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八坊最有名 八坊创建顶呱呱
临夏市是临夏回族自治州政治、经济、文化和商旅中心,有汉、回、东乡、保安、撒拉等18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55.3%,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元文化交融的地区。近年来,临夏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始终将创建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责任和事关全市发展大局的重点工作来抓,健全完善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机构,分年度印发《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实施方案》,细化具体任务,把经常性创建与全市氛围营造、经常性宣传与示范点打造有机结合,全方位、多层次推进,取得丰硕成果,多次获得国家、省、州的命名表彰。2016年,临夏市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和全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市。
临夏市古称河州,唐朝时,大食(今沙特阿拉伯)、波斯等国商人和宗教人士就来这一带经商、传教和定居,修建了八座清真寺和教坊,形成了一个“围寺而居、围坊而商”的穆斯林聚居区,得名“八坊”(含有“教坊”和“番坊”之意)。因此,河州又以“八坊”最为著名(居住在这里的回民被称为“八坊人”)。“八坊”与“河州”同时都是临夏的别称。几百年来,生活在这片区域的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们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彼此尊重,建立了和睦友好的传统友谊,形成了民族团结的和谐氛围。八坊十三巷入口
八坊人家初入临夏市,记者便被有“临夏母亲河”之誉的大夏河及其沿岸美丽的景色所吸引。大夏河穿城而过,流经临夏市23公里,两岸云桥飞渡,风光旖旎。“长桥一里跨长河,宛若长虹饮碧波。泊岸蒹葭秋未老,归家旅途暮偏多。”这是出生于临夏的明朝兵部尚书、名臣王竑描绘的大夏河古桥。几百年后的今天,川流不息的大夏河上又新添了6座造型优美的大桥,7座大桥与临夏市近年在两岸相继建成的十里牡丹、河州印象、六桥飞渡、花灯夜景、时尚临夏、大河碧波等景观一起,共同构成了风景如画的“大夏河三十里风情线”。
“大夏河三十里风情线”处处皆美景,让人流连忘返。不过,最能体现临夏人文和历史渊源的地方,还要数八坊十三巷,它就像一本鲜活的回族民族历史文化书,让人忍不住一读再读。
“了解了八坊十三巷,就了解了临夏市;看了八坊十三巷,就了解了创建推进的成果。”临夏州民委副主任赵春英对记者这么说。
何以如此说?
八坊十三巷长达百年的古老建筑,由错落有致的园林和古老的胡同及四合院组成,保留了精美的回族砖雕和古朴生动的铜雕。由于历经岁月洗礼,早些年前,大部分建筑尤其形成于清初的街巷结构和街区内的房屋已经破损,街道也坑洼不平。2013年,临夏州被确定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试点后,州委州政府抓住机遇,在全州先行确定了26个乡镇开展试点,并按照“各有侧重、各具特色、重点突破”的思路设计和谋划示范点建设,从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和特殊倾斜,先后落实省“两个共同”示范建设专项资金1.2亿元,整合各类资金25.33亿元,实施项目建设212个。八坊十三巷便是其中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
八坊十三巷辖4个社区、总人口5690户17760人,其中以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98%以上的八坊街道有州市单位14个、宗教场所7所、驻军1处,是典型的老城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
“八坊十三巷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果,可以说是临夏市乃至临夏州创建的一个缩影。”八坊十三巷的社区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
“可不是,创建的‘十进’内容几乎都体现在这里了。”临夏州民委经济社会发展科科长梁永奕在一旁笑着补充说。
