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莱克本解释,处于人体DNA末端的端粒长短,可直接反映生命的长度。当端粒缩短时,身体细胞就会老化,进而影响寿命。现在,越来越多研究证明,端粒变短与一系列可导致寿命缩短的疾病有关,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免疫系统受损等。尽管随着年龄增长,每个人的DNA末端端粒都会变短,但通过后天努力可以改变其缩短速度,即延缓变老的节奏,进而延长健康寿命。布莱克本提到的后天努力包括均衡饮食、坚持运动、充足睡眠等,但她特别强调,心理对端粒长度的影响非常明显。
积极面对压力 处于慢性压力中的时间越长、强度越大,端粒就会越短。布莱克本曾指导过一项研究,以孤独症患儿母亲,或患有其他慢性病孩子的母亲为对象。结果发现,将压力看作挑战的母亲,相比抗压能力弱者,端粒更长。中国科学院心理所老年心理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老年学会老年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娟说,在大部分有关长寿的心理学研究中,乐观积极的态度都被看作是最重要的一项。而能够积极面对压力,也是生活态度乐观的体现之一。通常情况下,乐观外向的人会比消极性格者更长寿。这种性格虽然多源于天生,但后天也可以培养。“对老人来说,最关键是有个认识衰老的正确态度。”李娟说,曾有人做过一项对比试验,让两组老人分别看鹤发童颜、老当益壮的资料,以及垂暮之年、年老体衰的内容,一段时间后,两组老人展示出完全不同的生活态度。前者相信衰老虽不能逆转,但只要积极应对,仍能享受美好生活;后者认为,老化不可避免,老了就会变得没用。这说明,多给老人正面引导,有助塑造积极态度。
此外,老年人还应学会一些应对压力事件的方法。“老年人面临的压力源通常有3个,一是来自社会支持系统,如婆媳关系、隔代教育等;二是因为身体健康程度较差;三是经济压力。”李娟建议,就第一种情况而言,一旦遭遇类似事件,老人需提醒自己,先倒数10秒再说话,别着急生气;努力深呼吸,平复心情;转移注意力,出门缓缓。
生活目标明确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艾森克有一个著名的八阶段论,其中提到老年阶段面临的两种极端心理是完满和绝望。李娟认为,从成年开始就设定一个生活目标,即便不是多么“高大上”,但只要是清晰且明确的,能够为之努力,就可以激发生命活力。比如在人生的各阶段,都有获取新知识的欲望,或致力于积极回馈社会等,年老时就更容易有完满感。“一些老人认为年老后就需要被照顾,另一些老人则认为自己还有能力给社会做贡献。”李娟说,与前者比,后者明显有更明确的生活目标,他们的寿命也相对更长。
伴侣关系长期稳定 2013年一项针对298名65~74岁成年人的研究发现,有幸福伴侣的人,端粒更长。2016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詹姆斯博士的研究也显示,对老年人而言,夫妻恩爱能有效降低死亡风险。该研究认为,除伴侣外,与其他亲人的关系也对长寿也有重要影响。比如,感觉到家庭和睦的老人未来5年的死亡风险为6%,而感到家庭关系不好的老人,未来5年的死亡风险会上升到14%。
优质的社交关系 布莱克本说,被忽视、被霸凌、被歧视等都会影响端粒长度,且这种作用是长期的。反之,亲密的社群关系会减缓端粒的缩短过程,有益健康。李娟说,关于社交关系对长寿影响的研究有很多。比如,澳大利亚一项研究发现,社交广泛的人比缺少朋友的人平均多活10年。
坚持练习冥想 这是一种简单实用的心理保健法,通过冥想可以放松神经,达到减压作用。一项针对老痴患者家庭所做的研究发现,每天冥想12分钟,坚持2个月,即可改善端粒健康状况。李娟补充说,放松神经只是冥想的第一层作用,它还有助增强对注意力的调控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提升正面情绪。“我们正在做一项‘慈悲冥想’训练,这甚至能提升一个人的共情能力,让人变得更有爱心。”
助人为乐 中国人相信因果效应、善恶有报。在国外,也有不少研究在探讨助人为乐的好处。2013年的一项研究称,经过5年的观察访问证明,帮助过他人的参与者相比很少帮助他人的,死亡率更低。李娟说,爱的能力是可以培养的,从做小事开始,慢慢地就可能将其变成一种习惯。
经济无忧 金钱很难买到感情,但它可“买到”长端粒。2013年针对婚姻和友谊的研究同时发现,高收入与长端粒之间存在相关性。研究人员推测,这可能是因为赚钱能给人安全感,缓解部分压力。李娟告诉记者,他们在我国农村所做的一些调研也发现了类似现象,即经济是基础,经济存在重大问题的老人,压力更大,也更易抑郁;反之,身心健康状况都相对更好。“对促进健康长寿来说,解决经济压力相当于雪中送炭,其他因素则类似锦上添花。”
外在努力对端粒长度的正面影响多久能见效?布莱克本说,有些努力的效果能在几个月内看到,但真正的改变是个长期过程,也许需要1~10年,但它给健康寿命带来的积极变化是显而易见的。
(摘自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