伟构想和中国方案,是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

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新时代坚持改革开放的发展重点,体现了中国遵循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共商共建共享的发展原则。通过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加强中国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合作能力。

“一带一路”倡议从历史中走来,唤起中国对外交往的美好记忆;“一带一路”倡议迎着时代的风帆起航,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特征的丝绸之路精神在世界范围内熠熠生辉;“一带一路”倡议着眼全人类共同的美好未来,为实现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不懈奋斗。当地时间2018年7月17日,尼日利亚阿布贾,民众乘坐中企承建的非洲城市轻轨出行。7月13日,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城铁一期工程正式运营,此为西非首条轻轨,全部采用中国技术标准民心相通的交往纽带,承载历史记忆的友谊之路

中国传统文化设想实现一个“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的理想世界。世界由“和”走向“大同”,有赖于不同个体、各个族群、多种文化的互鉴、欣赏与接纳。互鉴、欣赏与接纳的前提是沟通交流,《周易》有云“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秉承中国人对世界“兼相爱”的初心,带着中国与世界人民和平友好共处的美好愿望,2100多年以前,西汉张骞通西域,开辟了古代中国与中西亚、非洲、欧洲的商业贸易路线,搭建了东西方经济、政治、文化等交流的桥梁,培育了沿线人民心灵相通、彼此尊重欣赏的珍贵情谊。

2100多年以后,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本着有利于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的原则,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让中国机遇成为世界机遇,更唤起了沿线国家的历史记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谈到的那样,“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贸易之路,更是一条友谊之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蕴含着深厚的历史积淀,承载着中外交往的历史与情感,步入新时代,以“一带一路”的全新面貌展现中国对外交往的信心、决心与诚意。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设立亚投行等重大举措,开展国际间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层次的交流,开启国际间公路、铁路、海上、空中全方位的互通互助,促进国际间科学、教育、文化、卫生、民间交往等各领域的互信合作,使沿线国家搭乘上共同发展的快车,彼此借力,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习近平主席对“一带一路”建设提出了“加强政策沟通”“加强道路联通”“加强贸易畅通”“加强货币流通”和“加强民心相通”的“五通”原则。其中“加强民心相通”是国际交往的人文基础与根本,因为要“搞好上述领域合作,必须得到各国人民支持,必须加强人民友好往来,增进互相了解和传统友谊,为开展区域合作奠定坚实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国家间最深层次的交往是民意交融、心意相通。人类命运共同体追求的最深层次的联合是人类心灵的契合,人类对共同命运的关照,人类对同一个地球的珍爱。国家间建立持久稳定和谐的交往,必须遵守共商共建共享的公正原则,更要培植深厚的友谊情感。对此,习近平主席阐述了五个方面的重要内容,“讲信修睦”“合作共赢”“守望相助”“心心相印”和“开放包容”。“人无信不立”,算计交不到真朋友,信任才是真诚交往的前提;在互信基础上开展合作,展望共赢前景,共享发展机遇,共迎时代挑战,共同实现繁荣进步;面对人类社会共同的命运与未来,国与国之间唇齿相依,唯有风雨同舟,方能扬帆远航;交往互惠,增进的不仅是利益,更是友谊,沟通的不仅是信息,更是心灵;建立在包容基础上的开放才是真正的开放,建立在尊重欣赏基础上的交流才是真正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一带一路”建设使中国距离海洋最远的城市乌鲁木齐开启“陆港时代”中国人讲“交而遂通”,不仅是尊重不同文明间的差异,更是欣赏与接纳其中的差异。“各美其美”的同时,也要“美人之美”,中国既要勇于展示自身建设的成就与优势、坚定本民族的文化自信,也要积极吸收和借鉴他国的优秀成果,才能在不断的丰富与发展中由大国走向强国。社会的发展就是在差异的碰撞中矛盾运动、不断前行,美好理想就是在差异的互补中逐步展现、日趋实现。

平衡义利的和谐纽带,维护共同繁荣的正义之路

世界是大家的,命运是共同的,资源是有限的。面对这样的现实,人们可以选择用恶性竞争的方式来争权夺利,通常会造成灾难性的危机;人们也可以选择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齐心协力应对挑战,开展全球性协作,通向人类更加光明的未来。人类未来的命运走向,取决于人类自身的选择。

战后,西方盛行霸权稳定论,强调“有霸则稳,无霸则乱”,将世界的发展和人类的前途寄望于某个或者某几个超级大国的霸权。该理论认为霸权国家以牺牲经济剩余的方式为世界提供国际公共品,从而带来世界政治经济的稳定,却有意忽视和淡化霸权国家将它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上的原则和意愿强加给国际体系,出于维护民族私利的目的,不顾道义,粗暴干涉他国内政,制造地区冲突的事实。霸权稳定论深刻反映了超级大国恃强凌弱的做派和“零和博弈”的思维惯性。

