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新经济导刊

发展服务型制造 重塑产业价值链

作者:文/朱敏
李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调研员、副研究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在此背景下,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有效推动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应该看到,发展服务型制造是重塑我国制造业价值链、推动产业升级的有效途径,应以产业技术创新为引领,以发展服务型制造为重点,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为我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奠定坚实的基础。

战略意义值得重视

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制造与服务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新型产业形态。具体来看,就是制造业企业为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从差异化竞争战略出发,通过创新商业模式、优化生产组织和运营管理,不断增加服务要素在投入和产出中的比重,从以生产型制造为主向“制造+服务”转型,从单纯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服务”整体解决方案转变,从而延伸价值链,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国际竞争力。

发展服务型制造可以从高端环节重塑我国制造业价值网络。从制造业价值链演变的趋势看,以简单劳动为代表的加工制造环节在制造业价值链中的份额不断降低,而研发、设计、服务等这些以高级生产要素为主体、更多依赖于人力资本和显性或隐性知识的非直接制造环节,则表现出远高于加工制造环节的附加价值和价值创造能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对于我国制造业的意义在于,其可以系统性拓展和提升中国制造的产业价值链,通过增加对整个价值链上影响最大的知识性服务要素的投入,提高链条的整体盈利能力,同时带动制造业内部结构优化重组、产业链高效整合、效率提升和管理改进。

服务型制造还是制造业实现创新发展、质量效益型发展的有效途径。服务型制造涉及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等多个维度的创新。发展服务型制造有利于打破困扰制造业多年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低成本竞争导向和产能过剩等问题,引导市场向差异化、多元化、质量效益导向的发展模式转变,有利于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

制造与服务实现高水平融合、互动、协同发展,将产生“1+1>2”的效应。发展服务型制造可以有效提升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中间投入的需求,从而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带来广阔的增长空间。制造与服务的融合、互动也可推动两者形成互为支撑、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其产业结构就经过长期演化,形成了“两个70%”现象,即服务业占GDP比重的70%,生产性服务业占整个服务业比重的70%。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加速发展阶段,伴随着我国制造业进一步向产业链高端延伸,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高端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互促有望释放出更大的经济发展新动能。

制约因素有待破除当前,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将服务作为一种差异化竞争的手段,设立专门的服务部门,提供与产品密切相关的服务,朝着“产品—服务包”的方向转型。但是总体来看,这部分企业的所占比例不高,制造业企业服务化的产出水平也比较低。可见,从差异化竞争到实现利润创造,我国服务型制造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现实地看,多数企业对发展服务型制造存在理解和认识上的不足、模式和路径不清等问题。

一是对发展服务型制造的内涵和意义缺乏足够的认知。不少企业都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制造轻服务、重规模轻质量、重批量化生产轻个性化定制的观念;对服务型制造的本质也认识不清,误以为发展服务型制造就是发展服务业,担心自身会脱离主业。

二是对服务型制造的发展模式了解不多,服务模式较为单一。目前,真正意义上从客户需求出发进行设计,通过将服务嵌入产品,开展商业模式创新,实现产品与服务融合或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进而获得持续服务收入的企业案例还不多。同时,企业对复杂或综合性强的服务模式的认识和规律的把握并不清晰,有的企业虽然制定了计划,但因经验不足等原因后期搁置。

三是对向服务型制造转型的路径和步骤不明晰。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的过程中,制造业企业与上下游供应商、客户的关系都将发生变化,需要对企业原有的业务流程、组织架构、管理模式进行调整和重构。很多企业对转型的步骤,以及在组织上、管理上需要做出的调整并不明确。

还要看到,有利于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尚不完善。面对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的趋势,我国现有的一些政策和制度环境已经表现出了不适应,需要尽快做出调整。一是有些领域因服务业开放程度不高或者进入门槛偏高,使制造业企业跨界延伸服务业务遭遇障碍;二是制造业与服务业在管理机制上缺乏融合,制造业企业开展服务业务时还难以享受到与服务业企业同等的优惠政策;三是服务型制造的标准体系、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等仍有待进一步规范。多措并举推动发展

一是将服务型制造作为制造业创新发展的一项重要国际竞争战略。目前,社会各界对服务型制造的战略地位认识不足,推进力度也比较弱,整体上看,服务型制造的发展进程难以与制造强国的战略相适应。建议将服务型制造放到与智能制造同等重要的位置,以产业技术创新为引领,以智能制造和服务型制造为两翼,集中整合资源,完善协调推进机制。同时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示范区,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二是把发展创新设计和定制化服务作为制造业服务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创新设计是将知识、技术等转化为产品、装备和服务的先导,应充分发挥创新设计的先导作用,综合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对制造业产品、工艺和流程,以及制造和服务模式等进行集成创新设计,利用互联网整合资源,促进设计协同。要充分发挥定制服务的需求导向作用,以家电、家具、服装、电子信息、装备等行业为重点,引导制造业企业积极开展针对下游企业需求的新技术研发定制、新产品设计定制、新产品样式定制等生产定制化服务,以及直接面向终端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定制化服务。大力推广基于互联网定制平台的众创定制、专属定制等创新模式,推动定制服务向高端定制、复杂零部件个性化定制转型,推动中国制造迈向产业价值链中高端。

三是统筹推进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高水平协同发展。统筹推进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立健全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工业云服务平台、行业大数据平台,夯实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的网络和数据基础;综合开展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业务创新设计,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突破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产品销售、服务提供等资源边界和运营边界,将智能制造与智能服务综合集成考虑,以信息流、数据流为核心,开展以客户价值增值为目标的数据采集、数据挖掘、分析和应用服务,进一步提升制造的商业价值;促进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的组织协同、系统互通,支持制造业企业实施智能化系统升级,实现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在线服务等全流程互联互通、协同运行。

四是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在政策上的融通和资源上的整合。进一步破除制约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制度壁垒,扩大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放宽制造业企业拓展服务业务的准入门槛;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政策融通,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政策优惠等方面,将服务创新与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等一视同仁;促进制造与服务资源整合,鼓励制造业与服务业企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兼并重组,开展全产业链的服务创新;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在空间上的集聚发展,建设面向制造业基地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支持基于资源整合的云制造和云服务平台建设。

五是强化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支撑保障。加强财税金融支持,加大服务型制造的人才培养和培训力度,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同时,加强服务型制造相关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建设,建立健全服务型制造相关统计调查机制,促进服务型制造健康、规范、高质量发展。

 

开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开放创新

青云QingCloud打造云端ICT服务 实现战略全面升级

企业主导的开放创新网络

新时代培育人力资本服务新动能

产业政策需助力产业强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