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旅游

在龙门刷出存在感的北魏王朝

1岁月是无情的,裸露在崖龛里的小佛,大多只成残迹。凡说史,人们爱说春秋战国秦汉三国,隋唐两宋元明清也都是常挂在嘴头子上的朝代,南北朝总觉得鲜有人提及,北朝的魏则更受冷落的那么种感觉,不少人只是知道有这么个朝代而已。到了洛阳的龙门石窟,北魏却一下子改变了它在人们视界和舆论中的地位,那是个刷它的存在感的地方,它成了谁也避不开的话题,那南北长达1公里多的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始凿的年代就是北魏,北魏开了龙门石窟造像之先河,为龙门石窟五百年开凿史之源,而其开凿的数量和质量在石窟造像艺术史中也堪称佼佼者,人们无法不去关注这个朝代。龙门石窟把北魏推到了我们面前。2北魏的力士像,很有独自的特点。

3宾阳洞洞窟门外的力士。

4小佛龛里的精彩。

5塔在北魏石窟中是重要的题材。

6线条很美。

龙门石窟源头的那个王朝从北向南游龙门西山石窟,过禹王池、唐代大窟潜溪寺,再南行数十步,进入一座台坪上的院落,会看到院中并排坐西向东的三座石窟,这三窟被称为宾阳三洞,即宾阳北洞、宾阳中洞、宾阳南洞,合称宾阳洞。这是北魏宣武帝于景明元年始凿,到北魏孝明帝正光四年竣工,前后用时24年完成的石窟造像工程。宣武帝是北魏孝文帝的儿子,北魏迁都洛阳后的第二位皇帝,北魏的第八位皇帝。他本想凿两窟以表对父皇和文昭皇太后的孝心,有人奏请他也为他自己凿一座,两窟就变为三窟了,全部完工,已到了宣武帝的儿子辈孝明帝。此三窟北魏时不叫宾阳洞,是叫灵岩寺的,仿照代京(大同)灵岩寺石窟而建。到明清时,不知怎么就和吕洞宾挂上了勾,改尊吕洞宾,也就从此称其为宾阳洞了。宾阳洞并不是北魏王朝在龙门山的始凿之洞,北魏始凿之洞是古阳洞。古阳洞的位置在龙门西山南段的中部,是孝文帝为其祖母冯太后营造的功德窟。孝文帝是北魏的第七位皇帝。这位少数民族的皇帝有点意思,在其主政期间,迁都洛阳,对鲜卑族进行大规模的汉化改革,从汉姓,学汉语,穿汉衣,禁绝一族之婚,同姓之娶,鼓励与汉族通婚,可说是对鲜卑旧俗的大刀阔斧,其实这些事都是他的祖母冯太后主推的。冯太后为汉人,是北燕皇族冯朗之女,北燕被灭后充婢女入北魏太武帝后宫,由婢女入选为文成帝的贵人,又入主中宫成为皇后,献文帝即位后尊为皇太后,是个传奇性人物。两部电视剧都是写她的,一部是2006年吴倩莲主演的《北魏冯太后》,一部是2016年唐嫣饰演的《锦绣未央》,剧中李未央的原型即为这位冯太后。献文帝是孝文帝的父亲,孝文帝出生前,献文帝即位初,冯太后已临朝听政,孝文帝出生后还政于献文帝。孝文帝3岁被立为太子,5岁在冯太后逼迫下由父禅让即帝位,在他刚满10岁时,太上皇拓跋弘也就是孝文帝的父亲暴死,这位暴毙的太上皇时年也就23岁。说他是被冯太后毒死的,不知是史实还是八卦,反正冯太后是不待见他了。冯太后以太皇太后名义二次临朝称制。孝文帝是在冯太后的抚肓培养下长大成人,对祖母非常孝敬,而且是个乖乖孙,身为皇帝,不参与朝政,朝中大小主意都由冯太后拿。他不笨,不但不笨还聪明到让祖母差点儿把他也废了,但两人的关系却越处越好,他在祖母影响下饱学儒家经典,史学百家全都浏览过,祖母也主动带他参与政事,有意培养,期间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经验。冯太后病逝后,孝文帝独揽大权,继承冯太后遗志,挑起汉化改革重担,全盘推行汉化改革。自他始,皇帝改姓为元,汉人继续得到重用。他对祖母的孝顺在龙门石窟的开凿上充分体现出来,古阳洞是龙门石窟开凿最早、时代延续最长、内容最丰富的一个洞窟,也是北魏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为集中的洞窟。