改造修建后的八坊十三巷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眼前:曾经的寻常巷陌,变成了古朴典雅的古街巷,曾经杂乱拥挤的大杂院,变成了庭院深深、山水画一般的四合院。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那融合了回族砖雕、汉族木刻和藏族彩绘艺术的建筑:青砖灰瓦的街道、古香古色的门廊院落、数百年历史的精美砖雕、庭院式清真寺,以及令人叹为观止的砖雕、铜雕、蛋雕……这些景观和十三条巷里孩童们的嬉戏声、炸油香的清烟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温馨的生活画卷。难怪尽管事隔两年,临夏人一有机会还是会给外人讲起2016年11月9日八坊十三巷网络直播的事。那天,兰州晨报“掌上兰州”的记者以图片、文字及视频直播形式全景展示了八坊十三巷的风貌。两个多小时直播期间,获得来自全国各地10多万网友点赞,八坊十三巷那天成了“网红”——戴着“临夏新地标”的头冠迅速红遍省内外。从此,临夏的朋友圈多了一句流行语:“临夏八坊十三巷,民族建筑艺术‘大观园’,全世界都在夸你!”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八坊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首先将创建与主题教育、产业培育、民生改善、社会事业紧密结合,创新开拓,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社区为帮助贫困居民,从2008年开始设立了民族团结救助金办公室,通过联系辖区内的工商大户、宗教界人士及社会各界捐助善款,改善社区困难居民的日常生活,为26户“三无户”、残疾人和特困户的危旧房进行了改造重建,新建房屋78间。截止2017年底,辖区享受廉租房租赁补贴1232户,21户群众实现廉租房共有产权分配。
在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列入州市两级重点保护开发范围、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项目后,临夏又将创建与保护民族文化、发展旅游产业相结合,按照“两点、四带、一中心”的文化景观艺创方案,对八坊十三巷实施风貌保护改造,保护修缮建成八坊民俗馆、人物故事馆、手工艺馆、文化广场等一批特色鲜明的标志性建筑,成功打造了第一样板巷。其中,大旮巷80号便是成功翻修改造后的民俗民居典范。记者走进始建于1930年的80号院,立刻感受到整个院落气势宏伟,飞椽画栋,门庭高深,砖雕、木刻雕工细腻。环顾院落四周,犹如观赏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沧桑而不失清雅。
改造后的八坊十三巷变美丽了,但是新房里居住的居民中还有贫困户,于是街道又将创建围绕爱心救助来开展,让巷子里多了“爱心超市”,街道有了“民族团结救助金”。救助金监督委员会通过帮助改建危房、发放粮油煤炭、资助贫困大学生等方式,规范管理社会各界捐助的善款,让古老的街道处处充满互助互爱的温暖。
八坊十三巷出名了,来观光游览的游客多了,免不了会有磕磕绊绊的事发生。街道便围绕社会管理创新抓创建,对宗教界人士进行民族宗教政策宣讲,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清真寺、商铺、居民家都是宣传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及民族宗教政策的场所。街道还组织动员辖区各宗教场所利用“主麻日”卧尔兹宣讲,在信教群众中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开展荣辱观、禁毒、反邪教教育,使八坊十三巷呈现出一派和谐文明的新景象。
解放军第七医院是八坊十三巷双拥共建单位,创建过程中,居民、宗教界代表经常去医院慰问,医院也经常给宗教场所捐赠书籍,为困难群众义诊,和居民们开展丰富多采的双拥共建活动,营造了军民一家亲的氛围。
临夏的大部分清真寺都集中在八坊十三巷,于是街道通过强化宗教事务管理抓创建,依法管理宗教场所,组织开展“三比一促”“和谐寺观教堂”等活动,定期对宗教场所进行全面检查排查,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应急预案、食品安全应急预案,成立完善微型消防站,进行大气污染以及噪音治理等工作。
正如街道负责人介绍的那样:八坊十三巷不算大,但其创建却涵括了“十进”的全部内容。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让八坊十三巷的人们精神面貌改变了,文明素质提高了。老居民祁建忠说,他家的院子至少有100多年的历史,原来是尕房子,烧的是煤,晚上照明是煤油灯,家里开着粮油铺子,很不方便。现在真好!路修了,铺子也修了,喝上了自来水,用的是液化气,房子值了大钱。生活好生意好心情舒畅,一家13口人现在是巷子里闻名的和谐家庭。
靠广场边的马小强家简直就是一座花园,院子里到处都是花草和打理得精致漂亮的盆景。马小强30多岁,大学毕业后回到自幼生活的巷子,一边帮助家人打理家族企业地毯生意,一边开店卖藏饰和古董。他说,改造后的八坊十三巷完全变了样,他家门口以前就是几间旧房子,现在改造成了漂亮的八坊文化广场,一天到晚可热闹啦。
