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中国摄影家

盲拍不是瞎拍

作者:文/李行Text by Li Xing
摄影表现的性质可以用一个球体来作比喻。这个球体的一极是“主观”,另一极是“客观”,而摄影家则是一个旅行者,穿行于主观与客观这两极间的艰难旅行中,只要需要,摄影家就可以在任何地点停下脚步,去开拓未知的领域。—细江英公(日本摄影家)

微博截图盲拍是什么?盲拍是指在特定场合下,不使用取景器或液晶屏,纯粹通过对被摄体的预测判断,直接使用相机或者录像设备拍摄的一种方式。由于摄影者并不能确切知道拍到了多少东西,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所以被称为盲拍。盲拍不是一种常态的拍摄手法,它的出现是基于拍摄现场的特殊情况。比如,几乎贴地的超低角度拍摄,或是高度不足,却需要进行俯拍时,这些极端的拍摄角度都影响到了拍摄者取景。又比如,需要抓拍一些稍纵即逝的瞬间,根本来不及看取景器或液晶屏,只能先拍下来再说。另外,在街头摄影中,需要尽量不引起注意地进行拍摄,那么盲拍也是最隐蔽的拍摄方式。

盲拍看起来很简单,就是按一下快门,但实际上,盲拍也是有器材和技术上的保障和支持的。首先,最好选择广角镜头。广角镜头,视野宽,能最大限度避免“主体不在画面里”的尴尬,也能给后期处理留有余地。其次,拍摄时使用镜头的中等大小光圈。如果是单纯想要提高拍摄成功率,希望整个画面都清晰,那么就应该使用小光圈。但如果使用太小的光圈,可能会导致快门速度不足,尤其是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不利于抓拍动态的画面。另外,熟练掌握“陷阱对焦”“超焦距”的使用方法,也能让盲拍事半功倍。最后,还是需要多拍多练习,熟悉自己使用的器材,在实践中逐步提高盲拍的成功率。

不难看出,盲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也是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可最近,网上突然有了这样一个微博,似乎让人重新认识了“盲拍”。

是的,你没看错,在这个@细腿大羽的笔下,盲拍就是盲着拍!就是蒙住眼睛拍!先不说这是对盲拍的误解,她的这个说法基本上也是对摄影的误读。摄影是什么?摄影不是简单地对世界真实现象的再现,它是拍摄者面对真实,发挥主观能动性,对真实的某一个局部,或某一个瞬间进行截取。眼睛进行采集,大脑进行筛选,最终给手下达指令,调整参数,按下快门,这才是摄影前期的完整流程。后期处理时,依旧是大脑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毕竟,摄影是人类艺术创作方式的一种,它无论如何离不开大脑的参与。“去掉视觉,让大脑滚开一会儿”,这不是盲拍,这是瞎拍!

更有意思的是,@细腿大羽后来还在微博上写道:“我理解一部分人的误点,蒙眼睛的确是一种为了强化体验而做的练习,现实中的一些定义上的盲拍是不看镜头的拍摄。不矛盾。”以此解释自己这种“盲拍”的意义。看来,她并不是不知道什么是盲拍,只是不知道自己的创新摄影方式应该叫什么,偷懒也罢,胡诌也罢,最终选择了“盲拍”这个名字。不过,我还是好奇,蒙眼睛是为了强化什么体验?这种强化对于属于视觉艺术领域的摄影有什么帮助呢?我翻遍了@细腿大羽的微博,也没有找到答案,要知道,只有马王爷才有第三只眼……

责任编辑/刘欣

 

三十而立——纪念《中国摄影家》杂志创刊30周年

始终坚守学术性和专业性——访《中国摄影家》杂志创始人朱宪民

奋斗和欢乐是那么多

确立刊名与编稿琐事

持恒者,必成大器

伴你风雨同行——编辑感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