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稿人说葛连升山东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主任、山东省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非常重视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出台了相关政策,倡导用信息化创新教学新模式。山东省教育信息化试点优秀单位的职业院校被推荐参与教育部《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实验校项目,先后有30所左右职业院校入选实验校项目。
本期我们展示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和山东科技职业学院的两个案例,希望能为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供思路和经验。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从培养方案编制的科学性着手,对标社会需求,引入行业标准,全面修订培养方案,加强了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从学生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价值观塑造为着力点,结合不同专业特点,创新实践教学,开展了虚实一体、校企融合等多种形式的虚拟仿真实训,如基于3D实景的导游实训、校企合作的物流实训、酒店管理实训等,信息化实践教学水平得到明显提升。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育教学模式,设计学生线上线下学习活动,推进线上线下融合的理论教学,变革传统课堂教学。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则借鉴混合教学改革的先进理念,融合职业教育特征,立足创新教学模式,围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全面素养等方面提升进行顶层设计,将“线上、线下,职场化”为内核的“现代职教课程模式”写入《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加快发展行动纲领》(2013—2020年),列入《山东科技职业学院章程》,组织老师通过“在线学习”与“面对面实战培训”相结合的混合式研修,创新教师工作坊、教学沙龙等活动形式,系统推进学院教学团队整体信息化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能力。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基于《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要求,自2012年起,在学院教学、管理、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实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线上线下融合混合教学,探索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学院教育教学效果提升、管理效率提高方面成效显著;与此同时,学院实施信息化推进机制体制变革,保障了混合教学改革和教育模式创新探索的可持续推进,师生的信息化素养得到全面持续提升。
信息化变革和创新高职院校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包含课堂教学、校内实训、校外顶岗实习三方面教学内容。针对原有教学模式效率低、形式简单、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等问题,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了清晰的信息化教学改革思路:
课堂教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校内实训——“仿真+实操”虚实一体的混合实训模式。
校外实习——“网络化管理+现场指导”混合实习教学与管理模式。
完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保障体系”。
以上四个部分的关系如图1所示。
利用一个网络教学平台,将基础及专业理论课程原有“满堂灌”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线上网络学习与线下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扩展了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体现了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保留了教与学过程的真实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实时获得学生和老师的教学过程和评价数据,将传统的结果性评价转变为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多维度教学评价方式,完善了教学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校外顶岗实习普遍存在实习学生量大、面广、实习地点分散的特点,实习指导教师人手不足导致的教学和管理严重缺失、监控不到位、实习效果大打折扣的问题。利用教学平台实行线上线下混合的网络化顶岗实习模式,针对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的时间特性和业务特性,采用“线上教学管理”加“线下面对面指导”相融合的方式进行了整合设计,建设“专业指导+实习管理”并行的实习指导平台,保证指导老师能及时监控到每个学生的实习情况,并分阶段为学生提供课程指导和管理指导。同时网络顶岗实习平台还为学生、企业、学校提供了网上交流互动的场所。老师将专业学习指导、实习过程管理、在线交流、信息速递等教学活动以图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上传至平台,学生可以在自己合适的时间、空间、地点使用移动终端学习专业知识,上传交流实习心得体会。老师全程跟踪监控实习过程,对学生实施个性化辅导,将平台上学生数据作为实习过程性考核的重要依据,显著提升实习效果,完成实习任务。
校内实训利用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校内)实训或虚实一体化的实训模式,有效解决了传统实训模式因受资金不足、场地有限等各种因素的限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实习实训要求的矛盾。
