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17年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去年北大所有签订三方就业协议的毕业生(包括本科、硕士、博士)中,选择上海工作的毕业生仅占2.77%,共67人。先不说选择留京的毕业生超过1000人,占比超过4成,到杭州市、广州市就业的北大毕业生也超过百人,就连地处西南的成都也吸纳了79名北大毕业生,压了上海一头。
《清华大学2017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仅4.1%的本科毕业生选择奔赴上海,而同样的数据,广东占35.4%,浙江占近8%。
不过,相比本科生,清华的研究生和博士生更愿意去上海发展,分别有13.1%的硕士、9.7%的博士到上海就业。但广东仍能与其平分秋色,去年有18.2%的清华硕士与8.7%的博士前往广东。北京不必说,留京的清华硕士、博士都占据了半壁江山。
站在中国教育界巅峰的两大院校毕业生,比起选择上海,竟然更愿意去经济实力略逊一筹的广州、杭州、成都等地发展。上海不仅“饿得慌”,可能还有点“心里苦”。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发布的《2018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申请本市户籍评分办法》显示,北大、清华是作为一个试点,后续很可能“建立本科阶段为国内高水平大学的应届毕业生,符合基本申报条件即可直接落户的绿色通道”。
为何专挑“清北”这盘菜?综合来看,清北学子毕业后从事的行业第一是金融业,第二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第三是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行业。
这个排名一亮出来,事情就已经很明显了。金融业是上海的重要经济支柱和城市名片。除了金融,上海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器械方面同样信心勃勃,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今年要加快培育此类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8月12日《每日经济新闻》朱玫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