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的终结:如何在崇尚标准化的世界中胜出》是哈佛大学前沿课程、TED受欢迎的演讲。作者结合个人成长经历,并采访、收集了大量生动真实有说服力的案例,介绍了平均标准主义是如何诞生的,又是如何深刻影响了社会的进展和人们的生活,有力地论证了这一思想带来的危害,提倡回归人的本性,弘扬个性,尊重个体。本书是一部典型的哈佛式作品,论点清晰,论证有力,结构清楚,逻辑严密,带给人深刻的思考和启迪。
《平均的终结——如何在崇尚标准化的世界中胜出》
推荐指数:★★★★
作者:[美]托德·罗斯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7年6月
作者简介:
[美]托德·罗斯
哈佛大学教育学研究生院“心灵、头脑和教育”项目主任、教授,个体科学实验室负责人,TED受欢迎的演讲人。此外,他还是“个人机会中心”的合作创始人兼主任。这是一个非营利性组织,旨在促进职场、学校和社会接纳个性原则。
工业化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物质财富的日益丰富与累积,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升级。不可否认,基于工业时代泰勒标准化系统的平均主义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包括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呼唤着人文主义的回归,而科学技术的持续创新也需要挖掘与发挥人类个性化潜能的工作能够更上台阶。
事实上,多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研究并逐步意识到,100年前泰勒所倡导的、人们已习惯了的、那种基于平均主义并以标准化为核心内容的“系统必须排在第一”的时代,似乎到了应该终结、改由“人的个性第一”取而代之的时候了。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托德·罗斯的著作《平均的终结——如何在崇尚标准化的世界中胜出》,就是一个具有说服力的重要佐证。
该书第一部分标准时代(第1—3章),主要介绍了平均标准(以标准为核心的平均主义)这一思想的诞生、平均标准思想如何被运用于具体的实践之中,以及这一平均标准所无法掩盖的缺陷。
“平均主义”产生于两位欧洲的科学家之手:比利时人阿道夫·凯特勒和英国人弗朗西斯·高尔顿。前者运用天文学的平均计算法来研究人类和社会科学,提出了“平均标准人”(平均标准是最完美人类特征),预示了平均时代的开端。后者以“偏离平均法则”基础上的统计学的创新,提出了人的“等级划分”(等级越高越杰出,一个人在某一方面优秀那么很可能在其他方面也是优秀的)。
凯特勒的“平均主义”和高尔顿的“等级划分”是“平均标准”的核心思想。这一思想,后经科学管理创造者美国人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的发展,形成了系统化的标准,运用到了企业的生产管理,并被传播至几乎各行各业所有可能的领域。
时至今日,用平均值作为衡量个体的标尺这个概念似乎已经根深蒂固、习以为常。然而,“平均主义”的两个最典型的假设前提,即凯特勒的“平均标准是最完美的状态”和高尔顿的“一个人在某一方面优秀很可能在其他方面也优秀”,似乎有失偏颇、过于简单与武断了。由于人类个体的复杂性,这样的假设前提,显然不够科学与严谨,具有无法掩盖的缺陷。
第二部分个性原则(第4—6章),针对平均标准一维性的缺陷,作者提出了个性科学的三个原则,即锯齿原则、情境原则和途径原则,并阐述了它们的含义及多维度考量评价人才价值与能力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作者认为,对于个体的人而言,无论在身高、体重、胖瘦、四肢长短大小、胸围、腰围等方面,还是在天资、智商、性格、创造力等方面,都是呈现锯齿状、参差不齐的。
如果按照平均主义者用单一的分数来衡量人的能力、评价人的成绩,那么将会有一部分人才成为这种一维思考与评价方法的牺牲品。对于一个团队一个单位而言,采用一维的价值判断与绩效考评,容易引起团队集体内部个体因担心自己排名落后被淘汰而削弱相互配合与补位的动力,由此会降低整个团队集体的战斗力和工作成效。认识个体的锯齿状特征是全面了解个体潜力、全面准确评判个体的重要方面。
关于人类个体究竟是内向还是外向、是否诚实、品德是否高尚等问题,作者通过具体的实例向读者展示了在不同的情境状态下,即便同一个个体也会有不尽相同的表现与结果。人的最终行为是由人本身与其所处的具体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基于人类个体在能力上的锯齿状形态和在不同情境中行为上的差异性,对于个体而言,无论在学习的速度与能力上,还是在身体、心理、道德或职业等发展上,均没有单一、标准的途径,适合自己的便是合理的。只要找到了真正适合自己的发展途径,就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做最好的自己。作者本人就是这样一个成功的案例。因人而异,就像古时的因材施教,所谓条条道路可以通达罗马。
第三部分个性时代(第7—9章),在前面两部分内容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好市多(Costco)员工忠诚的秘密、晨星公司如何培养创新精神等具体案例,展示了摒弃“标准第一”、确立“个性第一”的实践及其取得的成效。据此更加明确地做出了应在学校教育、企业人才评价等各个领域去除平均主义的束缚,以实行“平等适合”才能“重回梦想”的呐喊与结论。
通读全书,托德·罗斯现身说法地融进了自己符合“个性科学”锯齿、情境、途径三原则的成长经历,广泛收集并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实践案例作为佐证。虽仅有20万言,却已比较完整而又具信服力地给读者呈现了作者关于终结平均主义的研究成果及其基本结论。
研读此书,对于我们如何更好地改进教育、优化人才培养、选拔、评价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更为充分地挖掘与发挥各类人才的潜力与才能,推进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向纵深拓展,实现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现实的启示或参考意义。
(作者为经济学博士、资深市场观察人士)
编辑:牛绮思 [email protected]
美编:孙珍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