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小卖部是原来的服务部,以前楼里居民订的牛奶都上服务部取。当时只有服务部里有一台公用电话,来电话了,服务部的工作人员会拿着高音喇叭在楼前楼后喊三声。
安化楼的老住户在8楼楼顶种的菜和花。与周围逐渐增多的高层相比,安化楼已经显得有些“老态龙钟”,不了解安化楼过往的人,很难想象它曾雄居傲视、辉煌一时的情景。“您找谁?我们这老丢东西,所以都得盘问盘问。”李奶奶一边收着晾在公共厨房外楼道里的衣服一边用警惕的目光盯着陌生人。
安化楼,位于北京市广渠门内大街14号,寸土寸金的北京东南二环内,被媒体称为“中国最后的‘共产主义样板楼’”。
如今,楼前日夜车流滚滚,但过客多不知这栋略带粉色的老楼昔日曾有怎样的辉煌。
作家史铁生在散文《九层大楼》里写道:“在它尚未破土动工之时,老师就在课堂上给我们描画它了:那里面真正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有煤气,有暖气,有电梯;住进那里的人,都不用自己做饭了,下了班就到食堂去,想吃什么吃什么;那儿有俱乐部,休息的时候人们可以去下棋、打牌、锻炼身体;还有放映厅,天天晚上有电影,随便看;还有图书馆、公共浴室、医疗站、小卖部……总之,那楼里就是一个社会,一个理想社会的缩影或者样板,那儿的人们不分彼此,同是一个大家庭,可以说他们差不多已经进入了共产主义。”
安化楼布局为U形,共设288个居住单元,主楼9层,附楼8层。主楼一层西侧开过安化楼餐厅,三层办过图书馆,大楼的最高层则被设计为乒乓球室和棋艺室。与史铁生散文中老师的描述不同,安化楼的一楼大厅并未办过大食堂,楼里也没办过幼儿园。由于安化楼是按公寓设计,房间内没有厨房, 每层的公共厨房按13户人家使用一间设计。1961年入住时,厨房都安装了煤气管道,只是到1964年才通上气。在入住之初的几年,大家都在家门口用煤炉子烧水做饭。每逢饭点,楼内浓烟滚滚。如今,每层楼在厨房里做饭的只有两三户人家。
2008年,房管所停用公用水表,厨房里每家每户开始分装水表。各家的水龙头上也悉数上锁,仅在做饭烧水时才拿钥匙打开。此外,厨房里各家燃气管道开关和冰箱的门把手上,也常见到一把把铜锁拖着长链。安化楼的主要户型为两居室,层高超过3米,是北京第一栋带电梯的居民楼。上世纪60年代初的北京广渠门内一带,多为菜园子和乱坟岗,拔地而起的安化楼的令人仰视。“每天都有好多人站在大楼外面,探头探脑地往里看,不敢往里进。”住户老张说。
曾有媒体报道称,当时的“共产主义样板楼”内住的都是高干。楼内的老住户却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大部分是普通百姓,有些人入住的时候连床都没有,就用砖和破木板垒成大通铺睡觉。”
安化楼也有“兄弟姐妹”。西城区的福绥境大楼和东城区的北官厅大楼,就是和安化楼用同一张标准图建造的。2001年,北官厅大楼在危房改造中被爆破拆除。福绥境大楼也于2004年起开始腾退,并在2007年被列入第一批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原则上不得拆除”。
安化楼里的住户,如今也以老年人居多,此前,有传言安化楼将拆迁,里面的住户也将腾退。其实,“何时腾退”早已成为老人们乘凉时经常谈论的话题。
随着福绥境大楼被列入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加之安化楼寸土寸金的位置,拆迁似乎遥遥无期。
不过,安化楼内的老人们并不希望拆迁,而是更希望相关部门能对安化楼进行整修,或者改成养老公寓。
安化楼的生活美学。如今,安化楼的“旅游攻略”出现在不少旅游网站上。楼里的居民对前来“探秘”的游客极度排斥,甚至发生过冲突。“我们有权利维护自己的生活不被打扰”,家住六楼的胖大爷代表六楼所有的老街坊“保卫家园”。
安化楼里的住户,如今以老年人居多。大多数老人周一到周五去孩子家带孙子,周五晚上回安化楼过周末。乘凉时,何时腾退成为老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责编:周琦 [email protected] 美编:黄河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