孝文帝是信佛的。北魏皇室推崇佛教并不是自孝文帝始。冯太后为文成帝嫔妃时能入主中宫,被册立为皇后,除各项条件具备外还有一项挺让人匪夷所思的,就是用手铸成一个金人,有竞争上岗的意思,也就是说皇后预选人并不是一个,只有手铸金人成功了的那个才能上皇后位。手铸金人似是北魏皇帝立后的一个制度。铸金人,与信佛有关还是与鲜卑习俗有关,后人不大说得清楚。北魏的太武帝拓跋焘是搞了次灭佛运动的,但时间并不是太长,时仅6年。他是个短命的皇帝,一驾崩继任者便复了法。佛教信仰在北魏已经有了根深蒂固的基础,复法的便是冯太后的夫君文成帝。毁佛的太武帝死后若有知的话,一定会后悔在灭了北凉后强行将北凉的3000僧人及30000宗族吏民迁到首都平城(大同)落户,北凉的佛教文化势力太强大了,也有着雄厚的佛教石窟造像技术力量,文成帝复法,他们发挥了重要作用,冯太后参与其中,云岗石窟问世,并形成了灿烂的石窟群,为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的龙门石窟开凿奠定了基础。1 一龛一世界。

2宾阳洞之上的小佛龛。

3虽是小龛,主尊和胁侍布局却很完整。

4崖上龛很密簇。

古阳洞,龙门石窟第一窟历次游龙门石窟,都留有深深的遗憾,这次也一样。这次的龙门石窟游最大的遗憾是事先的功课做得不足,没有比较系统地查找阅读龙门石窟资料,造成在游览观赏中太多的重点没能把握,太多的细节被忽略掉,欣赏也就必不可免的有了太多的缺憾。

古阳洞算不上是特别大的一个洞吧,宽仅6.9米(也有说是7.27米),高11.2米,深仅11.83米,但这确是个空间拥挤的世界,任谁站在洞口都能感到震撼力扑面而来、眼球被吸引、情绪受到感染,它不同凡响。这是座依天然石灰岩洞而开凿出的造像洞,全洞平面像个马蹄,顶是尖上去的穹窿顶,正壁前方台上一尊7.8米多高的坐佛,佛两侧各立一胁侍菩萨,两壁三列佛龛,列列佛龛错列,龛龛具有富有内容,雕刻精美华丽,龛额装饰细巧,图案花纹丰富多彩的特点,是龙门石窟中集北魏雕刻、绘画、书法、建筑、图案艺术之大成的一座洞窟。

龙门石窟的洞都是不允许游客入洞参观的,但眼睛不受限制,对内容庞杂、雕刻繁复、造像众多的洞,每个游客都会有自己的兴奋点、关注点。始凿于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的龙门石窟第一洞,距今已有1525年,人们从振奋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很多很多,而最感兴趣的是与生活相关的部分,譬如建筑,譬如服饰,譬如信仰礼仪,时间的长河里发生有多大变化?有什么样的变化?这里既包括有民族的,也包括有时代的。造像和图案的信息里有太多的神秘。从洞窟中现存的4座屋形龛中我们看到了建筑,看到了房屋,看到了屋宇下的生活场景。建筑当是北魏时的一些屋形式样,庑殿式、歇山式与我们熟悉的明清式宗教建筑宫廷建筑有差异。龛上部雕有屋脊,屋脊两端的鸱吻尾部翘起,中间刻着一种鸟,这种鸟应是佛经中提到的常侍在佛边的迦陵频伽鸟。向下倾斜的屋顶凿成筒瓦状,檐下刻一斗三升人字拱。差异中有着传承。服饰从飞天,从多套礼佛图中展现出来。崖壁上的男性贵族礼佛图,刻着一列礼佛贵族男,由比丘僧引领,徐徐行进,礼佛引领僧手持长柄熏炉,礼佛贵族男的手或扬或伸或拱袖,气氛庄严,这种场面我们现在在寺庙与道观中还常常能够见到,只不过穿戴是有很大差别了。引领僧和礼佛贵族男穿的袍子专家们给了一个名称,叫褒衣博带式,比丘僧的袈裟,叫褒衣博带式袈裟,礼佛男的曳地长裙袍,叫褒衣博带式裙袍,领是长圆领,带不是束的,而是在前胸吊挂的,袖不但长,而且肥大。礼佛男的帽子,叫笼冠,脚上的鞋叫云履。雕刻是粗线条的,却让我们一目了然地看到了那个时代的特色服饰。古阳洞的正壁前三尊石像,居正中的佛祖释迦牟尼披的袈裟也是褒衣博带式。当时女性的服饰可从北海王元伏荣的妃子礼佛图上观览,她高发髻,着宽袖“杀毒衣”(为什么叫杀毒衣?),长裙曳地,左右各有一侍女扶侍。前面是比丘尼引领,后面是持宝盖、羽葆的女侍与随行女侍队伍。褒衣博带式服装不仅是男性才有,女供养人图和比丘尼图中也有着此种类型服装的。5宾阳洞上的石窟造像群。