中国文化的血液里根植着协和万邦的基因,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类命运前途的深切关怀,坚定地反对霸权主义,破除对“国强必霸”陈旧逻辑的盲目迷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发展绝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我们绝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同时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

中国发展国际交往,必须“坚持正确义利观”。人类结成命运共同体,除了有共同的信念与理想,有彼此的信任与情谊,也离不开共享的利益。义利观,顾名思义,兼具道义与利益。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涉及国家发展和国际关系时多次谈到义利观问题,认为只有义利兼顾才能义利兼得,只有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正确义利观的提出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哲学辩证思维:以人类整体利益为出发点,主张合作共赢;从国家利益与国际道义关系入手,主张义利兼顾。如果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外交思想的灵魂,那么正确义利观则是新时代中国外交思想的鲜明旗帜,是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继承和创新发展。

“义,反映的是我们的一个理念,共产党人、社会主义国家的理念。这个世界上一部分人过得很好,一部分人过得很不好,不是个好现象。真正的快乐幸福是大家共同快乐、共同幸福。我们希望全世界共同发展,特别是希望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利,就是要恪守互利共赢原则,不搞我赢你输,要实现双赢。”习近平总书记将义利观放置于国际关系视野,提出要兼顾与平衡国际道义与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关系。义利相兼,既弘扬公道正义,又提倡共建共享利益。中国在传统“义”与“利”之前加上了“共”的定语。这里的“共”既反映了共建、共赢、共享的国际主义情怀,也包含了互相信赖、彼此依存的国家间的守望相助,更体现了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大国担当。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就是在义利相兼思想指导下平衡各国义利的纽带,走向共同繁荣的通途。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深度调整,贫富分化加剧,各种反全球化、民粹主义思潮抬头。有些超级大国以一时利益计短长,导致外交政策出现重大倒退,其深层次根源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一带一路”建设正是中国着眼于各国人民追求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梦想,立足于智慧共商、风险共担、携手共建、利益共享的正义原则,提出的发展合作倡议。中国愿意为破解全球发展难题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为世界人民提供有益的公共产品,为其他国家发展提供快车、便车。

必须指出的是,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和美国为达到掌控欧洲的目的而复兴欧洲的“马歇尔计划”有着本质不同。“一带一路”倡议绝不是中国为了对抗西方而打造的地缘政治工具。这一重大倡议确保沿线国家无论大小强弱,在合作中均享有平等地位和选择权,参与国家本着自愿原则,在包容互惠的行动指南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彼此分享发展红利。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并不着眼于一时一地的得失与眼前利益,而是中国政府坚持对外开放,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进程中的“常态”,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和全局性,追求的是各国的义利相兼、公平正义、发展共赢。

实现共同理想的奋斗纽带,实现远大理想的信念之路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奋斗在新时代,唯有心中秉持远大目标、坚定信仰和坚强意志,方能脚踏实地,成就远大理想。

2018年6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举行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崇高政治理想、高尚政治追求、纯洁政治品质、严明政治纪律。”崇高政治理想体现了政党发展正确的政治方向,即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规定了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奋斗方向,确保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前行航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下的中国人民奋战新时代的价值遵循。

在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要表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中国近代以来所有仁人志士梦想的最大公约数。随着中国经济社会步入新时代,开放型经济的基础和条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与世界的交往互动关系也翻开了新篇章。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必须要将中国社会的开放实践放置到更广阔的空间来谋划,实现更深度的开放,更积极的参与,更主动的引领。“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和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是中国在建设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深化对外开放规律的认识而做出的科学决策。“一带一路”建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新实践,丰富发展了新时代治国理政新理念,标志着中国的“开放理论实现了从指导中国开放到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开放的伟大历史转变,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高虎城:《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07页)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和重大成就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给世界,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必须牢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初心—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解放全人类。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只有在共产主义实现的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本主义法权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描述与论证,是对人类实现自由、平等、全面发展最科学的表达。共产主义社会是所有人类获得彻底解放的最终归宿。

由于国情差异,对于中国人民而言,历史有力地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经由实现共同理想,进入世界大同,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一条行之有效,前途光明的道路。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一带一路”倡议就是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现实探索。

开放才能交往,相交方能互通,互通才能通达,达己兼要达人,义利亦要相兼,求同存异,心向大同。

夏一璞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特约研究员,博士

 

编读往来 声音

面孔 数字

“一带一路”:源自中国 惠及世界

“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

迈向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

中欧班列:连通中欧的新纽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