“网络教学管理平台”贯穿学生三年的全部学习过程,并为学生终生学习提供持续服务,为职业教育各项教学内容的开展提供平台技术支撑。
信息化改变高职院校管理模式
建设完善的数字校园系统是提升院校管理和服务水平的直接有效手段。学院通过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统一门户平台、统一数据中心、移动校园服务等平台的开发建设,通过教学、科研、教师、学生、财务等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共建共享与使用,消除“信息孤岛”,实现了校内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提高了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和效率;通过建立一站式服务的网上办事大厅,建立教师和学生互动的个性化空间平台,建立学生、教师、业务流的数据分析系统,进行大数据分析,为学院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持;通过将网络教学综合平台与数字校园管理平台相融合,形成教学、管理、交流互动、教学资源为一体的,面向每个学生、教师、领导、家长、合作企业的网上虚拟数字校园,初步构建完成了完善的学院信息化环境。如图2所示。
信息化促使学校机制体制变革
1. 建立信息化建设的组织机构和配套管理制度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由党委书记和院长任组长,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信息化工作。成立了信息化建设推进委员会,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CIO制度,负责全院信息化工作的规划设计、数据标准建设、网络安全审查和信息化项目的审核。全面建立信息化数据标准修订、数据安全管理、教学改革、信息化教学激励等方面的管理制度。
2. 强化信息化建设的评价督导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加大信息化建设的预算执行检查,加强了重点项目的评价,对招生系统、迎新系统、移动数字校园、移动办公系统、网上办事大厅系统进行重点督导督办,确保重点项目顺利推进。通过定期教师、学生座谈,了解师生需求。通过《数字校园工程进度简报》,向全院通报数字校园建设进展和工作安排。加大信息化课程改革的评价督导,每批课程从立项、推进、验收都加强过程监控,召开多轮的论证和指导会议,确保建设效果。
3. 持续建设技术与服务团队
学院建设了完备的技术队伍,保障全院信息化系统的运行和基础技术开发,并通过培训机制形成技术梯队;成立校内外专家组提供信息化建设的智力支持;建设各个二级部门的管理员队伍,为各个业务系统的运行提供持续运维服务;成立教师信息化教学支持中心,作为对教师信息化工作支持的核心团队,为教学设计和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提供支持;建设学生团队,作为辅助力量支持学院的信息化运维等服务工作。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育教学模式,设计学生线上线下学习活动,推进线上线下融合的理论教学,变革传统课堂教学。打造智能化学习共同体
学校信息化环境支撑了师生在校学习期间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线上线上混合教学及学习活动;校外顶岗实习期间,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相融合的网络化校外顶岗实习管理、学习,完成教师布置的管理任务和活动,开展师生、生生、校企之间交流互动; 毕业后通过教学平台,学校可以持续提供学习和培训服务。
学校信息化环境中的学生综合管理服务系统包括招生、迎新、教务系统、学生工作事务管理、就业指导、离校管理、校友管理等多个业务,涵盖学院学生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学生从拿到入学通知书就可以登录数字校园平台完善个人信息、选择宿舍、查询辅导员联系方式等活动;入校以后,学生登录数字校园查询选课情况、评奖评优、各科成绩、校园卡消费情况、困难生申请、学生资助申请等相关内容;离校的时候,通过数字校园平台查询、办理离校手续,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毕业离校以后,仍然可以作为校友延续和学校的联系,随时随地进入系统学习专业知识,查询相关资料;学生综合管理服务系统为高校学生工作提供先进、实用的信息化管理手段,为学生、家长、老师(辅导员)、用人单位及管理人员提供简便、快捷、准确的网络化信息服务。
学校信息化管理涉及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项业务工作,智能校园的建设融通了全校所有业务系统,形成统一数据中心,消除了“信息孤岛”;通过网上办事大厅,打通各业务系统的流程,为师生提供多项业务的一站式服务,极大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对各部门业务系统沉淀数据的分析,方便了解学院各方面工作动态,为学院工作整改提供真实、可靠的科学依据;基于学院数据中心之上的综合信息服务系统,从全校视角,以文字、报表、图表等形式,多角度的提供更具高度、深度的统计分析,为学校各级领导提供精准的辅助决策支持。
学校信息化系统完整记录学生从入学到在校学习,乃至毕业的所有学习、生活信息;为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业务工作提供信息化手段,完整记录所有过程数据,为学院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从而真正的实现覆盖“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的信息化建设理念;智能校园还包括移动校园服务平台, 方便地将整个虚拟数字校园移至手机等移动设备, 从而进一步延伸了虚拟校园服务的时间和空间,打造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生生、师生、家校、校校互联互通的学习共同体,最终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智能化学习环境。
(责编:王左利)
(作者系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CIO兼教育信息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