八坊十三巷真的变了,连这里的老人对游客说的话都是这样的:来尝尝我们的油香、油馃馃、馓子、酿皮……没有一样不是中华饮食文化中的珍宝啊;来好好走走看看十三巷子,没有一处不体现我们八坊人生活的变化。
播撒金色的种子 “校外名校”点赞多
如果让临夏的孩子们选一所他们心目中的校外辅导学校打Call,他们一定会选择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理由很多:机构完善,功能健全,资源广泛,没有考试排名,没有作业的压力,没有强制性的自习,有的只是轻松快乐和放飞想象的广阔空间。它无疑是孩子们心中理想的“校外名校”。
中心坐落在“大夏河三十里风情线”上风景宜人的东郊公园里,斜对面是临夏人亲切地称为“河州包子”的临夏大剧院。2017年1月8日,著名钢琴家郎朗曾在“河州包子”里为临夏的观众们奉献了一场国际级的古典音乐艺术盛宴,他也由此与临夏结缘——被聘为“临夏市关爱留守儿童公益亲善大使”。同年10月,市委宣传部主办了“喜迎十九大——临夏市青少年专场音乐会暨郎朗公益捐赠活动”。活动中,郎朗将两间“郎朗音乐教室”和20多台钢琴永久留在中心,为更多热爱音乐的孩子迈开追逐理想的第一步提供了条件。
中心的教育形式主要是开展兴趣班活动,对培养孩子们的艺术兴趣爱好和特长,培养他们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记者在中心看到很多丰富多彩的作品:书法,油画,雕塑,陶瓷……这些作品的作者,包括了幼儿园到小学、中学等不同年龄段的学生。
“像市青少年活动中心这样规模的学校,全省只有6所,在全国恐怕也不会很多。”对记者说这番话的时候,中心负责人黄明本显然很自豪。中心始建于2002年9月,是国家彩票公益金建设项目,现设有2个综合展厅、3个主题馆、14个活动室。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心是全州唯一的中国民族民间舞和跆拳道考级考点。2016年12月,中心被国家民委评为全国民族团结教育基地,被临夏州委州政府命名为全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学校。2017年,又被临夏市委市政府评为民族团结示范学校。
走进中心,各个活动室和展览馆都宽敞明亮、设施齐全。这里的环境污染模拟系统、海洋生物模拟系统等高科技教学工具让记者大开眼界。可以想象,孩子们在这里会玩得多么开心。临夏市青少年活动中心
青少年活动中心的音乐教室
家长带孩子们在青少年活动中心参观“创建工作是如何与中心的工作结合的呢?”记者问道。
“依据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将中心建成一个针对青少年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的教育基地,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校外教育活动中,寓教于乐,引导孩子们从小就去了解各民族的历史、特色、文化及其发展进程,在共同相处学习中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引导他们争做民族团结传播者和践行者,增加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对此,黄明本如数家珍。
2015年4月新中心建成并投入运行,仅仅3年就在全市各中小学组织开展了多次校外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家长开放日活动,多次接受临夏州特殊教育学校和临夏市木场福利院孩子们的参观学习,参加的学生多达2800多人次。
像很多“名校”一样,中心的优质教育理念必定吸引许多家长和学员前来参观。黄明本说:“我们是全开放的,你刚才感受的绿色网吧、雕刻室、神笔马良和3D打印室、图书阅览室、攀岩馆和综合展厅很不错吧?这些场馆平时我们都对外开放,欢迎家长和学员参观。”
“你看,凡是进来参观的家长和学员,只要走进来,第一眼都会看到我们民族团结教育的精彩内容。”
顺着黄明本手指的方向,记者在活动中心大楼的每一层楼道和每一间教室的墙上,都能看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宣传画框。它们设计别致、制作精美,内容与设计形式相配得当,远远看去颇像一幅幅名画。
“能把创建宣传画竟然设计得如此优雅别致,一定是下了很多功夫!”听到记者的夸奖,临夏州民委副主任赵春英走过来,哈哈笑了起来:“这可不是大师设计的,这些宣传画框和内容都是我们民委组织设计好后送到中心来的。”
黄明本马上幽默地回应道:“宣传画做得好还不够,落实得好才是真功夫。你看,中心定期开设内容丰富的民族团结教育讲堂,这个讲堂不仅针对在这里学习的学员,还对前来中心参加活动的全州各族青少年学生开放,对前来公园游览的各族群众开放。”
在中心的音乐教室,种类齐全的中西乐器看得人眼花缭乱。黄明本却告诉记者:“会演奏和教授这些中西乐器的指导老师,在中心你都能找到。”
