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集邮

理解、交流是成功的有效途径

作者:寇磊
图1在2018年5月11日-13日举办的常州2018第18届中华全国集邮展览上,我又一次以组长身份参加了传统类评审组的评审工作,对传统集邮类和印花类的展品进行了评审(图1)。来自广东的孙蒋涛先生的《中国海关大龙邮票(1878-1897)》获得了本届邮展唯一的大金奖。今年适逢大龙邮票发行140周年。该展品曾经在2014年长沙全国邮展上以5框获得大金奖。时隔两年,作者在5框的基础上将这部展品扩充到8框,并毫无悬念地再次摘取大金奖加特别奖。从常州回来,我对评审工作仔细总结,感觉在评审过程中有很多心得值得与大家分享。

参展者要重视对规则的理解评审员对展品评审的依据是什么?当然是规则。作为一名参展者,编排制作邮集的依据又是什么?还是规则。所以,参展者首先要尊重规则、重视规则和理解规则。但是,本次邮展最后一天评审员点评展品的时候,我曾有意识地“考”了两位参展者:规则中“处理”是多少分?“珍罕性”是多少分?很遗憾,两位作者都答错了。虽然取样的样本是少了点,但是从本次展品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来看,还是能够说明一些问题的。

有一部《华北解放区》展品,应该说是本次邮展中的一个亮点,在选题的重要性和素材的珍罕性均得到评审员一致认可的情况下,最终仅获得大镀金奖,殊为遗憾。究其原因,就是对于规则的理解和把握不到位,关键问题就是处理、学习与研究均不到位。该展品在第一框的第4个贴片上(图2),展示的是晋察冀边区发行的抗战胜利纪念邮票(大型),展示了大抗战邮票全套有齿孔邮票8枚新票,另加1元不同纸张邮票1枚和3枚旧票,整个贴片连标题、标点符号和数字仅27个字符。贴片上的文字除了大标题“晋察冀边区”就是邮票名称和发行时间,牵涉到研究的文字仅为第二枚1元票下的“报纸”两字。作者在全套8枚邮票中,仅1元票展示了两枚,并在其中一枚下专门注明“报纸”,那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其他8枚邮票都是用的同一种纸张呢?其实不然。根据目录记载,这套邮票只有1元票分别使用无水印白纸和报纸印刷,其余7枚均为曲线水印绢丝纸印刷。这些信息虽然均来自邮票目录,但是都应该在贴片上反映出来,这就是学习的体现。

另外,本页贴片下方的3枚旧票,完全没有说明文字;如果能够标注出来是否最早的使用、最晚的使用、特殊地点的使用,就可以在“研究”上加分。而第五个贴片还是展示大抗战邮票(图3),贴片上除了大标题和邮票名称外,仅有“无齿”“报纸”4个字,整个贴片仅有字符21个,更为简练了。这页贴片展示了无齿邮票5件,大抗战邮票中仅有1元、4元、5元和20元这4种邮票有无齿邮票,其中1元无齿邮票包括白纸和报纸两种;其实作者的收集和展示均已到位,可惜欠缺了体现学习与研究的文字。第二框的第五个贴片展示的是冀中区加盖“冀中暂用”邮票(图4),这是一套有收集难度的邮票,作者展示了一件四方连旧票和一件实寄封,同样是文字无多。这套票共有4枚,贴片上仅展示了其中一枚的旧票和实寄封,但是对于发行机构、所用货币、全套几枚等信息,一概欠奉。这些虽然是基本信息,翻开任何一本邮票目录都有记载,但是也应该标示出来。一直以来,有一种说法是传统邮集要少些文字,让邮品来说话。这是指不要讲废话,而应该体现的学习成果,特别是新的发现、新的体会,还是要用文字体现出来,甚至可以用特殊字体引人注目地体现出来。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几部展品有《伦敦版孙中山像及加盖“限省贴用”邮票》《限东北贴用普通邮票》《中国第一套自动化邮票》等,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相信《华北解放区》展品的作者在加强了对规则的理解后,用同样的素材编组出来的展品也可更上一层楼。

参展者要与评审员展开交流

本届邮展的传统类展品中,某部展品中存在展前就被专家组判定“不可再次展出”的素材,但仍出现在贴片上。而另一部展品中则有一件之前被专家组要求“需要出具鉴定证书”但没有在贴片上附鉴定证书,最终这两部展品的成绩都受到了影响。在邮展最后一天评审员点评展品时,我问其中的一名参展者:为什么继续使用被专家组判定不可再展的素材?该参展者一脸茫然的样子,说他并不知道此前专家组有这个结论。在邮展结束后,我和另一名参展者通电话时也对他提出了批评,同样,该作者也表示冤枉,因为他也没有收到相关通知。这两起 “冤案”暴露了参展者与征集员、评审员之间交流不畅的问题。每届邮展,专家组的工作都非常认真,他们把对存疑素材的处理意见提交给有关方面。但这些意见是否及时传达到参展者却不得而知。

其实,近年来每一届全国邮展的评审委员会均要求所有评审员在点评展品时不得无故缺席。从实际情况来看,历届邮展评审员们都是兢兢业业地完成了这项工作。反观一些参展者,却没有把握好这种可以和评审员面对面交流的大好机会。记得2011无锡亚洲邮展之后,曾传出一些不和谐的声音,称某些类别的展品受到了打压。奇怪的是,散布这些言论的人都不是参展者。更奇怪的是,在点评展品的时候,压根也没有该类别的中国参展者参加。如果这些参展者能够面对面地和评审员进行沟通,相信就不会产生这些误会了。

2016年南宁亚洲邮展期间,在评审员点评展品的时候,一些外国评审员认真负责的精神令人佩服。虽然需要借助翻译才能和中国参展者沟通,但是他们依然认真、努力地向中国参展者传经送宝。与我同组的一位新西兰评审员,在规定的点评展品时间已经结束后,依然留在展场继续为当日到场的几位参展者点评展品,直到最后一位作者离开,才去享用迟到的午餐。本次邮展,我负责印花类展品的点评。我与各位参展者的广泛交流,不仅令我对于印花类展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参展者的编组思路,还让参展者切实获知了评审员所发现的问题。参展者和评审员面对面的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在这个过程中,参展者首先要向评审员介绍自己的组集思路、所展示的重点素材和心得体会;而评审员除了要把该展品的评审结论告诉参展者,最好能为参展者带来一些有用的信息,比如章节的处理如何更加连贯,邮集应该如何修改、如何发展等实际问题。

钻研和理解规则、掌握规则,多与评审员进行交流,这是提升展品水平和奖级的有效途径。

图2

图3

图4

 

艺术的再现,温馨的祝福

胡博综谈《清正廉洁》(一)邮票设计

从《近代民族英雄》邮票设计看历史人物画创作

写在《丁酉年》邮票获奖时

方寸双奖 彰显大美

雕刻邮票 生生不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