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中华书画家

秋水乡情

作者:□ 张 平
张平,1975年生,云南大理人。2013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硕士学位。现供职于中国国家画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沈鹏署“山近水不远”哲学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诺瓦利斯如是说。

乡愁,源于一种重温成长历程的记忆,也蕴含着回归人生安定与美好的诉求。然而,安定与美好很难永远。记忆中的安定尚未企及,新的不安接踵而至,于是,我们开始新的追寻,如同推石上山的希绪弗斯。追问,反复不断的追问,我们因此变得丰实和深刻,也因此更有能力和更有心力,并更具创造力。

怀着一种乡情,去寻找自己的故乡,是我绘画的一种原动力。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份化不开的乡情。故乡那棵挂着藤条的大青树,那片鹅鸭成群结队浮游的清水塘,那条夏日游泳嬉戏、冬日摸鱼捉虾的白沙河,以及那迷离的远山……一切的一切,都因时空变幻,愈加清纯和美丽,幻化成诗境、梦境。就像窖藏的老酒,醇香绵绵。

真实的故乡,停留在回忆中,驻守在梦境里,现实中很难寻觅。但是,我们还有精神的故乡。或情随事迁,感慨系之;或景随情至,情融景中;或睹物思人,或即景赋情:我们会因此找到某种心理的回应与契合。这种心情一经唤起,就不再受时空的限制,不期然抵达了精神的故乡。山石流泉、鱼戏浅滩、幽塘波影、远山轻雾等,只要能带来安定、美好的感触与回味,都具有精神故乡的意义。所以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细细回味,如诗如画如梦如幻,但真实不虚!

秋水乡情,原只是我一幅画的名称。为其题旨背后的意象所牵引,我已沉醉其间,无休止地画开去,仿佛在看风景,无意中,自己也成为了风景的一部分。我不在意山水抑或花鸟,只是随兴之所至,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渐渐地,情与景会,意与象通,如亮了一盏心灯,故乡逐渐清晰起来。这不,天高云淡秋气爽,月光浸水水浸天,日照疏林家山暖,秋水潺湲鸣涧中……难 道不是一幅幅描写故乡的美丽画卷吗?张平 千岩万壑出清奇 194×219cm 纸本设色 2015年秋水,是对既往的印象,是曾经生活的过滤与沉淀。乡情,是对故土的眷恋,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秋水乡情,意味着与记录着生命、生长、生存与生活过的故乡的重逢,乃是感于时事、缘于心灵的旅行,并最终是情感与自然的融合。于画家而言,用画面来呈现秋水乡情之意趣,仿佛就是和旧友重聚,能将忧愁轻轻掩埋,极尽快意与欣喜。“绿叶对根的情意”,既是对生命春天的珍惜和感恩,更增信心对美好前程的憧憬。

苏格拉底认为,美是难的。对此,可作两解:一、要解释美是什么,这是难的;一、要完成美达到美,这又是难的。艺术要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这更是难的。但艺术能使人在游散中务实,在务实中超脱,成为一个深刻、完整、有趣味、有品格的人,虽难,但也是唯一的方便法门。惟其难,所以冠盖精美;惟其难,所以物超所值。如此难为自己、超越自我,方为有意味之人生。其实,窃以为破解难亦不难,“情动于衷而形于画”,对画家而言是一种最直接和最走心的方式。前提是做性情中人,勿忘初心,铭记乡情。

毕竟,人有情感、物有灵性、情有依归,才是家园。只有这样,其人、其事,包括作品,才是真的、善的、美的。

因而,也才是好的。■

责任编辑:韩少玄张平 雨后南山 200×200cm 纸本设色 2015年

张平 秋山鸣泉 200×200cm 纸本设色 2015年

张平 细雨润秋山 200×200cm 纸本设色 2015年

张平 秋雨南山 193×181cm 纸本水墨 2014年

 

20世纪上半叶京粤两地中国画传统派比较

王廷风及其书艺

孤芳耿耿照尘沙

传承与拓展

诗的力量

谭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