要看一眼中心的“实战”业绩,才会明白什么叫做实力“圈粉”。中心每年开办各类兴趣班40多个,组织和举办各类活动20期,参加的学生累计近10万人次。最重要的也是家长和孩子们最兴奋的是,每期兴趣班结束时都举行汇报演出,以检验培训效果,给学生提供展示才艺的平台。至今,中心共举办汇报演出20场次,表演的节目多达309个……
“临夏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的孩子们的表演节目,有着相当高的艺术水准!”一位考核表演的艺术评委曾这样评价。
“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我们中心的职责之一就是将民族团结的种子以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方式播撒在孩子们的心中。”中心的老师如是说。
积石山:创建增福祉 脱贫奔小康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是深度贫困县,至今未通飞机、火车、高速公路,脱贫攻坚因此成为“一号工程”和最大的政治任务。2013年4月和2015年3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两次到积石山调研扶贫开发工作。他深入乡村,以“解剖麻雀”的方式,开展入户调查,先后召开三次县级座谈会,与基层干部群众共商脱贫致富之计。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一个少数民族贫困县调研这么长时间,在积石山县、临夏州历史上都是空前的。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积石山扶贫的高度重视。
记者在积石山县采访期间,听到当地干部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什么才是少数民族群众脱贫的强大动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精准发力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他们认为,群众一旦有了强烈的脱贫意愿,看到了致富的希望之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能成为脱贫攻坚的最强动力。
因此,脱贫攻坚伊始,积石山县结合创建工作,以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鼓励全县各乡镇举办农民运动会、广场舞大赛,在全县151个村(社区)建成乡村舞台106个,并投资270万元为乡村舞台配置音响设备。同时,为82个贫困村配备了锣鼓、二胡、板胡、电子琴等器材1300余件,让贫困群众在共享文化成果中提高脱贫的自信心。
据县委办副主任王金国介绍,2015年开始,临夏州派干部定期“下沉”入村,就群众的脱贫个案现场答疑,一户一户搞清致贫原因,一家一家推敲脱贫对策,摸清底数,精准施策,确保家家户户都有致富门路。脱贫攻坚以来,全县种植核桃2万亩、花椒2.5万亩,主产区人均分别增收2500元和500元。同时,大力推广贫困户投羊入股分红的“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养殖新模式,使全县畜牧业人均纯收入大大提高,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逐渐减少。阳山村口在一系列扶贫举措中,积石山县还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大对劳务人员的培训力度,培养出一批新型职业化农民,先后组织12批村干部、产业骨干、致富带头人前往北京、山东等发达地区培训学习,并保证让每一个外出打工的青年人都拿到职业技能鉴定证书。参加过劳务技能培训的农户,其劳务收入较培训前普遍提高2500元以上,培训对农民家庭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5%以上。
此行,记者采访了汪洋同志到过两次的柳沟乡阳山村和大河家镇“保安三庄”之一的大墩村。
阳山村被称为近年来积石山县的“脱贫攻坚样板村”。这里海拔高、人均耕地少、老百姓受教育程度低、群众增收途径单一,5年前全村贫困面高达62.8%。2013年,汪洋副总理将党和政府的关心和关怀带到了这里,拉开了脱贫攻坚的序幕。5年后,阳山村华丽转身,从贫困村变成了富裕村。
走进阳山村,记者看到村广场、幼儿园设施齐全、家家户户房屋宽敞整洁,水泥路直通门口。在村展览室,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村支部书记安福雄指着5年前拍的照片说:“你看那个时候,房屋没有一间像样的,那个路就更不用说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当目光转到阳山村新貌的照片上,安福雄马上绽开了喜悦的笑容:“2013年汪洋副总理第一次来阳山村时对我说,你要带领群众把日子过好!2015年第二次又来时,他看到村里开始变样了,特别高兴,对我说,有政府的政策扶持和你们自身的努力,阳山村的明天会更好!他的话我一直都没有忘记。”阳山村民
