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是文本的内在脉络,是文本存在的灵魂。文脉应该是潜隐于文本之中,贯穿于文本始终的“线索”。“文脉”体现着文本的内涵、走向以及本真意蕴。因此,在儿童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儿童梳理“文脉”。文本的“文脉”通常是交织在一起的。通常情况下,“文脉”体现于“文题”“文眼”“文序”之中,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领儿童发现、感受、体验,以便让“文脉”彰显出文本的价值意义。
一、立足“文本题眼”梳理文脉
“文本题眼”往往体现着文本的主旨,是文本精神的聚合。在教学中,要引领儿童进行“自我发问”:文本究竟表现了什么?文本是怎样表现的?文本还可以有其他表现吗?例如,教学《爱如茉莉》(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10册),笔者在引领孩子们进行文本阅读时,让孩子们从文本中找出能体现“爱如茉莉”的词句,并且让孩子作适当的批注,写出自己的感受。从“文题”中梳理文脉,进行文本解读,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生1:妈妈生病了,依然还惦记着那盘爸爸喜欢吃的饺子,体现着“爱如茉莉”。生2:爸爸得知妈生病后直奔医院,体现着“爱如茉莉”。生3:爸爸伏在床边睡着了,也体现着“爱如茉莉”。生4:妈妈生怕惊动爸爸,手脚都麻木了,体现着“爱如茉莉”。从“文题”入手,让儿童通过寻找文本的细节描写感受“真爱就如同茉莉”,领会文本的主旨。不仅如此,笔者还让孩子们根据文本的“文脉”,谈谈日常生活中爸爸妈妈的极其简单而又不平凡的爱:一个小小的问候,一声轻轻的叮咛,一种无言的牵挂,这些无不渗透着淡而弥久的“茉莉般”的爱!
二、立足“文本文眼”梳理文脉
文本中存在着关键的字、词、句,甚至是符号,这就是文本的“文眼”。文本的“文眼”通常是开启文本的钥匙。儿童进行文本阅读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儿童抓住文本的“文眼”,进而把握文本的“文脉”。例如,教学《船长》(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11册),文本中描写哈尔威船长指挥救援时有两处用了“屹立”:第一处是“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第二处是“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两个“屹立”就是文学大师雨果文本表达的“文眼”,也是梳理文本的“文脉”。教学时,笔者让孩子们讨论:两个“屹立”意思一样吗?孩子们经过小组交流,纷纷认为不一样,但都表现了哈尔威船长的沉着、镇定、机智。由此,笔者导引儿童追溯文脉:哈尔威船长指挥救援时下了哪些命令?为什么要下这些命令?结果怎样?让孩子们明白:第一处的“屹立”是船长面对灾难和惊慌时候的人群,坚守岗位、指挥若定,这是一种职责使然;第二处的“屹立”是面向成功逃亡的旅客和船员、面对自己将要葬身大海,他毫不畏惧地“屹立”,这是一种人格伟大的“屹立”,是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把死留给自己的“屹立”,这是一种大无畏的精神。两个“屹立”的文眼,组成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伟大的“文学意象”。文本中关键的“文眼”,成了解读文本的“密码”,形成了清晰的文本解读的“文脉”。
三、立足“儿童视角”梳理文脉
文本中某个“意象”往往有着多种解读,教学中可以引领儿童立足各自的视角,对文本中的“文学意象”作出自我解读。例如,教学《孔子游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12册),文本中孔子赋予了“水”深刻的内涵: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教化。教学时,笔者立足儿童的视角梳理文脉:让儿童谈谈对水的理解,让儿童畅谈喜欢水的哪一种品质。有孩子说,“我喜欢水的善施教化,能够像老师一样对天下人进行教育”;有孩子说,“我喜欢水有情义,因为我自己的朋友也很多”;有孩子说,“我喜欢水有德行,如果我有钱,我就多做善事。如果我没有钱,我就做家务事”;有孩子说,“我喜欢水有志向,我要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将来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立足于“儿童的立场”和“儿童的视角”,文本的文脉更加清晰,主题更加凸现。
四、立足“文本细节”梳理文脉
文本的脉络(文脉)还常常体现在文本中容易被忽视的细节中。因此,在儿童的文本解读过程中,教师要引领儿童关注文本中的细节,把握作者的用意,从细节处揣摩文本,领悟文本表达的深意。例如,教学《黄果树瀑布》(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9册),文本文质兼美,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将黄果树瀑布景区的所见、所闻、所感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地描绘。教学时,笔者抓住文本中的细节让儿童展开文本想象。例如,抓住“哗哗哗”的声音语词,让儿童想象黄果树瀑布的声音;抓住“宽幅白练”让儿童想象瀑布奔腾而下的景象;抓住“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让儿童想象瀑布激起的水花化为“银雨洒金街”的奇妙景象。经过这样的细节性的文脉梳理,让儿童感受黄果树的美丽壮观,获得美的享受。
在儿童文本解读过程中,教师要引领儿童把“文脉”、知文意、悟文蕴。引领儿童深入把握文本的思路、情感、意味,细读文本、感受文本、体验文本、理解文本,进而把握涌动着的文本神韵。
(作者单位 江苏省启东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