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会要在上午。纽约大学曾对 26000 个财报会议中的用词做了语言分析,结果发现:上午开的电话会议,人们用词更正面,情绪更好;下午开,用词就会趋于负面。研究甚至发现,会议召开的时间,会影响第二天的股价。
如果想给人留下好印象,有事儿最好在上午说。人一天中的情绪变化分为三段:上午达到高峰,下午经历低潮,晚上出现反弹。这个情绪变化是生理性的,所有人都是如此。
如果你是“夜猫子”,早上起得很晚,也建议调整作息,把高峰状态调整到上午。否则,可能你处于最佳状态时,同事却已一脸倦态,协作效果也会欠佳。
如果有特殊的、需要投入最佳状态的事,不妨放在周末。因为研究显示:相对于工作日,总体上人们在周末的情绪会更好。
把需要保持大脑机警、集中思维的事,放在上午。比如做逻辑题、面试、做重大决策、参加数学考试。有一项针对小学生的研究发现:下午参加数学考试,学生的得分会变低,低到一学期有两周没来上课的水平。
把需要发散思维的事安排在下午。比如创造性的活动,需要灵感突发的工作,头脑风暴、广告创意……这些工作不太需要集中注意力,甚至混乱一点反而更好。
看病,最好在上午去。研究发现,医疗事故不是均匀分布在一天之中,医生犯的大部分错误,发生在下午。而且统计显示,医护人员在下午洗手的次数比上午少了38%,更容易造成感染。
定时的“短休息”很重要。差不多工作近一小时,休息十来分钟。出门散步、找人聊天、眺望远方,都可以。看电影、玩手机等消耗认知力的活动,不叫休息,它们会让你更累。
午睡不要超过 25 分钟。睡眠是有惯性的,醒来后会长时间昏昏沉沉。但25分钟内的小睡没有睡眠惯性,醒来后马上就很精神。据统计,下午 2:55 分是医生最容易犯错、交通事故高发的时间,小睡不妨安排在这个时间之前。
在人生大时间轴上,依然如此。决定做一件事时,要考虑的不仅是想法、情怀,更要思考现在是不是开始的时机。研究发现:在失业率10%的年份找工作,20年内平均每年要比失业率是6%时进入职场的人,少挣5000美元。
减少中间的倦怠。人们做事总是开始时很兴奋,结束时很郑重,中间比较放松。所以,最危险的恰恰是中间的倦怠期。不妨有意把中间当作一个提醒,反而可能迎来爆发。
或许你觉得,这些研究结果对你没用。但处在协同网络中,你怎么保证它对别人同样没用?所以,请重视时机的力量。
(张秋伟摘自微信公众号“ 罗辑思维”,喻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