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一个孩童从呱呱落地到长大成人,感知世间冷暖;22年,一棵树木从芊芊幼苗到亭亭如盖,记取光阴故事。
22年,是福建与宁夏牵手协作、共赴小康的时间里程。从一点一滴到涓涓细流,从滴水穿石到海纳百川,福建和宁夏的故事,深深扎根在六盘山下的沟沟岔岔、角角落落,印刻在宁夏人民心里。
22年,闽宁双方建立联席推进、结对帮扶、产业带动、互学互助、社会参与的扶贫协作机制,一年一度的对口扶贫协作联席会议从未间断,一批又一批援宁干部真心奉献,数以万计的闽商在宁创新创业,数万名宁夏贫困群众在福建稳定就业,那些人和事组成历史中的一个个章节,幻化在时光的长河里,共同绘就闽宁协作的鸿篇巨著。(一)
曾经,福建很远。3000公里的距离隔着山与海。如今,福建很近。遍布宁夏的160个闽宁示范村镇都有着似曾相识的名字:闽宁镇、石狮镇、南安村、惠安村、泉港村……
曾经,福建很远。两地间只有火车和汽车,从固原走一趟福建“要坐三天的长途汽车,人都熬展了。”从福建寄回老家的汇款单,要“走”半个多月才能辗转递到年迈双亲的手中。
如今,福建很近。2017年10月30日,厦门航空开通福州至固原航线,结束了宁夏固原市与福建省没有直航航班的历史。每年有数以万计的人穿梭在两地,为两地的沟通合作搭建起一座看不见的桥。
那么远,又这么近。两地人民的心早已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在宁夏人民的心里,福建是血肉相连的好兄弟。
闽宁协作22年来,特别是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召开两年来,福建、宁夏两省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把扶贫开发作为重心,把产业协作扶贫作为关键,把生态环境改造作为基础,把激发内生动力作为根本,携手共赴全面小康。
“闽宁一家亲”,在全心全意帮扶宁夏的路途中,福建的脚步从未停歇。针对贫困地区饮水难,修建了一大批水利水保、饮水等基础设施;针对“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集中建设了一批生态移民示范村,改变了群众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针对社会事业设施落后,建设了一批妇幼保健院、卫生院、学校和科技文化中心。通过产业链条的纵向、横向延伸,产业的触角逐渐渗透到宁夏贫困乡村,与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相衔接,一个个产业集群正帮助西海固地区改变着生产结构。
2017年闽宁两省区签订合作协议44个,当年计划投资171.1亿元,实际到位60.7亿元,从机械制造到电子信息,从传统纺织到风力发电,从食用菌到葡萄酒……一大批特色产业有效带动了西海固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怀揣就业梦,海原姑娘马瑞霞在家门口的纺织工业园区找到了工作,每个月工资超过2000元,厂里首批就业的400名工人中30%是跟她一样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探索致富路,概算投资20亿元的同心县葡萄酒特色小镇破土动工,目前已完成投资2亿元,将为当地提供2000多个就业岗位;
发展特色养殖,红寺堡区引进德化黑兔黑鸡项目,计划两年内带动5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特色养殖业,户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
引进“云平台”,正在彭阳县建设的闽宁云信息扶贫产业园项目,规划建设大数据灾备、网络安全、线上产业孵化、闽宁云商、政务云和线下信息产业园等,将吸引9家企业落户当地。
在引进来的同时,宁夏企业积极走出去,在厦门、福州、莆田等地建成了一批集产品展示展销、文化交流、旅游推广、品牌推介为一体的宁夏优势特色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宁夏青龙管业落户福建,宁夏哈纳斯集团拟在莆田建设600万吨LNG接收站项目,概算投资110亿元,已列入《国家天然气发展“十三五”规划》《福建省“十三五”规划》和《福建省能源专项“十三五”规划》。
(二)
6月10日,海原县闽宁纺织工业园里一派繁忙。制衣车间里,福建企业家王剑辉和他的母亲、姐姐埋首在衣服与布料之间,跟工人们一起挥汗劳作。来宁夏8个月,一家人还没有适应这里干燥的气候。
距离的远近、气候的不适,从未阻断福建人帮扶宁夏的路。展厅里,王剑辉随手拿起一件衣服告诉记者:“这件羽绒服在德国商场售价2000元人民币,就是我们厂里的海原女工加工出来的,销路非常好。”
福建企业家把车间建在村里,帮到点上,扶到根上,利用贫困村闲置房屋设立来料加工基地,让贫困劳动力既不耽误农业生产和照顾家庭,又能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脱贫。
