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国内外交通运输行业参与碳交易的可行性现状进行了系统梳理,对新时代交通运输行业参与碳交易必要性需求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交通运输领域参与碳交易相关政策建议,为行业转型升级实现低碳发展提供决策支撑。
关键词:交通运输;碳交易;政策建议;低碳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稳步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碳交易作为行之有效的市场减排手段之一,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抓手。交通运输是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领域,未来将要承担艰巨的减排任务,从全国统一碳市场建设进度和目标来看,交通运输参与开展碳交易工作势在必行。
1交通运输行业参与碳交易可行性分析
1.1 国际碳市场交易体系建设经验丰富
国际上已构建了较为成熟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自2005年欧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运营以来,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也陆续建立了自己的碳市场。国际碳排放市场中大部分的交易份额主要是来自于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EUETS在实施过程中形成了国家分配方案、检测报告与核查、惩罚机制等一系列完善的流程。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是全球第一个也是北美地区唯一的自愿性参与温室气体减排量交易,并对减排量承担法律约束力的市场交易平台。碳交易推进CO 2减排已是未来发展趋势,截止到2017年,全球约有42个国家地区进行了碳定价,覆盖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80亿tCO 2 e,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15%,全球碳交易体系总价值为520亿美元。全球现有碳交易机制内,每吨CO 2 e的价格跨度从不足1美元到140美元,大约有3/4的排放量价格低于10美元/tCO 2e。
1.2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取得稳步发展
我国正积极推进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2010年,基于配额的试点交易市场(ETS)启动,2011年先后启动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深圳7个省市碳交易试点,基本建成了全责明晰、运行顺畅、交易活跃、履约积极的碳市场交易体系。目前,中国碳市场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碳交易体系,2015年7个试点分配的碳排放配额总量合计达到12亿t。2017年12月19日,国家发改委出台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首批仅纳入发电行业,全国碳交易市场正式启动。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中国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实践。交通运输领域参与碳交易以固定排放源为主,上海将航空、港口、机场、铁路等交通行业纳入碳交易试点方案,要求碳排放量航空、港口年排放1万t以上,水运行业年CO 2排放量在10万t以上的重点排放单位才有资格参加试点;深圳创新碳交易机制推广新能源汽车应用,将公共汽车、出租车和地铁等公共移动碳排放源纳入试点管理范围,探索建立公共交通领域碳排放权交易。
1.3 交通运输行业碳市场潜力巨大
我国被国际公认为最具潜力的碳市场之一。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在发电行业率先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首批纳入企业1700余家,排放量将超过30亿t。交通运输行业作为资源消耗型和污染排放型行业,2015年我国CO 2排放量已达到12.33亿t,全国占比为11.94%。未来中长期交通运输需求量增加将导致客货运输量大幅攀升,交通行业CO 2排放总量将持续快速增长,节能减排潜力巨大。此外,中国自愿减排项目(CCER项目)作为碳交易的补充机制,在公共自行车、地铁、公交和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应用,为公共交通运营企业申请自愿碳减排项目提供了市场条件,经济效益明显。
2交通运输行业参与碳交易必要性需求分析
2.1开展碳交易是新时代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实现途径
十九大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稳步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通过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确保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碳交易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实现途径,开展全国碳交易市场势在必行。2017年12月19日,国家正式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给出了稳步推进碳市场建设的时间表,共分三步(基础建设期、模拟运行期、深化完善期)走。文件中将交通运输与工业、建筑列为节能减排、绿色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并提出明确的工作任务和目标。
2.2交通运输行业参与碳交易可挖掘更多节能潜力,降低节能成本
碳交易的目的是以最小的减排成本实现整体减排目标,让市场自主配置温室气体排放资源,是减少碳排放、缓解气候变化强有力的手段。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是能耗和排放的主体,碳交易制度能有效促进企业碳减排,企业能因减少碳排放而获得收益,积极性得到较大的激发。引入碳交易机制使得交通运输企业在短期内带来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和产品价格上升,但从长期来看,将激励企业提高节能减排自主性,推动节能减排技术升级改造,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降低社会节能减排成本。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其基本特征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企业面临结构转型,交通运输行业参与碳交易可以有效缓解化石能源依赖,有利于企业发挥节能减排潜力,推进行业转型升级。
2.3交通运输行业参与碳交易有助于缓解城市拥堵,促进绿色出行方式转变
