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元年(221年)七月,称帝方三个月的刘备,以替关羽报仇为由,挥师东征东吴孙权。
两千多年过去,刘备大军杀声震天的征尘,仿佛还在东进的古道上翻卷、炸响。
东出成都的重要道路,这命名那命名,最终还是以“东大路”名之。路也可以如蒲公英的种子,把此地的蒲公英飞翔为彼地的蒲公英。有了一条路,就一定会有二条三条。那么,龙泉驿地面上,第一条东大路在哪里?
第一条东大路,刘备远征东吴
第一条东大路正是刘备东征伐吴那条。这是一条成都至金渊(今金堂县同兴场即西魏金渊郡治)和简州的官马大道。起自成都双桥子,经万年场、保和场、西河镇、洛带镇进入龙泉山,再经马口堰、义兴场到止马店。此后分为南北两道:南下一道沿谢家沟,经石盘铺到简州;东进一道,经兰家沟至金堂五凤,沿沱江西岸北上达金渊郡治同兴场,再经养马河抵简州,亦可从五凤溪乘船顺沱江经内江、泸州入长江。“汉置邮亭。”这是汉时北道。
“唐设驿传。”唐宋,北道路景萧条,南道行旅勃兴。南道系成都去往仁寿和简州的大道。上起成都东门“迎晖门”,行至黉门铺分路,经中和场、新店子,由双流小堰口、龙泉驿柏合寺进入龙泉山。越过山脊又分为二道:南一道,过张家岩、高家场到达仁寿;东一道,经简州老君井至贾家场,大体沿今成渝公路直达简州。南宋以后逐渐湮废。
“元改站赤,明曰驿站,始称‘龙泉驿’,并沿袭至清末,为川中名驿。”区境内第三条古道从南北两道间中穿而过,成形于元明,称“元明中道”。此道从成都东门出发,过龙泉路,经牛市口、沙河铺、黉门铺,进入龙泉驿境后,经大面铺、龙泉驿、山泉铺、茶店子,到南山铺,出龙泉驿境入简阳境,过石盘铺、九曲铺,到阳安驿(简州)。中道挑了大梁后,唐宋南道也就由主干道降格为支道。
这是从空间呈现上来说的。当一条古道变二变三并行共处后,从功能和业态上看,这三位兄弟又幻生了怎样的实用美学示人呢?
东大路的中道、南道和北道
东大路龙泉驿段中道,从诞生到立身,很快即以“官道”身份,扬名庙堂之上、江湖之远。中道的迅速长大,除了地理角色、城镇治地在时间中的流变,主要原因却是因为元明皇帝对驿道、驿站的格外倚重。一朝一代下来,到了他们这里,他们愈发深刻体会到,对于国家的政治统治、军事统治、经济统治和文化统治,没有什么物什,堪与一个驿字相比。这样的识见,让他们尤其让明朝皇帝,从行政规制、官阶权限等法典出发,将驿道驿站的管理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国家高度,也就是他们“家天下”的高度。“龙泉镇设巡检司,盘查奸宄,保护商旅,清代继之。”在中道上车辚辚马萧萧的声浪中,我们看见明将成都卫指挥翟英,以战死的豪气扼守着敌军进犯成都之路;看见四川保路同志军,与清廷军警激战于山泉铺;看见清新军排长、革命党人夏之时,在龙泉驿站打响辛亥革命在四川的第一枪后,沿东大路进军重庆府,荣升蜀军政府副都督;看见朱德、刘伯承在柳沟铺一带彰显着铁血与军事才干;看见1910年,9岁的陈毅沿东路走来,随父迁家成都上小学;看见1913 年赴日留学的21岁的郭沫若,在《初出夔门》里给父母信中写道:“男第八号由成都出发……是日即宿茶店子。九号由小东路进行,宿龙泉寺。十号宿乐至县。十一号宿遂宁县……”;看见国民政府军第十八兵团司令李振在大面铺通电起义,使龙泉驿得以与成都同一天和平解放……有意思的是,在中道还没有立为官马大道之先,有一位叫强独乐的大官,就在这条古道将要经过的一块大石上刻就了著名的“北周文王碑”。强独乐的官位有几多呢?大周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大都督、散骑常侍、军都县开国伯。嗯,就这么多,6个。
南道则是以“文道”之名传世的。因南道之侧矗立着风景独秀的长松山、高僧云集的长松寺,还因唐宋灵池、灵泉县治地设在柏合寺附近,故或客居或行走的文人骚客甚多。隋末,官至国子监祭酒的大隐士朱桃椎写有名篇《茅茨赋》。唐有段文昌、李德裕、郑谷、吴融等留诗,仅收入《全唐诗》的写长松山的作品就有三人、五首之多。时任灵池县尉的段文昌,在南道上夜行突遇灯火照明,从而得以逃脱仇家追杀的故事,《金刚经》有记。吴融的诗《灵池县见早梅》静美、超拔而灵逸。宋代,行走异乡的苏轼在赠与欧阳修第三子欧阳棐的《以屏山赠欧阳叔弼》诗中写出了名句“寓目紫翠间,安眠本非睡。梦中化为鹤,飞入长松寺。”成都府灵泉县尉李流谦著有《澹齐集》八十一卷、《国史经籍志》传世。明楚山,清张问陶,民国骆成骧等,均有在南道一线把盏吟诗,题字泼墨。留学日本期间加入同盟会、厌恶官场后乡居石经村的客家诗人吴雪琴,更是吟下了皇皇大著《雪庐诗草》。
北道由蜀汉伐吴东进之道变脸为“商道”,则与末代古蜀王鳖灵凿通的那条沱江有关。从成都走水道出夔门有两道可选,一是南浮岷江,二是东漂沱水。就载货驮物言,水的能力远远强于陆道。因于这个原因,舳舻相接,桅樯林立,糖、盐、酒等物产丰饶的沱江道,自然就循了市场法则,转型为“商道”。龙泉山横亘在这条道上,西坡脚下是位居“东山客家五场”之首的洛带甑子场,东坡脚下是沱江第一水陆码头五凤溪。以90华里的脚程将成都府“少城”、“锦官城”与沱江勾连在一起的东大路北道,流传着这样的民谣“运不完的五凤溪,搬不空的甑子场,装不满的成都府。”“五凤溪一张帆,要装成都半城盐。五凤溪一摇桨,要装成都半城糖。”
一分三,三合一。三道汇合于简州城后,一路向东,到了重庆府,又向东北方向去,沿长江左岸,抵达巫山小桥驿,东大路全程告毕。之后出川入湖广境。
东大路龙泉驿段中道,从诞生到立身,很快即以“官道”身份,扬名庙堂之上、江湖之远;南道则是以“文道”之名传世的;北道由蜀汉伐吴东进之道变脸为“商道”,南浮岷江,东漂沱水。就载货驮物言,水的运载能力远远强于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