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励华是上海市一位年近古稀的老教师,在长期从事教师工作中,强烈地感受到现今的一些教材和教育方法只是在促进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而激发青少年创新思维能力的内容明显不足。
在传统文化中寻找
自2002年起,曹励华给自己确定了一个业余研究的课题:探索创造教材的选择和运用的可能。他觉得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诸葛亮是最好的关注点,在工程技术领域,诸葛亮也有影响深远的智慧结晶—— “木牛流马”。这成了曹励华首选的研究对象。
在《三国演义》第102回里,诸葛亮与司马懿对战川陕山区。为解决军粮运输问题,诸葛亮制造了“木牛流马”,一举解决了在崎岖蜀道中军粮运输的难题。司马懿派兵截获该器具,并效仿大批量生产,同样用以运粮。殊不知诸葛亮在制造中已暗藏机关,当魏军使用“木牛流马”运粮时,蜀军突袭、按下机关,使这些“木牛流马”全部动弹不得,使魏军大败。
“剑关险峻驱流马,斜谷崎岖驾木牛。后人若能行此法,输将何须再发愁?”这首诗就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创造之法”的感慨之作。
对此,曹励华的思考是,如果能将“此法”破译、整理,再现木牛流马中的“创造之法”,古为今用,一定可以为青少年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创造教材。
解读古人智慧
然而,“木牛流马”在诸葛亮逝世后,并无实物流传,仅留下了对制作方案的记载,即《三国志》中传承保留的“作木牛流马法”。近百年来,全国各地甚至美国、日本、朝鲜,都有许多人或机构研究“木牛流马”。但由于各人对“木牛流马法”的理解不同,因而众多复原出的“木牛流马”可谓千奇百怪:有的架空索道上似缆车飞的,有的则通过滑道从山上往山下滑的,也有用四足步行的,还有二轮、三轮、四轮,甚至五轮的单车等。不同时期出版的《三国志》中,加注的“作木牛流马法”有个别字记载不一致,这造成了研究依据的准确性问题。经曹励华整理,一共发现了6处差异。“文献考古”首先讲究的是必须选择相对准确的版本作为研究依据,否则一字之差,相距万里。对排除的版本也需要理由。在选定以后,曹励华又针对原文中的4个表述逻辑问题展开研究,做出推断。完成这两项,剩余的就是对12处疑难文字的理解。
只有481个字的文字,曹励华足足研究了6年,“作木牛流马法”终于被彻底解读。2008年9月底,曹励华完成了笫一个木牛的制作。他说,当时,自己真有穿越时空的感觉。
2009年12月26日,“曹励华作品鉴定会”在上海举行,由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史分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传动专业学会机构学专业委员会组成的联合专家鉴定组评审了曹励华的《“作木牛流马法”文献及“木牛流马”结构解密文件集》。观看了他自制的“木牛流马”实物模型演示,认为曹励华的“木牛流马”与历史文献记载最为相近,体现了象形仿生原理,其作品基本实现了历史文献记载的相关功能和外形艺术处理。部分业内人士认为,其作品可以为“木牛流马”的复原工作画上句号。该“木牛流马”曾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展出,并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经曹励华研究,木牛是适应战时需要的、较平坦路面可轮行、崎岖甚至夹水路面可步行的载货人力操推车辆;流马是适应山道、可以漂运的四轮载货人力操推车辆。
复原以后如何不忘初衷?探索诸葛亮在木牛流马中表达的智慧成为曹励华的后继研究。只有把智慧体现之处和智慧类型找到,木牛流马成为创新教材才有可能。在随后的岁月中,曹励华继续展开研究。仿生创新、集成传承创新、功能隐蔽创新、反常规创新、嫁接创新等等诸葛亮在木牛流马具体构造中体现出来的创造智慧升出了水面。
启发学生头脑
发现了木牛流马中如此丰富的创造智慧以后,整个中国古代机械内隐含的丰富的民族传统智慧引起了曹励华巨大的研究兴趣,随着接二连三的研究成果形成,曹励华终于掌握了可以成为教材的一大批中国古代智慧,如“损益权衡创新、倍增创新、逆向实验创新”等等。曹励华说:“这些智慧至今依然可以成为创造行为的指路明灯”。
2012年,曹励华携带对木牛流马和一大批中国古代智慧的研究成果进入上海市开元中学,开始进行传承教学尝试,至今已整整6年。他所做的教学实验,是以民族文化教育、创新素养培育、工程技术素养培育三位一体的《经典创新路径课程》的教学实验。这门课程是很多课程的结合,它涉及历史文化、物理知识、应用数学、几何作图等知识,在培养动手能力的同时,将学科的应用深植于孩子们的头脑中。
参与课程学习的十二三岁的初中学生,在先贤创造之法的启发下,建立和调整自已的创新思路与创造方法,在创新体验中竟能自行构思、自行设计、自行制作或是独立的反求设计,产生了一批令人惊讶的成果。
在完成了6年的教学实验以后,曹励华目前已经开始进入了《经典创新路径课程》的教材写作、教具配置、课件设计等后期整理过程。
(责编:辛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