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需要抓住经济生活中最关键的因素。随着中国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物质型消费需求基本得到满足,服务型消费需求正在快速增长,这表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发生了重要变化,并由此蕴藏着巨大的内需潜力。抓住中国巨大的内需潜力,尤其是消费潜力,不仅可以实现经济的平稳增长,而且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综合各方面情况来看,2018年下半年,中国经济有望实现6.7%左右的增速。
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1.从消费规模来看,这些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快速增长。2012 年为 21.44 万亿元,到 2015年超过30万亿元,达到30.09万亿元,到2017年达到36.62万亿元。2017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达到10.2%。虽然201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下降,但绝对增量仍然保持在高位。预计到2020年,中国消费总规模有可能达到50万亿元左右。
需要客观看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只衡量物质型消费,其增长很难反映全社会消费全貌。如果把服务型消费加上,消费总规模有可能要明显增加。一个例证是,2018年1月至5月,北京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仅为3.8%,这个数据与实际感观相差甚大。因此,北京市提出了“市场总消费”的新指标来衡量包括物质型消费和服务型消费的总体情况。2018年1月至5月,北京的市场总消费增速为8.4%,其中服务型消费支出增速为12.1%。
消费规模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还可以从某些具体消费项目中进一步看到。以国内旅游为例,这些年中国旅游产业快速发展,10年前的2007年,国内旅游人数为16.10亿人次,2017年达到50亿人次,同期旅游总花费从7770亿元增长到4.57万亿元。
图1 2012-2017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单位:万亿元)
数据来源: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从消费贡献率来看,消费贡献率不断提升。2017年中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58.8%;2018年上半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8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4%,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8.5%,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4.2个百分点。估计到2020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保持在65%左右。消费贡献率稳定在一定水平,可以初步表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正处于稳步转型中。
3.从消费率来看,过去几年,中国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都实现了企底回升。2010年,这两个指标分别为48.5%和35.6%,到2017年,则分别上升到53.6%和39.1%。这表明,中国正呈现出从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转型的基本趋势,消费将越来越成为决定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消费结构升级带来巨大内需潜力
从过去几年的情况看,中国消费不仅在规模上快速增长,而且在结构上呈现快速升级的态势。其中,服务型消费全面快速增长成为中国消费结构升级的一个突出特点。
1.中国进入消费新时代。19782017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36396元,农民人均收入由133.6(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增加到13432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二者均增加近100倍。根据联合国的划分标准,城乡居民购买食物比重的恩格尔系数低于30%,标志着一个国家进入了富足阶段。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城乡居民每赚100元钱,其中60-70元用于购买食品;2017年,中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3%,首次低于30%。无论从消费总量还是结构指标,以及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指标看,中国确实进入了消费结构改善升级的新时代。
图2 2012-2017年中国消费贡献率(单位:%)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摘要2018
从过去几年的情况看,中国消费不仅在规模上快速增长,而且在结构上呈现快速升级的态势。 2.服务型消费需求升级态势明显。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老百姓在健康、医疗、文化、旅游、教育、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型消费需求全面快速增长,已经成为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内容。初步估算,目前中国城镇居民的服务型消费支出大概占总消费支出的40%左右,农村居民服务型消费支出大概占总消费支出的30%左右。
