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森豪威尔如果再坚持几年,没准能植入心脏支架,挽回性命。
1955年9月底,白宫发言人称,时任美国总统的艾森豪威尔因为夜间消化不良住院,暂时停止工作。
艾森豪威尔是谁?国人可能不常听说,他的前一任是杜鲁门,后一任是肯尼迪。
当时,对艾森豪威尔身体不适的新闻,美国民众似乎没有过多关注。
因为下一届的总统竞选活动即将拉开帷幕,他们的关注点,大多在艾森豪威尔能否继续连任。
其实,事发当晚,艾森豪威尔与死神擦肩而过。
9月23日,艾森豪威尔带着一群朋友,在自家庄园上打高尔夫球。
晚上九点多,宴会散后,艾森豪威尔忽然觉得上腹部不适,阵阵闷痛袭来。他赶紧到卧室躺下。
“亲爱的艾克,你怎么回事?”夫人端来一杯热水,关切地问。
“胃疼发作了,有点难受……可能晚餐吃得过饱。”
然而,一个小时后,艾森豪威尔感觉上腹痛愈加剧烈,而且是持续性的!他发现情况不对劲,于是,拨响了私人医师施耐德的电话。
当天晚上,艾森豪威尔被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
“不至于吧?”艾森豪威尔丈二金刚摸不着脑袋,他是胃痛,不是胸口痛啊!
普通的胃疼,竟是心肌梗死?
为什么普通的“胃疼”,竟然是心肌梗死呢?其实这种现象并不罕见。
人体心脏表面,分布着三大动脉。它们肩负着重要使命,分别给心脏的不同部位供血。
但随着年岁增加和不良物质的沉积或破坏,这些血管里面可能会长出血栓,逐渐阻塞血流。
任何一处出现狭窄,都可能造成胸闷、胸痛等不适,叫心绞痛;任何一处出现完全闭塞,尤其是突发性的,叫急性心肌梗死,严重者直接导致心脏停跳——诱发猝死。
其中,右冠状动脉多数情况下给心脏的下壁供血,这个位置与腹部脏器毗邻,隔着一块膈肌。
因此,当右冠状动脉堵塞,心脏下壁受损,一部分人会产生模糊的上腹部不适。
这对经验不足的医师来说,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如果警惕性不足,会造成严重的漏诊,对病人的生命不利。
生不逢时,难逃一劫
虽然,当时艾森豪威尔的私人医师施耐德出了合理诊断,但在那个时代,他们也只能使用药物给病人口服或注射,对于梗死的血管,他们几乎无能为力。
1957年,艾森豪威尔在第二次任期内遭遇中风。
结束总统任期后,艾森豪威尔每况愈下。在1968年4月至8月间,他连续遭遇四次心肌梗死,以及十四次心室颤动、心脏停搏。
可以说,他的心脏已经“千疮百孔”,犹如一台使用多年、故障频发的战车发动机,无法避免地进入衰竭状态。
1969年,艾森豪威尔去世。
谁会想到,他去世后不到十年,内科医生就能亲手打通堵塞的血管了!
一日千里的技术:从冠脉造影,到植入心脏支架
艾森豪威尔生活的年代,人类正朝着冠状动脉堵塞发起凌厉进攻!
早在1929年,年轻的德国外科医生福斯曼,就开始尝试实施心脏导管检查。他在助手的帮助下,将一根很长的导尿管插入自己的肘静脉,并送至心脏的右心房。
为确认导管的位置,他居然步行到不在同一楼层的放射科,往导管内注入了显影剂,记录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张心导管X线影像。
接着,一些医师根据人类的冠脉解剖结构,发明了专门用于冠状动脉造影的导管。
在艾森豪威尔去世5年后,又一个异想天开的理念在医学界横空出世。
来自德国的古恩奇格医师,用附着于导管顶端的球囊扩张病变血管,打通阻塞部位,在狗的身上试验成功。
1977年,是冠心病治疗史上划时代的一年。
当年9月,古恩奇格医师为一位38岁的男性冠心病病人完成了医学史上首例“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用导管球囊扩张病变部位,开通血管。
这开创了冠心病治疗的新纪元,被称作介入治疗。
从此,心脏介入治疗技术一日千里。
人们先是在球囊扩张的基础上发明了冠脉支架,植入病变部位。支架可防止血管再次狭窄,极大地巩固了球囊扩张的成果。
再往后,人们又研发了药物涂层支架,即在金属上抹特制药物,更进一步地减少支架内再狭窄的机会。
近年来,生物可吸收原料也被应用于支架制造,对传统金属支架发起冲击。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适宜做冠脉介入治疗,情况极其严重的还是要选择冠脉搭桥手术。但是,即便如此,冠脉造影技术仍旧是诊断的必由之路!
(编辑:谢寒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