大墩村保安族居民马克武夫妇和女儿儿媳妇及孙子
大墩村保安族居民马俊元夫妇在自家新房门口“5年里,汪洋副总理就来了两次。这对我们来说,是多么大的鼓舞啊!2019年我们一定要全部脱贫!不让一个群众掉队”。安福雄对记者说。
2017年,阳山村村民人均收入已经从2013年的2810元提高到了5220元。
中午时分的大墩村很安静,透出一股农家的古朴和恬静。刚进村,有着浓郁保安族民族特色的房屋便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全国90%以上的保安族聚居在积石山县,其中又以大河家镇的“保安三庄”(大墩、梅坡、甘河滩)最为密集。去年5月,州委书记杨元忠赴积石山县专题调研旅游扶贫开发工作时指出,要把积石山县作为全州三大旅游板块的组成部分来全力打造,使旅游首位产业真正成为各族群众的致富产业。三大旅游板块中,大墩峡旅游名列其中。
大墩村是国家民委命名的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县里正在挖掘和保护保安族古建筑和民俗文化,准备与其他两个保安村一起打造保安族民俗文化生态旅游村,带动经济发展。
“我家这个房子,抗住6级地震都没问题。”保安族大爷马俊元对他家花了20多万元修建的新房子显然很满意,从采用的木头到雕刻的图案都是保安族传统风格,装修既现代又不失民族特色,院里还专门装了一个篮球架。马大爷家6口人,儿子在青海做虫草生意,家里有一定的经济实力。马大爷说,新房子打理好了就开农家乐。这么敞亮舒服的房子,游客肯定都会喜欢。
保安族大爷马克武家的房子则是一座有100多年历史的老屋,每次州上县上的干部来村里,都会上他家来瞄一眼,反复叮嘱他不要乱改乱拆,说每根木头瓦片每件家什可都是宝贝,将来旅游业开展起来,说不定能成为展示保安族风俗生活的“博物馆”呢。马克武可把干部们的话记在了心里,盖新房不动老房子,碰到老房子有修修补补的事情,他都会跟村干部商量。守护好老房子,等待更好时机,这个他明白着咧。
这个时机就是已经投入使用并正在完善的大墩峡风景旅游区。离开马大爷家,20多分钟的车程,就到了大墩峡景区。保安族风格的大墩峡景区服务中心
大墩峡玻璃栈道大墩峡离大墩村不到10公里,原先并没有名气,但近年来已经开始进入旅游者攻略的名录。这里群山叠翠、奇花异草布满山谷、山间清泉潺潺、瀑布飞流……这让它就如同横空出世的仙子,在沟壑纵横、干旱少雨的积石山显得清新脱俗、独具魅力。1998年,外出经商的大墩村人、保安族企业家马学明发现了大墩峡独特的美,毅然返乡,承包大墩峡4.7万亩的林地,开始了漫长的投入和建设:修路、种树、开山。2013年,马学明注册成立了积石山县大墩峡保安族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园。
记者爬上高高的玻璃栈桥,往下看去,景区出入口右边一座典型的保安族建筑分外醒目。这是大墩峡景区服务中心,向游客提供餐饮住宿向导等服务,也是马学明为大墩峡旅游打出的民族文化品牌。如果说马学明起初打造景区是带着强烈的商业目的,那么此时的马学明,理想已经发生了改变:在政府的支持帮助下,他希望打造出一条“保安三庄旅游大通道”,让大墩峡景区成为带动“保安三庄”及周边群众脱贫致富的龙头企业。
2016年,大墩峡被甘肃省授予3A级景区,声名远播。
两年来,慕名而来者络绎不绝,其中包括英国、印度及马来西亚等外国游客。2017年,大墩峡景区建设日趋完善,凭借保安族风情文化亮点,知名度越来越高,游客数量不断增加。在景区的辐射带动下,“保安三庄”不少农家开起了特色民居、饮食店,更多的农家乐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正如马学明所愿,如今的大墩峡旅游给附近的群众带来了改变生活的机会。大墩峡景区内的300多个工作人员,大半都是当地村民。其中,近100人属于大河家镇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他们主要从事售票、保洁、车辆调度等工作,每月有近3000元的稳定收入。大河家镇也有了30多家农家乐开门营业,就连附近的刘集乡、石塬乡的汉族村民们也有了大量就近务工机会。
目前,积石山县已经启动临夏州康乐莲麓至积石山大河家扶贫旅游大通道公路建设工程。这条全长58公里的旅游大通道可把大墩峡、黄草坪、积石雄关、积石民俗村等17个风景区串联起来,方便游客游玩的同时,也将为沿线9个乡镇25个行政村的8.79万人提供新的就业机会。
“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最好最大最开心的消息!”在景区当服务员的保安族帅小伙韩东礼对记者说,脸上满是憧憬。
(甘肃省民委信息宣传中心主任姜好利,临夏州民委副主任赵春英、州民委经济社会发展科科长梁永奕对本文亦有贡献 责编 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