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人民周刊

从范仲淹家训看宋代士大夫的家国情怀

作者:杨纳名
图 / 范仲淹范仲淹是宋代名相,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家、文学家。他为官清廉,以忧国忧民的情怀享誉后世。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是对文彦博提出的“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治国理念的继承和发展,激励着宋代士大夫满怀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范仲淹先忧后乐、为国为民的一生,被视为中国古代士大夫的楷模,同时他也治家甚严,教子有方,先后编写《戒诸子及弟侄》《六十一字族规》《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义庄规矩》等家训、族规,以训诫范氏子弟和族人,经其子范纯仁等不断整理、完善和实践,范氏家族人才辈出,以清廉奋进的家风闻名天下。

范仲淹继承了儒家“百行孝为先”的传统,提倡“道从仁义广,名由忠孝全”(《四民诗·士》)。他在《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首句就训诫子弟“孝道当竭力”。范仲淹出身贫寒,幼年丧父,随母改嫁,母子受苦颇多,当其进士及第、获得高官厚禄时,“欲以养亲,亲不在”,从而留下了深深的遗憾,因此他告诫子弟不要只知“享富贵之乐”,要懂得“孝养有时”的道理。

训子、治家,亦不忘倡导和睦宗亲、邻里,进而兼济天下。范仲淹主张“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边境”(《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要求同宗兄弟之间要互相帮助,多积善积德,更要有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大爱情怀。范仲淹治家不局限于小家,而是着眼于整个宗族,不“独享富贵”。他训诫子弟:“家族之中,不论亲疏,当念同宗共祖,一脉相传,务要和睦相处,不许相残、相妒、相争、相夺,凡遇吉凶诸事,皆当相助、相扶,庶几和气,致祥永远”(《六十一字族规》)。在要求家族内兄弟互助、邻里友善的基础上,特别强调要“敬长与怀幼,怜恤孤寡贫”。在“庆历革新”失败之后担任杭州知府时,范仲淹用自己的俸禄在家乡苏州购置良田千余亩,设立义庄、义田,以救助家族中的孤老贫弱者,兼及“乡里、外姻亲戚,如贫窘中非次急难,或遇年饥不能度日,诸房共同相度诣实,即于义田米内量行济助”(《义庄规矩》),同时“又设义学以教,教养咸备”。

范仲淹创立义庄、义学救恤族亲、邻里,教化子弟,客观上有利于实现宗族、乡村自治,淳化民风,稳定社会秩序,得到了北宋朝廷的肯定和嘉奖,“朝旨以义庄义学有补世教,申饬攸司,禁治烦扰,常加优恤”(《范文正公义学记》)。此举不仅对宋代的社会风气产生了很好的作用,各级官吏和士大夫们纷纷效仿,置办义田、义庄、义学蔚然成风,而且对后世也影响深远,仿行者遍及江南,历经800余年而不绝。

范仲淹一生廉洁奉公,知行合一。他要求子弟“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从而培养谦恭、廉洁的意识,戒骄戒躁。官员的廉洁是从小养成的,用范仲淹的话讲,就是“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因此,他“常以俭廉率家人”(《范文正公言行拾遗事录》),身体力行,“食不重肉”“衣才蔽无形”。在自己过着节俭生活的同时经常接济穷人,抚恤遗孤,奖励将士,他死后,“敛无新衣,友人醵资以奉葬”(富弼《范文正公仲淹墓志铭》)。

范仲淹认为富国安民必须改革朝政,惩处贪官污吏。在他看来,官员的廉洁要从小事、日常言行做起,从自家着手。其《戒诸子及弟侄》云:“汝等但小心,有乡曲之誉,可以理民,可以守廉者,方敢奏荐。”他还训诫子弟为官要清白,不要谋取私利,“汝守官处小心,不得欺事……自家且一向清心做官,莫营私利……以光祖宗”(《与中舍二子三监簿四太祝书》)。范仲淹还作《君子树》以明志:“持松之清,远耻辱矣……有松之心,德可长矣。”他认识到清正名节需要平日珍惜,劝诫子弟:“平生之称,当见大节,不必窃论曲直,取小名招大悔矣”(《戒诸子及弟侄》)。

