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书签
比较优势原理
比较优势原理是由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于1817年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的经济学理论。此理论认为,每个国家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即“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衡取其轻”),双方均可节省劳动力,获得专业化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好处。
随着中美贸易战的开启和升级,各种关于贸易战的新闻、评述屡屡刷屏。我们该如何理解?徐胖子将用两期专栏文章,结合经济学理论,阐述贸易冲突以及用何种姿态应对贸易战。
贸易泛指一切交换活动或行为。简单地说,即买卖。为了便于理解,先假设有三个村子:张村、李村和王村。张村适合种粮食,村民擅长种植和养殖牲畜;李村适合种棉花和桑树,村民擅长养蚕和纺织;王村有大量石材和树木,村民擅长盖房子。
以张村为例,张村的村民用同样的资源,如时间、精力、原料等,在种植粮食和养殖上的产量最大、收益最高。但在同样条件下,让张村人去养蚕、纺织或切石、伐木、砌房,则比不上李村人和王村人。
这是张村、李村、王村各自的比较优势。如果让三个村子各自把所有的事都干了,或是让他们去干别的村子擅长的事,那么,其生产时的整体产量和生产效率均比三个村子各自按照比较优势时的要低。
这时,为了调配三个村子的资源,张村、李村、王村通过市场形成紧密的交易,张村向李村、王村出售粮食和肉食,李村向张村、王村出售棉花和衣物,王村向张村和王村提供建材和施工队。各自将自身的比较优势发挥到极致,实现了三个村子的产量最大化。
若各村互不设关卡,自由交易,其结果是三个村子的村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社会整体效益升高。交易中,各村收获自己所需,实现共赢。换句话说,自由贸易、平等贸易是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高资源利用率、提升村民生活水平等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好事,其本身不存在冲突,自由平等的贸易维护了村与村间的和平。
同样,我们可以把贸易缩小到个人,也可以扩大到国家。但真实世界并非模型这般清晰。现实中,张村有可能防着李村和王村,担心突然有一天李村和王村不卖衣物和砖木给自己,或本村买的比卖的多,并把这种不信任传递给村民。然后,以此为由在自己的村子保留一定数量的与李村和王村业务相同的产业,或干脆由村组织自行开办类似工厂(也有可能该产业赚钱很容易)。这些产业有可能并没有竞争力或不太赚钱,很快会被市场淘汰或产生大量涌入者。于是,张村不得不加大对这些产业的扶持或保护。
扶持需要真金白银,一般的税收无法满足其开支。为了获得更多的财政收入,张村也许会在村边设置关卡,对进入张村的货物征收进村费(关税,通过全面征收消费税的方式影响自身产业)。当然,张村也能以管理市场为由,对其他村子流入本村的产品类型、数量、质量等进行限定,或者不放开市场竞争,搞许可经营或限制经营(壁垒)……于是,自由贸易、平等贸易遭到破坏。
关于贸易本身的经济学问题,徐胖子说到这里。通过本期的内容,我们可以思考,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概念,如贸易顺差和逆差、竞争的先发优势等,看是不是一个影响贸易的真问题,进而是否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