截至2017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1亿辆,汽车保有量达2.17亿辆,全国有53个城市的汽车保有量超过百万辆,北京、成都、重庆、上海、苏州、深圳、郑州7个城市超300万辆。目前,我国公交出行比例明显偏低,数据显示,新加坡、东京的公交分担率分别为63%、86%,而我国城市却普遍在10%~30%。有限的交通供给能力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交通需求,是导致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目前,缓解交通拥堵和大气污染问题采取的措施有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交通疏导等,这些政策成本效益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而采用市场机制的城市交通碳排放交易体系,能有效遏制CO 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有效缓解城市交通需求与道路和环境承载力的矛盾。此外,基于“总量控制、分配额度”的公路运输碳排放权交易,可以降低私家车的出行频率或购买率,鼓励居民绿色出行,从而缓解交通拥堵。
3交通运输领域参与碳交易体系的政策建议
3.1推进交通运输领域参与碳交易顶层设计
一是结合新时代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目标任务,研究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参与碳交易的总体思路,明确交通运输行业参与碳交易主体范围、时间节点、准入退出门槛等。二是统筹考虑交通运输固定源和移动源的特征,研究分步将航空、公交、出租、港口、机场、轨道交通、城市综合运输枢纽、城际客运、道路货运等分阶段纳入碳交易范围。三是研究分析交通运输碳交易的社会经济影响评估,评估碳交易的引进将给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带来的影响。
3.2 研究开发交通运输企业MRV方法学和指南
一是开发适用于我国交通运输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MRV方法学。根据国家开展MRV工作的要求,结合行业特点,重新设计交通运输领域温室气体排放MRV机制,开展港口、公路客运、城市客运、营运船舶等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构建交通碳排放核查方法体系。二是构建交通运输企业碳排放核算报告指南,开展港口、公路客运、城市客运、营运船舶等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核查规范及报告指南编制,明确第三方核查机构监管机制。
3.3开展交通运输碳交易碳配额分配方法研究
一是设计适用于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碳配额分配方法。建议交通运输领域的碳配额分配应考虑采用强度法,在公共交通工具的碳配额分配中,考虑其社会公益性,不能因为配额问题降低了公共交通的竞争优势,而限制了私人小汽车向公共交通出行的转移。二是构建交通碳交易配额分配方案,建立和完善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权的初始分配机制,制定碳交易标准碳排放权的初始分配机制,建设初期建议实行免费分配为主的渐进混合模式。
3.4编制交通运输行业参与碳交易的行动方案
一是制定交通运输行业参与碳交易时间计划和技术路线。建议前期以“车船路港”重点企业固定排放源参与为主,后期可逐步考虑营运性客运和轨道交通参与。二是制定行业碳交易管理办法与指南,编制行业与企业参与碳交易工作手册。
3.5积极探索尝试多种市场减排交易产品
一是探索交通运输碳抵消机制优化设计,在行动方案中进一步研究碳交易机制之外的市场减排机制应用,如CCER(中国经核证减排信用)等,鼓励未纳入碳排放权交易的企业参与基于自愿减排项目的交易平台。二是可考虑在国家重点战略区和船舶排放控制区,开展车、船等装备的燃油品质提升和燃料清洁化工程。三是创新探索交通运输节能减排项目减排核证机制,纳入绿色交通示范试点中项目,产生的碳减排量,可以按照一定比例准许抵消。
3.6建立与完善交通运输碳金融交易体系
一是加强交通运输碳金融产品的研究和开发,鼓励金融机构和企业参与到交通运输碳金融产品交易中,逐步开发其他金融碳衍生产品,逐步推行交通运输碳排放期权机制。二是建立并培育与交通运输碳交易相关的中介机构参加交通运输行业碳交易,促进碳交易碳金融业务的顺利发展。
3.7建立完善的交通运输碳交易监管机制
一是建立交通运输行业碳交易监测体系,推动建立交通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数据库,构建交通运输碳排放基础数据库和互动性信息系统。二是建议建立交通运输碳排放许可证跟踪系统,掌握交通运输排放源的排放信息和排放许可证信息。三是加强交通运输碳交易市场监管,尽快制定交通运输碳交易市场的相关管理制度、信息报告制度以及监督制度等。四是构建交通运输行业碳交易第三方核查机构库。
4结论
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交通运输行业参与碳交易的可行性,重点分析了新时代交通运输行业参与碳交易必要性需求,提出了交通运输领域参与碳交易相关政策建议,为交通运输行业主管部门参与碳交易提供了决策支持。
4.1系统梳理国内外交通运输行业参与碳交易的可行性
国际碳市场交易体系建设经验丰富,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取得了稳步发展,且市场潜力巨大。目前,中国碳市场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碳交易体系,国内交通运输领域参与碳交易以固定排放源为主,交通运输行业碳市场潜力巨大。
4.2提出了交通运输领域参与碳交易的相关政策建议
基于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全国推进碳交易市场背景,提出了交通运输行业参与碳交易的政策建议,具体包括推进交通运输领域参与碳交易顶层设计、研究开发交通运输企业MRV方法学和指南、开展交通运输碳交易碳配额分配方法研究、编制交通运输行业参与碳交易的行动方案、积极探索尝试多种市场减排交易产品、建立与完善交通运输碳金融交易体系和建立完善的交通运输碳交易监管机制。
参考文献
[1]Zhu, B., Chevallier, J., Ma S., Wei, Y. M., Examining the structural changes of European carbon futures price 2005–2012
[J]. 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 2015, 22(5): 335-342.
[2] 凤振华,魏一鸣. 欧盟碳市场系统风险和预期收益的实证研究[J]. 管理学报, 2011, 8(3): 451-455.
[3] 林云华. 国际气候合作与排放权交易制度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 2006.
[4] 国家统计局. 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8-2017[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2017.
[5] 何少琛.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发展现状改革方法与前景[D].吉林大学,2016.
[6] 呼楠楠. 从欧盟碳排放权交易法律制度探析我国碳排放权交易法律制度之完善[D].北京交通大学,2015.
[7] 荆克迪.中国碳交易市场的机制设计与国际比较研究[D].南开大学,2014.
[8] 刘刚. 中国碳交易市场的国际借鉴与发展策略分析[D].吉林大学,2013.
[9] 崔恺媛. 国际碳交易机制的比较对我国碳交易市场构建的启示[J].东岳论丛, 2017,4:118-124.
[10] 韩鑫韬. 美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的经验及启示[J].中国金融, 2010,24:32-33.
[11] 王靖添,黄全胜,马晓明.中国交通运输参与国内碳交易现状与展望[J].气候变化.2016,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