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网络文化,从战略高度开展一系列工作部署,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文件来推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央及地方主流媒体纷纷进驻微媒体平台,部分公众号甚至承担了原来传统媒体首发消息的角色,如人民日报海外版开设的“学习小组”等。习总书记说过,群众在哪里,思想工作就要做到哪里,现在的学生都生活在“微网络”中,要学好网、用好网,研究微媒体背景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找出新问题,迎接新挑战,把握新规律,管好网,用好网,让网络成为了解学生的新平台、沟通学生的新途径、民主生活的新渠道。
一 微媒体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微媒体是在互联网技术不断进步、社会媒体不断发展壮大,移动终端科技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以微博、微信、微视频、移动客户端APP等传播互动平台为代表,以数字通信技术为基础,通过简洁的文字表述、形式多样生动的音视频表现手法,通过显示终端实现即时信息获取和传播,深层次影响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并形成一定的规律,对受众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具有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便捷、信息量巨大、信息内容丰富多样、形式直观、文体活泼等特点,可以在公众中迅速推广扩散,实时、互动、高效。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以认清网络本质及影响为前提,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远程通讯技术为基础,应用信息化教育传播和主体性体验方式,利用网络促使网民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需要的高尚的思想政治品德和良好信息素养的虚拟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形态。
微媒体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在科学掌握现代传播技术和手段的基础上,通过制作、传播和控制网络信息,引导大学生客观理性地接触信息,正确、合理而准确选择和吸收信息,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通过微技术,以小见大,聚沙成塔,积聚力量,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和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二、微媒体与微媒体时代的大学生
微媒体是伴随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出现的一种新兴展示手段和宣传形式,形象直观、形式活泼、清晰明了,可以在社会公众中迅速推广、扩散。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深刻改变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互联网已实现对大学生的全面覆盖、全程融入,手机“接管”大学生的生活,每日必网、无网不在,已成为当代大学生重要的学习生活方式,网络化生存、生活成为常态。这种日渐渗透的微文化也正一步步改变着学生们的生活。
微媒体虚拟化特征给当代大学生提供了隐秘性交流和宣泄平台,使得大学生缺乏有感情的人际交往,易使大学生趋于孤立、自私、冷漠和非社会化。网络传播着鱼龙混杂的文化理念和思想意识,导致社会阅历简单的部分大学生感到茫然。网络丑恶现象和网络虚假不良信息,已成为网络文化的毒瘤,严重侵蚀人们的心灵,败坏社会风气,学生正常审美情趣受到很大影响。“快餐文化”影响大学生的正确认知。网络内容肤浅庞杂但不深刻,导致大学生求知过程“快餐化”,形成“知道多了,知识少了”。
此外,境外敌对势力把互联网作为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重要手段,这个在微媒体时代更为突出。打着人权、民主、宗教、自由等旗号,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渗透,这些错误的思想通过互联网微媒体向境内渗透,在网络论坛、博客、微博和微信上大量传播,利用网络发酵社会矛盾、引燃现实社会矛盾。学生热血冲动,一旦对事物的判别能力不够或者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很容易被利用,造成不良后果。这是对高校教书育人的和谐环境的威胁,也是对有序稳定的社会发展环境的破坏。形势严峻,做为高校作为思政教育的主体,要主动学好微媒体、用微媒体,并且要管好微媒体。
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思想认知不到位。大部分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仍停留在传统的面对面或单向灌输式教育模式上,仍然沿袭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红色说服”模式,显性教育过多而隐性教育过少,隐含于生活化的可提供选择的悄无声息的引导教育过少,教育内容单一,生活化不足还是以政治教育为主,重说教,轻引导。
第二、工作制度不完善,工作体系不健全,教育者队伍建设滞后,动态能力不稳。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没有形成工作合力,需要多部门形成联动体系,急需要加强教育队伍培养。
第三、阵地建设滞后。现有主题教育网站供给能力不足,大多以创建官方网站为主,且内容设置、栏目部署、格式等方面创新不够,点击率极低,多停滞在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网”,对微媒体前瞻性研究不够,没有把握住网络媒体的即时性、互动性特点,对于情绪化、实时化、移动化传播模式及规律把握不准。
四、微媒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第一、把握“时”:就是把握时点、时机、时尚,做到应时、顺时、及时,提高工作的时效性。要跟紧当下流行的文化,特别是学生喜爱的流行风尚,才能及时对学生加以引导,避免一些歪风邪气的侵袭,使学生们追求积极向上的时尚潮流。
第二、把握“度”:就是把握适度、广度、深度,做到恰当、实在、优质,提高工作的针对性。适度原则很重要,监管要适度,要端正工作方向,也要放开手去开展工作,更要放开手让学生们去做,做事畏首畏尾监管太严不行,没有好创意出来;太宽松也不行,容易走歪路、跌到坑里。
第三、把握“效”:就是把握效率、效能、效益,做到心悦、认同、参与,提高工作的有效性。提高同学们的认同感和参与度是提高效率的最有效方法。所以要充分考虑同学们的需求,真正做实事、做有意义的事,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把学生工作做到他们的心里,学生接受了、认同了,工作就已经成功了。
五、微媒体背景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第一、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面对新形势与新任务,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理想信念教育这一重点,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壮大高校主流思想舆论,把握时效,树立责任承担和信息公开的理念,构建应急“微”机制,搭建网络新阵地,采取新的处理方法,实施新的管理策略,主动做好看不见的宣传。
第二、加强校内站群联盟建设。统筹规划校园各类网站建设,加强校内新媒体联盟建设,整合校园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资源,实现各平台的共建共享与信息的互联互通,着力构建数字校园,智慧校园,提升校园新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着力打造形态丰富、技术先进具有吸引力和黏着度的校园新型主流媒体,增强教育内容的思想性、趣味性和互动性,使学生进得来留得住装得下,形成立体多样交叉融合的校园传播体系,形成强大的网络舆论场和合力育人优势。
第三、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可视化建设。加强网络学习资源建设,打造网络系列精品课程,尝试探索推出一系列贴合大学生生活和时事热点的网络视频教育资源,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视化。实现学生随时随地可学、教师随时随地可教的网络教学育人共同体。
第四、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建设,培育网络优秀文化成果。大力培育优秀网络作品、微电影作品和网络创新创业类产品,对于优秀的网络文化成果,给予相应的级别认定和奖励,纳入学生评优和教师职务职称评审、评奖评优的重要指标。
第五、进一步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以思想政治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为骨干力量,建设“新闻发言人、网络评论员、网络宣传员、网络通讯员、网络文明志愿者”五位一体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培养“网络名师”,使他们扮演好网络上正面声音的“放大器”、网上舆情的“采集器”、负面声音“消声器”等重要角色,协同构建积极阳光向上的晴朗网络空间。
第六、加强学生工作网络信息化建设,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模式,开发学生事务综合办公系统,打造一站式工程,实现了学生事务管理的自助化,网络化,数据化,整合资源、优化流程、提高效率,为学生提供便捷服务。
高校作为思政教育的主体,要学好微媒体、用好微媒体,并且要管好微媒体,让微媒体成为了解学生的新平台、沟通学生的新途径、民主生活的新渠道,找准着力点,主动占领“微”新阵地,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维,以学生为本,与学生自由互动,平等沟通,最终达到服务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目的。
作者单位: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