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2017年,中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发明专利申请数量超过 138 万件,位居全球第一;PCT 国际专利申请量位列全球第二。但来自企业的科技创新数据却不容乐观,在波士顿公司发布的《2018 年全球最具创新力企业50强》中,中国仅有 3 家企业入围 ;在汤森路透发布的《2017全球创新企业百强榜》中,中国大陆仅华为一家企业上榜。无论科技投入体量,还是专利的产出规模,中国都已是名副其实的科技大国,但从企业创新实力来看,中国距离科技强国仍有一定差距。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中国正处于新一轮变革同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建设科技强国是这一时期的战略目标和艰巨使命。
科技强国有四大特征
从当前全球科技实力排名来看,美国是名副其实的第一科技强国,之后就是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与这些科技强国相比,中国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短板。总结起来,这些科技强国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征。
1.主体强。主要体现为拥有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具有超强研究能力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是知识创新的主体,它们是一个国家成为科技强国的关键要素。《2018年全球最具创新力企业50强》榜单中,美国有27家企业上榜。2017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排名前10位的高校有8所是美国的大学。
2.技术强。主要体现为技术研发实力强和创新成果转化通畅。它是一个国家成为科技强国的重要标志。从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实力来看,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凭借长期以来积累的研发优势和技术优势,形成了强大的创新能力,重大创新成果层出不穷。以IT行业为例,电子计算机、集成电路、操作系统、互联网等重大原始性创新均源自美国。
3.生态强。主要体现为政产学研用充分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已经形成。它是一个国家成为科技强国的集中体现。美国是全球最具创新活力的国家之一,创新活力来源于美国精心打造的,由提出国家优先发展领域的政府、提出研发需求和方向的企业、全球顶尖的高校和研发机构、市场为主导的风险投资体系、政府和社会资本共同组成的创新资本体系,共同构成的创新生态系统。
4.人才强。主要体现为拥有一支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它是一个国家成为科技强国的根本保障。全部科技史都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截至2017年,世界上获得诺贝尔奖人数最多的10所高校中有8所是美国的,8所高校共有876人斩获诺贝尔奖。美国引进的“当代物理学之父”爱因斯坦、“电子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等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为美国抢占世界科技霸主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已站上科技强国建设的新起点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创新环境更加优化,创新对产业的引领支撑效应逐步凸显,科技实力迈上新台阶,整体格局进入新周期。
1.重大科学技术成果相继涌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原创科技成果的重大突破是建设科技强国的根基。近年来,中国已由过去的跟随者、围观者和模仿者逐渐转为引领者、开拓者和主导者,一系列举世瞩目的颠覆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墨子号”量子通信卫星成功发射,奠定中国在量子通信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全球半数以上铁基超导材料由中国研发,最高超导转变温度世界记录由中国保持;中国在纳米技术研究、干细胞研究等多个前沿科学领域均处于世界一流水平。这些“先手棋”为中国在未来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奠定了基础。
2.技术引领产业发展步伐加快。这些年,中国在产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卡脖子”环节不断取得突破,科技创新逐渐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国产战略级大飞机C919多次成功试飞,ARJ21支线飞机已经投入商业运营;新一代高速铁路技术世界领先,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最快高铁“复兴号”投入运营;5G产业在全功能标准化阶段实现领跑,频谱规划和商用牌照等产业商用也已蓄势待发。在这些关系到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领域,中国不断掌握创新的主动权和发展的主动权。
3. 科技创新环境全面优化。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科技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对科技管理、创新发展和人才成长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化,创新环境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创新支持政策的带动和放大效应正在凸显。“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人才计划有力促进了全球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以创新能力为导向的动态人才评价体系已经初步建成,科研容错机制正在逐步完善。以人为本、协作高效的创新环境将进一步激发创新者的创新活力。
全部科技史都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
存在的突出问题
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标准相比,中国科技创新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这里既有长期存在的阻碍科技创新的深层次问题,也有随着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而新生的问题。
1.核心技术相对落后的格局没有根本转变。长期以来,中国在部分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原始创新能力不足,中兴危机再次暴露中国“缺芯少魂”、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问题,这与中国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人才缺乏等原因密不可分。以半导体产业为例,中国核心半导体芯片自给率不足5%,关键技术仍被国外企业垄断。目前,中国总体集成电路技术水平定位于28纳米量产,部分14纳米关键设备开始进入客户生产线验证,这与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着代差。Arm等公司在2016年已经研发7纳米芯片,并计划在2018年交付使用,这和中国拉开了至少两代技术差距。
2.融合集成的产业生态系统尚不完善。近年来,中国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在重视突破核心关键技术的同时,也注重创新体系和产业生态建设。但随着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的加速到来,以技术交叉融合、集成创新为特征的产业生态系统逐渐成为产业创新发展和赢得竞争主导权的关键。在这一方面,相比于发达国家,中国仍存在明显差距。比如在高档数控机床领域,中国与国外机床行业在网络化和智能化、成组连线和系统解决方案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高档数控系统与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技术深度融合还远远不够。
3.科技成果产业化难题依旧存在。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是中国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大顽疾,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科技成果转化不力的问题也较为突出。部分科技课题设置注重技术的前沿性和先进性,承担课题的单位也以高校和研究机构为主,往往忽视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导致成果虽技术先进但应用推广困难。以数控机床为例,中国在攻克数控系统、功能部件等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产品可靠性和精度保持性仍与国际先进水平有一定差距,国内品牌影响力也远不如国际大公司,产业整体竞争力依然不强。
4.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当前,中国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未形成完备的人才梯次结构。有国际影响的高水平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数量不足,特别是科技领军人才匮乏。人才评价制度不合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的现象仍然严重,名目繁多的评审评价让科技工作者应接不暇,人才“帽子”满天飞。人才管理制度还不适应科技创新要求、不符合科技创新规律。人才培养制度有待完善,部分学科建设与前沿技术存在脱节现象,课程设置没有跟上技术前进的脚步。
建设科技强国的着力点
1.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推广新一代信息技术,积极研发芯片、数据库、操作系统等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面向孕育生命科学领域新的变革,集中突破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脑科学、再生医学等关键核心技术。面向加速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重点推动机器人、数字化、新材料等先进制造技术突破。面向未来产业竞争趋势,大力推进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物联网、区块链等领域核心技术突破。
2.构建跨界融合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部署资金链,形成政产学研用融充分协同的产业创新生态。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产学研用融各方主体共同构建产业创新平台;进一步加强科技计划之间的跨界融合,推动技术和产业深度协同和跨界融合创新,提升产业链系统创新能力。
3.推进重大科技成果的产业化。重大科技计划的承担主体应建立创新共同体形式,完善转移转化公共服务体系,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成果转化环节,进一步加强对重大专项在税收、金融、保险等方面的配套支持,以市场化机制加速专项成果向产业转移。同时建立重大科技项目“沿途下蛋”机制,放大成果扩散和溢出效应。
4.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和培育环境。加速建立有利于人才落地的引进机制,简化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的招聘手续,对有国际影响力的外籍科学家实行到岗即聘。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深化产教融合,将产业发展需求带入大学课堂,加快“双一流”大学建设,推动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
随着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的加速到来,以技术交叉融合、集成创新为特征的产业生态系统逐渐成为产业创新发展和赢得竞争主导权的关键
(作者单位为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