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火箭史上,德国V-2火箭的诞生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正如一把菜刀既可用作烹饪工具也可当做杀人武器,20世纪30年代,还没有诞生为实物、尚在孕育中的火箭已经被德国军方高度关注。当然,他们考虑的不是怎样探索宇宙,而是火箭作为长距离攻击性武器的可能性。
1932年,德国陆军派遣对火箭研发颇感兴趣的瓦尔特·多恩伯格上尉负责相关事项。他招募当时经济状况窘迫的布劳恩为首的火箭研究小组进入德国陆军兵器局,开始进行液态火箭推进器的试验,同年德军在柏林南郊的库斯麦多夫靶场建立了火箭试验场。
从1933年开始,多恩伯格与布劳恩的研发团队不断进行火箭研发,分别研制了A-1、A-2、A-3、A-4等试验型火箭。除了液态火箭以外,德国空军开始研发FI-103无人驾驶飞行器,研发成功后,纳粹的宣传部长戈培尔将此种新式兵器命名为“V-1火箭”。V是Vergeltungswaffe waffe(复仇武器)的缩写。A-4火箭在1942年正式研发成功,随即量产制造,1944年9月正式命名“V-2火箭”,并因当年9月8日对伦敦的攻击而闻名于世。
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结束,美俄双方都急于掌握德国的火箭技术。苏联获得了与V-2有关的技术资料和设备,而美国则成功说服多恩伯格、布劳恩及相关的126位研究团队成员前往美国。
1945年9月,冯·布劳恩抵达美国,时年33岁,自此以后美国的火箭和航天工业驶入快车道。
二战结束后,在布劳恩的带领下,美国实施了弹道导弹计划,在“V-2”的基础上成功研制了“红石”和“丘比特”导弹。他受命将单级的“丘比特”导弹改装为四级运载火箭,将美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送入太空。他还参与了“水星”、“双子星座”载人航天计划和“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布劳恩投身航天工程实践的同时,在宇宙航行理论研究方面也有建树。1953年,他发表了《火星计划》,论述了星际航行的规模、手段和方法、可能出现的技术障碍和防护措施等。上世纪50年代,他还提出过轮式空间站的方案。
而在另一头的苏联,在谢尔盖·帕夫洛维奇·科罗廖夫的领导下,利用V-2导弹资料开展了火箭研究,先后成功研制了近、中、远程弹道导弹和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月球探测器和第一艘载人飞船。
“V-2”虽然是为了用于战争而诞生的,但客观上,它的出现使火箭技术达到了实用阶段,并且达到了世界液体火箭技术的最高水平。战后,德国火箭技术的转移形成了许多国家发展航天技术的重要基础。特别是美国和苏联这两个超级大国,都从德国火箭技术中获得了相当大的利益。因此,“V-2”在世界航天上有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责任编辑:夏丹
“阿波罗”成功上天后,冯·布劳恩与阿波罗计划的各负责人大笑庆祝
冯·布劳恩站在美国空间及火箭中心与土星5号运载火箭所用的F-1引擎合影
沃纳·冯·布劳恩于1964年5月在马歇尔航天飞行中心办公室内
1963年冯·布劳恩与总统肯尼迪在红石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