6莲花洞造像。对古阳洞的北魏造像,有专家认为,以其风格、特征而论,体现了北魏王朝迁都洛阳后的特点,由北魏前期的粗犷、雄健、挺实变为清瘦秀美。这当然是看着洞窟中的造像雕刻就可以感受的。主尊释迦牟尼是长圆脸,身躯较为削瘦,施禅定印结跏趺坐于方座上,两侧胁侍菩萨头戴宝冠,面容清秀,表情文静端庄,姿态优美,而各个造像龛里的人物,也多是以清瘦型为主的,尤其是礼佛图中的妇女形象。但与北魏前期的造像风格有何不同,只有与大同云冈石窟的比较才能清楚。当然,我们相信专家们所作的评价。

专家们力推的是洞中的书法。《龙门二十品》享有盛誉,是魏碑体的代表,在这二十品中,古阳洞占了十九品,足见此洞在书法上的意义。所谓魏碑体,指的是南北朝时期尤其是北魏时期刻石上的文字体,刻石包括碑刻、基志、造像题记、摩崖刻石。魏碑体是过渡性的书法体系,上承汉隶传统,下启唐楷新风,但符号特征是很鲜明的,虽然风格多样,总体风格一望而知。对其风格的赞誉和描述词语很多,如朴拙险峻、舒畅流利、端正大方、气势刚健之类,而以康有为的赞誉词影响最大,常被引用,如魄力雄强、笔法跳跃、精神飞动、结构天成什么的。古阳洞四壁及窟顶镌满佛龛造像,这些龛像多有造像题记,记录了造像者的姓名、年月、造像缘由。龙门二十品在古阳洞中的十九品,排列位置,在窟顶有四品,北壁自西向东分四层,有十品,南壁自西向东分三层,有五品。字数都不多,基本是人名,由于魏碑风格鲜明而入选的吧。古阳洞的造像和图案雕刻艺术精美绝轮,有人特意提到北海王元祥龛、长乐王丘穆陵亮夫人尉迟龛、比丘慧成造像龛。如何之好,各有各的体验、感受和评价。

古阳洞也叫过老君洞,相传是慈禧太后西逃,由西安回北京路过龙门时将古阳洞本尊释迦牟尼佛用泥涂改成太上老君像。糊泥改像事确实是有的,却未必与慈禧太后有关。1936年梁思成考察龙门时发现不对劲,一座佛窟怎会主尊是道教的太上老君?现已恢复了原貌。1崖顶的小造像龛。

2佛国世界不寂寞。

3雕刻技艺很精致。

4宾阳中洞造像。

宾阳洞北魏造像艺术博物馆宾阳洞的那个院落,是很诱人的一个院落,它与我们熟悉的各种院落都不相同,不管是民居的还是宫廷抑或古典园林的。它是山崖半腰上并排三座洞窟前的院落,是造像龛密布着的风化明显的石崖环峙的院落,是纳藏着神秘岁月的幽深窗口与高大力士像不甘寂寞地想与人们交流的院落。它比较宽展,容得下熙熙攘攘的游客。力士微笑的面容让人感到亲切也感到温暖,甚至有点儿受宠若惊,佛的“保安”竟会这样!神邸的世界与人际的世界、古远的世界与当今的世界在力士的微笑中化解为零,你没有任何距离感和畏惧感。不过这是可以接受的,保安未必要个个都凶。中洞主尊释迦牟尼佛祖的微笑倒是有些出于意料之外,开始时有些不适应。佛祖是庄严神圣的,不苟言笑高高在上才对,那微笑仿佛不是来自佛祖,而是来自关爱着自己的长者、亲人。怎会这样?那微笑里闪烁的不是神性威严的光辉,而是人性慈柔温暖的光辉。面对中洞正壁一坐佛二弟子二菩萨五尊造像,深感岁月对造像侵蚀性伤害无可奈何的同时,更对北魏宣武帝时期石窟造像艺术家和施工工匠们艺术创造力、艺术表现力由衷地钦敬,他们塑造的人性化的神邸是感人而可亲的。释迦牟尼佛祖,高8.4米,宽肩且伟岸,他结跏趺坐在须弥方座上,脸形上下略长,眼若纤月,眉作半弧,鼻翼丰满,嘴角略向上翘,翘出笑影,展现出一种由心而生的恬静的愉悦。左侧拱手侍立于莲台上的弟子迦叶,饱经风霜的严谨持重,本色的神态和表情;右侧的弟子阿难,则活泼开朗,睿智聪慧;敦厚温雅的文殊、普贤二菩萨也都含睇若笑。这些,使本该是酷冷坚硬的石窟世界满溢着融融的、温馨的暖心爱意。整个氛围都是亲情式的。独出心裁还是别开生面?这个洞在诸多方面都是划时代的,比古阳洞更深地体现了南北文化的交互融合,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汉化步履进一步加深的表征。宗教文化有着强烈的政治性导向,宣武帝营建此洞,既是为其父孝文帝其母文昭皇太后做“功德”,又是一个目的明显的形象工程吧?刻意地宣示彰显一种亲和力?这种亲和力不仅是体现在佛与信众与民间的,更是体现在民族间的,上上下下南南北北亲如一家。

