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30日,北京发布楼市调控新政,标志着“史上最严”的商品房调控正式开始。随后,各个城市陆续跟进。如今调控已近两年,房价涨跌幅度如何,市场说法不一。
国内最大的20家上市房企(A股、H股上市房企,按照净利润排列)业务涵盖了国内房地产业较为发达的城市,从这些公司逐月公布的新建商品房签约销售金额(下称“销售额”)、销售面积等来自销售一线的数据,或许可以看出一些新建商品房的价格走势。
2016年9月份,这20家公司平均签约销售价格(总销售额/ 销售面积,以下同)为每平方米12435元;2018年7月份平均签约销售价格每平方米15550元(销售额5373.08亿元,销售面积2297.81万平方米)。按照单价计算,每平方米价格上涨了25%。
这20家上市房企经历了2015年的行业低迷后,在2016年初“去库存”的大背景下开始复苏。2016年、2017年销售额呈现了量增价升态势,平均签约销售价格年度涨幅分别为7.45%、9.34%,2018年前7个月,平均签约销售价格增幅为4.46%,并创出新高。
此外,20家上市房企销售额和销售面积同比增速回落,但依然是正向增长。
去库存,2016年起地产销售回暖
今年前7个月仍处增长通道
国内最大的20家上市房企,既有连续数年位列利润榜首位的中国海外发展(0688.HK),也有国企地产龙头保利地产(600048.SH)、招商蛇口(001979.SZ),混合所有制企业万科(000002.SZ),以及大型民企中国恒大(3333.HK)、融创中国(1918.HK)、碧桂园等。
2015年,由于房地产市场疲软,各公司的利润也不乐观。碧桂园2015年度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同比2014年下降了9.31%,只有92.76亿元;中国恒大的2015年归母净利润只剩下104.6亿元,同比下滑了17.01%。
2016年初,国内房地产行业开始“去库存”。与制造业去库存可能要经历“降价出清”的痛苦过程不同,房地产的去库存呈现出销售“量升价增”红火场面。
2016年前8个月,这20家公司就完成了2015年全年销售额,销售价格处于上升通道。
2016年9月,房地产销售依旧一派“热闹”景象。销售数据显示,20家房企当年9月合计销售额达2875亿元,是2016年的最高值;销售面积2312万平方米,同为最高值;平均每平方米销售价格12434元,是当个季度最高值。这3个数据同比2015年9月,增幅分别是108.96%、91.29%、9.24%。9月单月销售额,比2015年第一季度3个月的销售额之和还多17%。
从这些数据看,销售额和销售面积增长约一倍,同时伴随销售单价上涨。如果比喻成股市,就是成交量同比放大的同时,大盘指数在上升,是牛市来临的信号。
2016年9月30日开始,一轮针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开始席卷各重点城市。
当年9月30日至10月上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4个一线城市,还有天津、成都、郑州、济南等二线城市,三线城市如佛山、厦门、无锡、珠海和惠州等,共22个城市发布了力度不一的楼市调控政策。
调控带来的,主要是销售面积的下降。2016年10月,20家房企销售总额环比下降4.5%,销售面积环比下降5.04%,销售单价基本持平。
当年的11月和12月是比较惨淡的两个月,20家房企11月比10月销售额减少31%,销售面积减少29.76%,显示出缩量调整的态势。同时,每平方米销售单价从9月份的12435元/平方米下降到12234元,下降201元,对应100平方米的房子,购房者可以节省2万元。
不过,累计到全年,2016年20家上市房企的业绩还是大幅增长。
2016年全年,20家公司销售额同比增长35%、销售面积同比增长 22.5%。从增长幅度看,销售额高于销售面积,源于每平方米销售单价同比增加,上涨幅度为7.45%。20家上市房企中有8家销售额同比增幅超过50%,融创中国、碧桂园、新城发展控股3家公司增幅超过一倍。
销售低迷在20 17年1月份迎来小谷底。当月,20家上市房企平均销售单价创下自“9·30房地产新政”后的最低价格——12167元/平方米,调控前下降267元,降幅为2.14%。值得注意的是,当月开始,20家上市房企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开始增加。
2017年全年,20家上市房企依旧呈现量增价升的态势。从20家公司逐月销售数据看,销售额、销售面积和单价,都呈现重心逐渐抬高态势。2017年全年销售额和销售面积同比增幅分别达52%、39%,销售额增幅再次超过销售面积增幅,同时每平方米平均单价同比增长9.34%。
今年前7个月,这20家公司销售额和销售面积分别增加了34%、28%,每平方米单价增幅4.46%。各项数据的增长幅度有所回落,但依旧在增长通道中。
集中度上升,越靠前份额越大
碧桂园销售面积相当于12家龙头企业之和
“史上最严”调控开始后,一些资金链原本就紧张、融资依赖性大的中小房企逐渐没落,优质资源越来越向大型企业集中。
从销售面积和销售金额看,20家上市房企2017年的市场占有率分别是16.96%、21.48%,较2016年分别提高了3.93和3.83个百分点。