福建省先后投入1600余万元建设了18个扶贫车间,带动近千户贫困人口年均增收2.5万元。在隆德县,5个村级扶贫车间共带动300多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在盐池县,3个手工刺绣坊扶贫车间解决了112名农村妇女就业问题;在红寺堡区,3个服装加工村级扶贫车间既培育了村集体经济,又带动了340名贫困户加快脱贫步伐;在同心县,2个闽宁协作永春扶贫车间,吸引120余名工人进厂务工,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
无论近在家门,还是远在福建,闽籍企业都热情接纳宁夏员工,帮助他们进行劳动技能培训,补贴困难职工。目前,在宁闽籍企业为宁夏员工提供就业岗位近10万个,其中建档立卡贫困群众近2万名。长期稳定在福建就业的宁夏籍人员达4.5万人,月均收入3000元以上。
福建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东西部扶贫协作要完善结对、深化帮扶”的要求,向上提升、向下延伸,横向扩展、纵向延伸,携手创新模式,释放帮扶宁夏脱贫富民新动能。
目前,宁夏与福建39对乡镇、37对行政村建立了“携手奔小康”关系。包括医疗、教育、旅游等部门在内的38对单位开展了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交流合作。红寺堡区5个乡镇与德化县5个乡镇建立了“携手奔小康”关系,实现了乡镇结对帮扶全覆盖;闽宁镇6个行政村与漳州市台商投资区角美镇6个经济强村建立了“携手奔小康”关系,实现了行政村结对帮扶的全覆盖。
福建9个经济强县(区)与宁夏9个重点贫困县(区)建立了“携手奔小康”关系,从基础设施、产业培育、劳动力转移就业和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计划2年投入帮扶资金1.25亿元,实施帮扶项目134项。《“十三五”闽宁扶贫协作规划》确定,“十三五”期间两省区共建100个闽宁示范村,2017年已有42个闽宁示范村破土动工。
(三)
你可曾听见花开的声音,可曾看见如蛇山路上的深深足迹?
那些山路上走过的人,有援宁干部、教师、医疗队员,一双双足迹,一次次付出与辛劳的背后,总有说不完的动人故事。
2018年2月12日,在成都召开的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福建援宁干部樊学双作为东西部扶贫协作挂职干部的唯一代表,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援宁工作开展情况。闽宁协作成效再次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充分肯定,并指示“继续做好、再接再厉、久久为功”。
从2016年11月开始,福建省第十批援宁工作队21名队员赴宁夏开展为期两年的挂职帮扶工作。
大家克服高原反应、气候干冷、语言不通、饮食不适等困难,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倡导的“滴水穿石”“马上就办”的作风,怀揣“不到长城非好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扑下身子投入到闽宁扶贫协作第一线。
2016年11月,福州市马尾区政法委副书记李仲福挂职担任原州区委常委、副区长。临行前,考虑到一走就是两年时间,家里暂时顾不上,李仲福征求妻子陈莹的意见,陈莹理解丈夫的选择:“不管你做什么决定我都支持你。”
2017年9月,李仲福援宁的第二年,妻子陈莹作为福建省选派的赴宁夏支教的30名教师之一也来到了固原,一同前来的还有他们年仅11岁就读小学五年级的儿子。李仲福和陈莹暂时把家“搬”到了西海固,全身心地投入到援宁工作中。
在宁夏挂职期间,福建干部们主动出击,牵线搭桥,联系在宁夏有代表性的闽商投资企业,组织闽宁企业家互访交流,以商招商,引进对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最直接、管长远的项目。近两年来,先后邀请128批、716名企业家来宁夏考察,已签约项目38个,总投资140.39亿元,落地项目24个、投资85.64亿元,带动2322人贫困人口脱贫,其中吸纳就业带动脱贫1593人。
山河壮阔,福建人在宁夏耕耘着,也收获着。他们奔忙在项目和工地、和贫困户结对子、与学生打成一片、视病人如亲人……当看到滚烫的泪水滑落,当听到发自肺腑的感谢,那一时刻,所有的付出与辛劳都升华为一种更强烈的力量。
距离挂职结束还有不足半年时间,想到即将离开生活近两年的宁夏,挂职干部们心中有太多的不舍。“山区的每个乡镇、多个村庄都有我的脚印,真希望时间能过得慢些,再慢些。”
与当地教师和孩子们长时间的朝夕相处,援宁教师们从内心深处把宁夏当成了“第二故乡”。晋江市毓英中学援宁教师杨海燕说:“今后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宁夏的山山水水、沟沟壑壑都令我们魂牵梦萦、铭刻在心,这里的点点滴滴、时时刻刻,都会让我们终身受益、永远难忘。”
福建省援宁医疗工作队队员苏兴奋说:“在宁夏的时光很艰辛,但更多的是美好,闽宁情谊山高水长,这段经历将成为心底最美的记忆。”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22年,时光有了纵深,岁月有了层次,但那份跨越山海的深情却亘古长青,永不褪色。
(来源:《宁夏日报》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