范仲淹作为宋代士大夫的廉俭表率,引起不少朝廷要员的共鸣和效仿。司马光作《训俭示康》以训诫子孙云:“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南宋名相赵鼎对《训俭示康》推崇备至,其《家训笔录》云:“节俭一事,最为美行。”并要求子弟每人抄写《训俭示康》一本,“以为永远之法”。

宋代实行“以文抑武”政策,形成了君主“与士大夫治天下”的局面,这种治国方针被美化为“祖宗家法”。而魏晋以来的士族政治,自唐末五代已经衰落,科举考试成为选拔官员最公平、最重要的渠道,以范仲淹等为代表的宋代士大夫参与国家、社会治理的热情高涨。范仲淹清醒地认识到政治和社会变革的根本问题,在于教育和科举改革。因此,他在庆历革新中就提出“欲正其末,必端其本”“兴学校,本行实”“育才之方,莫先劝学”。这些观念在范仲淹家训和子弟教育中亦屡有体现,他要求子弟“勤读圣贤书”,创办义学,将口头劝学与系统的学校教育实践相结合。其《义庄规矩》鼓励同宗子弟积极读书,参加科举考试,按照应考的级别和成绩的好坏,给予钱粮支持,并由范氏义庄出资聘请老师,教授举业,使得“诸房子弟知读书之美,有以激劝”。

范仲淹在教育子弟问题上,一贯秉承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原则,要求子弟不要计较个人得失,要心系国家,有忧患意识。他告诫子弟:“京师少往还,凡见利处便须思患。老夫屡经风波,惟能忍穷,故得免祸”(《戒诸子及弟侄》)。培养子弟的忧患意识,做事要“谋画为先,聪明自广”(《蒙以养正赋》),不必计较一时利弊得失,要忍受贫穷和失败的考验,“勤学奉公”,时刻做好报效国家的准备。范仲淹勉励子弟勤奋学习,以堪大任,“力微不足以助国家之急”“大参到任,必受知也。惟勤学奉公,勿忧前路。慎勿作书求人荐拔,但自充实为妙;将就大对,诚吾道之风采,宜谦下兢畏,以副士望”(《戒诸子及弟侄》),鼓励子弟自食其力,凭借真才实学获得大任。范仲淹身体力行,言行一致,训诫子弟成果显著,他曾自豪地讲“二郎、三郎并劝修学,口立功课,彼中儿男,切须令苦学,勿使因循。须候有事业成人,方与恩泽文字”(《家书·中舍》)。诸子皆为世所称,长子纯佑陪伴他出生入死、镇守边关;次子纯仁进士及第,“自为布衣至宰相,廉俭如一,所得奉赐,皆以广义庄”(《宋史·范仲淹传》),秉承父教,关注民生,成为一代名臣。其他二子也名显一时。

总之,范仲淹家训以及治家举措,始终把家国情怀放在子弟教育的首位。范仲淹一生忧国忧民,史称其“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宋史·范仲淹传》)。他的家训和治家理念及举措,充分体现了“先忧后乐”的思想,将道德修为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不仅影响了士大夫主流观念的转变,而且成为宋代家风家教的重要特征,强化了宋代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宋朝先后出现了司马光、欧阳修、苏轼等一大批“以直言谠论倡于朝”的名臣,“中外缙绅,知以名节相高,廉耻相尚,尽去五季之陋矣”(《宋史·忠义传序》)。

编辑 / 李茜 [email protected]

 

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审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坚定决心意志增强工作合力 坚决做好全面停止军队有偿服务工作

维护世界贸易组织基本规则坚持并完善自由贸易体制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以法律形式确认了中日联合声明的各项原则为中日关系树立了重要里程碑

下半年经济发展六大信号

我们欠长江一个深深的道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