今年这样的趋势还在延续,截至7月份,这20家上市房企销售面积占全国销售面积的比例达到22.55%,比20 17年同期提升5.59个百分点,销售金额占比35.74%,比2017年同期提升14.26个百分点。
行业集中度较高的现象在这20家上市房企中也有体现。排名前十的上市房企2015—2017年销售额占20家上市房企的比例分别达74.37%、73.58%、71.02%,2018年1—7月为72.51%。排名前十的上市房企销售额也占到20家公司的70%以上,即排名前十的企业占市场份额的七成,剩下三成归排名后十的公司分。
融创中国是近3年销售额排名前进最快公司。2015年时,融创中国全年累计销售额排名第八,20 16年超越了华润置地(1109.HK)和绿城中国(3900.HK),前进到第六名,2017超过了保利地产,排名第四。今年前7个月稍有退步,融创中国至第五名。
碧桂园销售额排名则是只进不退。在2015年时,碧桂园销售额只排名在业内第五,前面有万科、中国恒大、保利地产、中国海外发展。2016年,碧桂园一跃进入行业前三,2017年更是坐上业内头把交椅,销售额一举突破5500亿元。同期销售额突破5000亿元的只有万科和恒大,与碧桂园的差距分别为3.95%和9.95%。今年1至7月,碧桂园累计销售额依旧保持第一,并和第二名、第三名拉开了差距,分别高出28.42%和30.27%。
今年前7个月,除了绿城中国销售面积同比减少6.54%外,其余19家上市房企同比均有不同幅度的提升,增长幅度在50%以上公司有6家。
其中,新城发展控股(1030.HK) 销售面积增加了118.25%,位列销售面积增幅首位;融创中国以106.29%的增幅位居次席;第三名是中国金茂(0817.HK),销售面积增长86.08%。另外3家增长50%以上公司分别是旭辉控股集团(0884.HK)、世茂房地产(0813.HK)和国瑞置业(2329.HK)。
今年前7个月碧桂园仍旧是销售面积冠军,销售面积达4673万平方米。即使在这20家业内“大块头”公司中,碧桂园一家的销售面积,相当于销售较少的12家之和。而且,碧桂园更是拉开了和第二名公司的差距——2017年同期,碧桂园销售面积比第二名高21%,现在将这个差距又提高了21个百分点,达到42%。
不过,进入7月,碧桂园的销售速度明显放缓,单月销售额和销售面积环比分别下降了53%和67%。
大部分龙头房企利润大幅增长
首开股份预计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约290%
销售单价提升,再加上销售面积增加,房企的利润指标上涨即成自然。
截至8月21日,20家上市房企中已有3家公司发布半年报,其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均实现了同比增长。
保利地产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上涨15.13%,相比2016年上半年,增幅达31.15%;毛利率为35.27%,创近两年半的新高。
今年上半年,万科销售金额同比增长51.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24.9%。房地产毛利率34.68%,创出近5年新高。
招商蛇口上半年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同比增长97.54%,源于社区开发业务结转毛利同比增加、联营合营公司权益法投资收益同比增加。
20家上市房企中,另有8家发布中期业绩或对上半年业绩做了预告,均为大幅增长,增长幅度从50 %到290%不等。多数房企的公告称,增长原因是房地产销售面积增加的同时毛利率升高。
首开股份(600376.SH)预告,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约290%,源于营业收入增加,以及公司联营合营企业投资收益大幅增加。
新城发展控股归属于公司权益持有人的合并净利润增长至少200%,增长原因是其控股子公司新城控股(601155.SH)“2018年上半年公司房地产项目结算金额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融创中国销售面积同比增加106%,拥有人应占溢利(接近于A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较去年同期增长超过 200%。
中国恒大税后净利润预期同比增长125%以上,今年上半年销售金额增加了24.61%,同期销售面积增加17.4%。解释利润增加的原因时,恒大表示,主要源于提升产品质量、增加产品附加值、降低成本费用等。
雅居乐集团(3383. HK)房地产销售收入的毛利率更高,预计较 2017 年同期大幅增长80%~90%。
富力地产(2777.HK)因“可确认收入的物业增加以及该等物业的毛利率增长”,合并利润同比增长55%以上。
碧桂园20 17年基数较大,但依旧获得129.4亿元的股东应占利润,同比增长约72.5%。
旭辉控股集团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加58.6%,公司今年销售面积同比提升68.66%,销售金额同比增长40.02%。
责编:周琦 [email protected] 美编:孟凡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