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法律与生活

手语律师唐帅:为无声世界做有声辩护

作者:文/郭路瑶 彭光瑞
唐帅唐帅的微信几乎在一夜之间爆掉,一条条请求加好友的信息飞快弹出,淹没了手机屏幕。很快,他的好友数量达到5000人的上限。申请扩容后,这个数量又急骤上升到1万人上限。

让重庆鼎圣律师事务所律师唐帅出名的是一条不长的宣传视频,由中共重庆市大渡口区委政法委发布。在片子里,这名头发自然卷、戴着框架眼镜的“80后”年轻人被介绍为“中国唯一一个手语律师”。其实,熟悉唐帅的人懂得,他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不让自己成为“唯一”。

聋哑人的代言人

那些急切向唐帅涌来的陌生人,头像花花绿绿,来自不同地区。他们没有言语,没有声音,只有夸张的动作和表情。在随时可能响起的视频通话中,他们蹙着眉、打着手势,向唐帅抛出一个个问题:怎样办结婚手续?律师和法官有啥区别?被家暴了怎么离婚?

超过200位聋哑人在微信上找他“报案”,有人被骗了钱,有人被打伤,有人被家暴,有人被拐卖后嫁到东北。还有人坐几小时大巴,从四川赶来重庆。唐帅一问,他们长期被一个聋哑人团伙勒索,也要“报案”。

对唐帅来说,这几个月他仿佛在做噩梦。每天醒来,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消灭微信上密集的“小红点”。办公桌上一本本卷宗堆成小山,他却没法置身其间,手机每隔几分钟就会嘟嘟响起,凌晨两三点也照响不误。但唐帅又没法关机,有人半夜转给他一个视频,一名聋哑人对着镜头宣布:对不起,聋人朋友们,我要自杀了。唐帅急得团团转,他把视频转到上百个聋哑人群。11分钟后,这个来自内蒙古的聋哑人被找到。

“要在全国找一名聋哑人,就凭我一个手机,基本上都能找到相关的人。”唐帅苦笑了一下说。全国有2000万名聋哑人,群体庞大。这意味着每65张面孔中,就有一位聋哑人。很难想象的是,当这个庞大的群体遇到法律问题,能无障碍沟通的律师竟寥寥无几。

唐帅有种孤军奋战的感觉。因为长期向聋哑人普法、帮助他们维权,他被评为“重庆好人”,但他对塑造好人的形象并不感冒。他更着急的是,全国2000万名聋哑人,相当一部分身处远离法治社会的荒漠。

在今年的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上,作为大渡口区人大代表,唐帅在议案中写道:“法治社会的光芒照射着大地,但是,聋哑人群体却被法治光芒甩在了阴暗的背后。”

努力做好反哺者

唐帅的父母都是聋哑人,他们工作的福利工厂到处都是聋哑人职工。可唐帅仍感觉,他们就像聚居在这个国家的“外国人”一样。父亲期望他出人头地,跳出聋哑人圈子。他从小被送到外婆家,只为更好地学习健全人的语言。

“外婆生病了却打死不去医院看病,买药都舍不得,就为了留点儿钱给我读书。”唐帅说。高三那年,即将高考,唐帅因为心疼外婆而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辍学打工。他决定自己挣到足够多的学费再回来读书。2004年,他背着背包独自出发。

唐帅的第一站是上海。在上海,他凭借唱歌才艺,参加当地电视台举办的“上海亚洲音乐节中国青年歌手大奖赛”,获得了最佳新人奖。带着奖项,他踌躇满志地去了北京,希望能依靠演唱赚钱。

“人生地不熟,别说赚钱,想生存都很难。”回忆起那段经历,至今唐帅仍唏嘘不已。到了北京,唐帅并未如愿找到工作。没有钱租房子住,很长一段时间,每晚他只能露宿公交车站。

就在走投无路之时,唐帅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唐帅的一名高中同学考上了北京外国语大学,他去找这名同学帮忙,却意外认识了几名该同学的大学校友。

