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日记、做调查、甚至还要上补习班?你能想象百年前的学生其实也是这样过暑假的吗?
暑假放好久?成都协进中学放了60天
中国的暑假是伴随着晚清学制改革一起出现的,是西学东渐的产物。最早对寒暑假进行明文规定的是1901年袁世凯组织制定的《山东大学堂章程》:“每年春季,以正月二十前后开学,小暑节放学,给暑假;休息至立秋后六日开学,十二月十五以前放学,给年假。”但在晚清的乱局之中,暑假风气并未形成。1905年,教育改革家严范孙先生就曾批判过中国旧式教育,可见早前学堂的状况:“往者学校未兴,吾国儿童无毕业之期,无寒暑之休,无实验之法,无体操之训。”大意为,以前没有兴起新式的学校时,中国的孩子们不知毕业的年限,寒暑期没有放假,且不做科学实验,并不开设体育学科。
作为中国教育史上改革标杆的蔡元培,后来将寒暑假写进法律,所颁布的《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和《普通教育暂行标准》等出现的规定,至今传承。其中包括了一年分两个学期,分寒暑假。据成都市档案馆珍藏的一份成都私立协进中学暑假安排显示,在1947年,该学校于7月4日结束期末考试。而7月便开始放暑假,下期的开学时间定于9月。虽未说明具体日期,但算算假期也有60天,校方可谓相当给力了。
暑假咋个耍?劝业场的电球是仲夏夜的梦
去邻里亲戚家串门,到乡间田野撒欢,是那个年代大多数学生的暑假休闲方式。
城里的娃在学堂老师戒尺下规矩惯了,一放暑假就往树林钻,田里跳。小伙伴的拍手助兴声中,一个劲窜上彭县张姨家门口的李子树,擦把汗的时间衣兜里就包满了青中带黄的李子。来不及管树下眼巴巴的表妹表弟,一个人就能消灭一半。
暑天各县的集市也闹热。趁着黄昏凉快,成都蒲江驭虹桥旁各小商小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桥头至桥尾,每个摊位都是一块小天地。孩子们看到的是汁水红亮的血旺,熏香肉嫩的仔鸭,白嫩香糯的发糕;主妇挑选的是耐脏又合身的布衣,好使且便宜的犁耙,闲了钱再买几个地里没有种的柿子,给孩子们解解馋。
成都主城里更让人眼花缭乱。放暑假了,几个耍得好的哥俩就相约带着妹妹进城,到闹市看看新鲜玩意。衣兜里只有几块钱,就学大人到锦江边吃碗茶,摊摊上吃碗面。熟悉成都商业街的小孩子,总是昂首走在前面,带着兄弟几个操大城市,“要买下学期的纸笔,我们就去学道街。妹妹要看通过船运来的洋东西,我们就往总府街走。”
钱兜干瘪也没啥,光看稀奇就能让孩子们开心整个夏天。劝业场内,川商樊孔周筹买电机以及建厂房,为全场置灯供电照明。前后的出入口还高悬一圆形的大电球,每次亮灯都能让看惯了煤油灯的围观者拍手称快。从大人口中听闻了这一新鲜事的孩子们自然也想去探个究竟,相互托着手看看是怎么个点灯法。当电球突然耀眼于逐渐暗沉的天际时,也将光亮投进了孩子们仲夏夜的梦。
暑假不学习?写日记做调查帮农民治螟虫
成都市档案馆内,一份四川省立列五中学(今成都列五中学)假期作业办法显示,各科教师于学期结束前,应依照所列范围,指定学生假期作业。而所开出的名单里面,就包含了写字、笔记、演练、调查、收集等项目。
其中,“写字”,即练习大楷小楷及行书,“做笔记”,则是阅读指定书籍后写心得体会,以及写暑期日记。在实践中学习拓宽知识面也是暑假作业要求之一,比如去做附近乡俗,商业等情况调查,以及去乡间田野观察生物,制作动植物标本等。
成都市档案馆珍藏的成都济川中学崇宁分校学生暑假协助防治螟虫的办法可以看到,学生在暑期还要帮助农民防治螟虫,增加粮食生产。
当时的暑假作业涉及了农商方面的社会实践内容,其实也印证了当时主流所提倡的教育思想。
□7月25日《华西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