3.未来几年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在城镇,按照城镇居民服务型消费每年新增1.5-2个百分点估算,预计到2020年中国城镇居民的服务型消费支出将达到50%左右;在农村,如果城乡一体化速度加快,基本公共服务总体实现,到2020年中国农村居民的服务型消费支出有可能接近40%。综合判断,到2020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服务型消费将占中国居民消费的半壁江山。这些不断增长的服务型消费需求,不仅是城乡居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个具体表现,也是中国经济领域中重要的潜在新增长点。
内需潜力释放将支持中国经济中速增长
服务型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和有效释放,将形成诸多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中速增长的态势,而且也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增长。
1.形成有效的投资需求。比如,随着人们对健康的日益关注,赴海外就医、体检、打疫苗的人数快速增长,医疗游成为重要的项目。数据显示,海外医疗中介服务市场规模从2012年的2.1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23.5亿元。这表明,只要有相应的消费需求,就有可能引致相应的投资需求。
2.内需释放形成中速增长的动力。初步估算表明,如果2020年中国消费规模达到50万亿元,根据过去几年的消费贡献率,可以带动经济增长6.5%左右。具体看,在服务业领域行政垄断和市场垄断逐步打破的条件下,服务业年均增长速度将保持在8%-9%之间,每年将带动经济增长3.8-4.3个百分点;加上人口城镇化、消费结构升级带来的增长叠加效应,有望使经济增长速度在未来 5 年保持在6.5%左右,未来10年保持在6%左右。
初步估算表明,如果2020年中国消费规模达到50万亿元,根据过去几年的消费贡献率,可以带动经济增长6.5%左右
3.经济生活中面临着服务型消费“有需求、缺供给”的突出矛盾。随着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持续升级,公共服务、市场化服务等供给的短缺成为突出矛盾。以健康产业为例,中国老年健康管理服务、老年康复护理、老年家政服务等产业,每年大约有1万亿元的产值,而实际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不足1000亿元。“有需求、缺供给;有产品、缺品牌;有服务,缺标准”等,已经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
以服务业开放为重点,实现市场化改革的重大突破
在拥有巨大增长潜力的基础上,经济的实际增长,取决于能否有效解决增长中的“短板”。改革开放之初,增长的短板更多的是煤电油运等方面。而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短板集中在服务供给的短缺上。要打破这个掣肘,重在推进以服务业市场开放为重点的市场化改革。
1.短期内重在推进服务业市场的全面开放。从现实情况看,供给不适应消费需求,主要掣肘在于服务业市场开放滞后。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面对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的变化,服务业市场开放成为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大举措,是中国扩大开放的一个重大举措,是中国应对贸易保护主义、推动全球自由贸易进程的重大举措,成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尽快啃下的“硬骨头。2018年以来,中国已经陆续推出了服务业市场开放的一系列重大举措。
2.以服务业开放为重点加快服务贸易发展。服务贸易已成为全球自由贸易进程的重点与焦点,也成为中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点所在。新阶段对外开放的关键是扩大服务业市场开放,以此促进服务贸易大发展。要以破除行政垄断和市场垄断为重点实现服务业市场准入的重大突破。其中包括:以建立内外资统一的负面清单为重点,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进一步缩小负面清单范围,降低准入门槛,在服务业领域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
3.以更大的决心和魄力降低实体经济的税负。从释放企业活力出发,需要实质性降低企业税负。从企业调研中了解到,企业希望以前几年的真实税负水平为基础来减税,而不仅是名义税率的降低。否则,企业也难以享受到减税的实惠。这就需要,以减轻企业税负为重点谋划税制改革。短期要控制企业税收增长速度;同时加快修改相关税法和条例,真正降低企业税负。中期要考虑重构整个税制结构,加快构建以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真正降低企业的税负。加快税收结构调整。在以间接税为主的税制结构中,企业无论有无利润,都要承担间接税支出;相比之下,在以直接税为主的税制结构中,企业更多承担净利润的所得税。因此,税制结构的转型实质也是一种大规模的减税,有助于降低企业税负。适应实体经济发展需要,应加快税收结构调整,以“简税制、低税率、法治化”为目标改革当前税制。
4.强化政府监管,防范金融风险与市场风险。比如,在推进市场开放的同时,需要明显强化政府的监管责任、优化监管效率,“只会放不会管”很有可能带来多方面的隐患。再比如,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制度,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以组建央行国际金融风险跟踪组为起点,形成防范人民币汇率风险的常态化监管机制。
总的来看,中国有着巨大的内需潜力,这是中国最大的优势。内需潜力的释放不仅可以为2018年下半年的短期经济增长注入重要动力,而且可以为经济转型提供重要动力。但内需的释放取决于政策调整与制度创新的重大突破。也就是说,增长与转型,都取决改革的突破。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短板集中在服务供给的短缺上。要打破这个掣肘,重在推进以服务业市场开放为重点的市场化改革
(作者系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经济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