在贵人的帮助下,2004年11月,唐帅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旁租了一间小屋卖起了盒饭。仅3个多月时间,他就赚了近4万元。2005年年初,学院放寒假前一天,唐帅特意到北外寝室,希望请他的朋友们吃一顿大餐,聊表谢意。

走进宿舍楼,唐帅发现每一层楼的垃圾桶里都有很多他卖出的盒饭饭盒。起初,他有些得意。但因为好奇掀开垃圾桶中的饭盒盖子时,他被惊呆了,“很多盒饭没动过就被扔掉了!我不傻,瞬间就明白了原因。”唐帅说。原来,这些同学都是听说了他的经历,想帮助他才坚持每天去买他的盒饭。

那一刻,唐帅明白要把这些帮助过自己的人铭记在心。或许自己无法偿还这些情谊,但却能把它传递下去。拿着手头上的4万元钱,唐帅决定回重庆继续读书,但4万元要负担4年的学费和生活费还远远不够。于是,他用赚到的钱到北京西单购买了服装,带着服装回重庆,开始在各家大学门口“练摊儿”。当时,服装利润很高,4万元变成了8万元。

有了学费,2005年,唐帅通过自考考取了西南政法大学法学专业,用两年半时间修完了4年的本科课程。2006年,他获得手语翻译资格证后,受聘于司法部门从事聋哑人手语翻译工作。

干了6年手语翻译后,唐帅转行成了律师。原因很简单,接触了上千起聋人案件,他没看见一名会手语的律师,因为做手语律师很难,即便通过了手语翻译这一关,仍然很难用手语同当事人交流以详细地了解案情。

与其他律师不同,唐帅将专注的领域放到聋哑人法律诉讼上。“我帮助了聋哑人,也是聋哑人成就了我。”唐帅说。因为起点与角度的不同,他很快脱颖而出。

培养聋哑律师接班人

连续几年,唐帅都没休过周末,他几乎每天面对卷宗和手机熬到凌晨。出现在律师事务所时,他从不穿西装、皮鞋。同记者见面时,他的衣服胸口处有明显的污渍,他没心思管。

作为律所主任,唐帅请来专业教师,每天给所里的律师上手语课,但收效甚微。唐帅又换了个思路,招来五名聋哑人大学生,他给他们发生活补助,让律师给他们讲课。如今,他们成了唐帅的助理,能给聋哑人解答简单的法律问题。

“唐律师是我的偶像!”唐帅的得力帮手谭婷说。谭婷今年25岁,2017年7月从重庆师范大学毕业后就被唐帅招入麾下,负责在电脑前“直播解答”法律问题。在上班的5个月中,她系统地学习了民法和婚姻法,成了唐帅最得力的帮手之一。

“让聋哑人帮助聋哑人,同时也给聋哑人学习和工作的机会。”唐帅说。他并不避讳收取一定咨询费用的事实。他说,每一次咨询的价格是30多元,咨询的时间是两个小时,远低于市场法律咨询的价格。他需要一定的收入维持微信公众号的运行、支付聋哑员工的工资。

近两年来,唐帅逐渐将工作重心从为聋哑人代理案子转移到普法教育上。连续5年,他担任区残联的法律顾问,一年工资不及接一个普通案件的报酬。为了扩大覆盖面,他又鼓捣起APP和微信公众号。此外,他还办了一个全新的普法手语节目《手把手吃糖》。唐帅希望做点儿“实质性的普法”工作。他自称为“糖”,使用简单易懂的自然手语,希望节目就像糖果一样,让每名聋哑人都吃得下去。

这些普法工作,几乎占用了唐帅的所有业余时间。有时候,他感到难以为继,近两年的收入也都砸在这些“副业”上了。支撑着他的动力只有一个———“假如真的就这么一个手语律师,我不做,良心上过不去”。他告诉自己,只要继续向聋哑人普法,他们的法律需求就会日益浮现,最终会得到社会的重视。这样,至少以后不再是他“一个人唱独角戏”。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重庆晚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