宾阳中洞,共有11尊佛。主尊不再是云冈昙曜五窟主尊的直眉高鼻,服饰也不再是偏袒右肩式或通肩式,来自印度,来自西方的佛祖在入中国中土后入乡随俗,东方民族化了,着冕服式的褒衣博带大衣,衣纹流畅而富有韵致。这是孝文帝改制的结果。而白描式线条在造像雕刻中的运用和发挥更是中国东方艺术的特点,众胁侍菩萨的帔帛束带,褶皱稠密中的流畅和谐与鲜明的节奏感,都是东方传统线条艺术的结晶。

石窟里的佛国世界是红尘中现实人的想象,是智慧的营造,是脱胎于生活,从生活中升华出的虚幻,它有种特殊的美。在宾阳洞诸像的后壁上,雕饰着众菩萨众弟子闻法浮雕像,雕饰着伎乐天和飞天。《法华经》里《譬喻品》描绘的“诸天伎乐,百千万种,于虚空中一时俱作,雨众天华”的场景以穹隆顶、重瓣大莲花的莲花宝盖、环围宝盖八个伎乐天各施其技、两飞天衣带飘飞、迎风翱翔的浮雕画面诠释出来,虽然在时间的兴风作浪中颜色已褪变脱落,线条隐在岩石融蚀性漫漶出的迷蒙中,但那份艺术的精彩依然坚挺顽强地呈现彰显,艺术形象和整体图案仔细辨识就能辨识得出来。洞中前壁南北两侧的四层精美浮雕一、二层展现的《维摩诘经》故事、佛本生故事,于我们就是佛的传说,它们诞生于遥远的古印度;第三层的帝后供养行列,亦称帝后礼佛图浮雕却可视为曾经发生的现实生活。图为两幅,北边雕刻的是皇帝礼佛图,刻画描绘的是孝文帝礼佛的盛大场面,南边描绘的则是文昭皇太后的礼佛图。这两幅图早已被盗,一幅珍藏于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艺术馆,一幅珍藏于纽约市艺术博物馆。文昭皇太后礼佛图我见过临摹的局部素描画,实在是精彩,文昭头戴华冠,宽袖长裙,云履外露,右手残缺,似拈一支莲花,身侧两宫女一持柬莲,一扶持文昭抬起的左臂,文昭身后又一华冠长袖的嫔妃似双手抱供物,众宫女拥簇跟随。画中人物各有各的神态形姿,有静有动,有简有繁,虽然人物庞杂,却和谐一致,相互呼应,展现出不凡的艺术功力。

中洞门外的力士像也是为专家们啧啧称赞的。宾阳洞雕作完整,富丽堂皇,敷重彩似敦煌,重彩中又有清淡典雅,浓妆淡抹总相宜。莲花洞也是北魏的,穹顶的莲花藻井非常醒目,不过整洞颜色都已褪尽,变得赤白。5层次里的辉煌。

6密如蜂巢。

7宾阳中洞彰显北魏造像风格。

 

近期预告COMING UP NEXT

D010公路沿黑海而行

斯洛文尼亚 名字里都写着LOVE

童话之城五渔村

石龙门窟 人文走廊里的艺术时空

龙门山水的谜局与魅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