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三联生活周刊

用三天的时间去寻找温暖

作者:主笔|袁越
如何讲好普通人的故事?一套纪录片交出了不错的答卷。

中国版《纪实72小时》剧照如何了解真实的世界

提到那些崇拜偶像的“粉丝”,你首先会想到什么?空虚,还是信仰缺失?说起那些在夜总会里表演的年轻女孩,你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虚荣,拜金,还是放荡堕落?另外,你的这些看法都是如何形成的?你的信息来源是什么?

风靡东亚的偶像文化源自日本,答案必须到日本去寻找。为了如实记录日本的偶像崇拜现象,日本放送协会(NHK)派了个摄制组去东京一家地下夜总会连拍了3天,把发生在那里的事情全部拍了下来,做成了一期节目,名为《地下偶像的青春》。看完后你会发现,那些所谓的“偶像”在成名前只是一些很普通的女孩子,她们住在经纪人提供的拥挤的宿舍里,每天就像上班那样去练功房排练,然后晚上去夜总会表演歌舞,几乎天天如此,比普通工薪族还累。她们彼此之间相互竞争,却又充满友爱,而且她们的家人也都支持她们这么做。与此同时,迷上她们的粉丝们并没有非分之想,而是把捧红偶像当成了自己的生活动力。他们甚至还会因为迷上同一个偶像而自发地结成小团体,偶像只是他们聚会交友的一个由头而已。偶像和粉丝之间偶有互动,但也全都客客气气的,丝毫没有猥琐之感。相信看过此片后,你对偶像文化的看法会有很大的改观,甚至有可能会喜欢上这些努力成为偶像的女孩子和她们的粉丝们,并被这些年轻人的坚持和温情所感动。

可是,在NHK这部片子诞生之前,这个故事是很难进入大众视野的,因为无论是那些尚未成功的地下偶像还是她们的粉丝都是普通人,这个故事里没有谋杀或色情元素,也没有真正的大明星,不是媒体喜欢的题材。问题在于,绝大部分上点年纪的普通民众都不认识几个偶像或者粉丝,大家对于偶像崇拜这件事的所有印象全都来自媒体,那上面充斥着各种关于极端事件的报道,导致公众对于偶像崇拜这一现象产生了偏见,甚至影响到了普通老百姓对于新一代年轻人的整体看法,这就有问题了。

类似的情况在很多领域都可以见到。比如,除了那个“杭州保姆纵火案”的主角莫焕晶,你还认识几个保姆?除了那个“11·3留日女生遇害案”的主角江歌、刘鑫和陈世峰,你还知道几个在日本求学的中国留学生?除了那个不幸去世的眼癌女童王凤雅的母亲杨美芹,你还了解几个因为家人患病无钱医治而上“水滴筹”募捐的农民?假如你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都是“没几个”的话,那么你对家庭保姆、留日学生和贫困农民这三个群体的整体印象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

上述三个案例当中,“杨美芹事件”最引人深思,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了媒体的本质。这件事本来并不具备吸引眼球的先天条件,但却因为某些自媒体误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给杨美芹贴上了“重男轻女”和“挪用善款”的标签,硬是将其爆炒成了热点新闻,杨美芹的真实生活状况这才终于得以被大众知晓。

绝大多数围观群众看的是热闹,不是门道,并没有多少人愿意借此机会去了解陌生群体的生存状况。那些极端事件的当事人之所以做出了极端的事情,正好说明他们很可能不具有代表性,不大可能通过还原他们的生活来展现真实的世界。

话虽如此,至今仍然有少数人一直在坚持记录普通人的生活,这就是人文纪录片的创作者们。他们依靠国家创作基金和各大电视台或者电影节提供的有限的经费支持,一直在默默地努力着,精神可嘉。可惜的是,这类纪录片的观众数量有限,而且主要以受过高等教育的中老年人为主,很难吸引年轻人的关注。再加上年轻一代普遍喜欢上网,很容易产生一种大千世界无所不知的错觉,很少有人会有耐心去看那些反映周围普通人生活的人文纪录片。

有意思的是,12年前的日本和今天的中国很像,整个社会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当时距离日本的经济泡沫破裂差不多过去了10年,日本经济逐渐复苏,在这个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自视甚高,但却又非常迷茫,不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到底在哪里。”NHK资深节目制作人森明女士说,“再加上当时互联网迎来了大爆发,很多整天宅在家里的年轻人觉得自己只要上上网就可以知道天下大事了,反而不会去关心身边发生的事情,对日本社会的真实情况极度缺乏了解。”

森明女士服务于NHK电视台的纪录片部,她所在的部门过去做的是一档传统的深度报道节目,选材也是以热点事件为主。2006年,节目组为了拍摄急救的过程,花了三天时间跟拍了一辆救护车,没想到却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普通人,拍到了很多和主题不相关的生活细节。节目组突发奇想,为什么不把镜头转向普通日本人民的生活场景呢?于是一套名为《纪实72小时》的纪录片栏目应运而生,《地下偶像的青春》正是通过这档节目而被大众看到的。

如何讲好普通人的故事

最开始的那几年,这档节目一直处于试验期,播放时间不固定,具体模式也一直在摸索过程中。直到2013年,《纪实72小时》终于定型,并成为NHK电视台的王牌栏目,每周五晚上的黄金时间播出,雷打不动,至今已经播完了200期,观众满意度连续10年排名第一,尤其受到年轻人的追捧。

拍摄普通人生活的纪录片还有很多,但如何把普通人的生活拍得好看,是全世界所有纪录片工作者共同的疑惑。NHK电视台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答案就是遵循实用主义的精神,从普通观众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尽量把节目设计得符合观看者的观影习惯。

首先,这类反映普通人生活的纪录片缺乏明星效应,吸引力显然比不上电视剧或者综艺类节目,要想让观众长时间看这类节目而不换台是不太现实的。于是制片方把节目的时长缩短,每集只有25分钟,加上广告的话正好半小时,非常适合边吃晚饭边看,饭吃完了节目也播完了,两不耽误。

其次,普通人之所以是“普通”人,就是因为他们的故事太普通了,不够吸引人。如果像人文纪录片那样把每个人物都拍上个半小时,肯定会把大多数观众吓跑。于是制片方决定把每个人的故事都大大压缩,只选取其中最有趣的部分加以展示,其余部分则全部略去。这样一来,每个出场人物最短只给30秒的时间,最长也绝不超过3分钟,这就保证了每期节目里都会有10个左右的出场人物,即使观众不喜欢其中的某个人物,或者稍微有点走神,都不影响观影效果,因为下一个人物很快就出现了。实践证明,高密度的信息量更容易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而且反而看着不累。

为了加快节奏,编导甚至会用旁白来代替那些说话啰嗦的采访者,即使这么做会让某些纪录片原教旨主义者感到不爽。换句话说,为了让节目好看,编导会适当牺牲片子的纪实性,这是实用主义精神的最佳体现,也是商业纪录片和人文纪录片最大的区别所在。

第三,喜欢纪录片的观众大都不会花太多时间去看自己熟悉的题材,而是更希望通过纪录片了解自己不熟悉的生活。于是制片方特意选取那些一般人不知道或者不大会注意到的地方,比如开在红灯区的24小时面馆、地铁车站的女子专用化妆间、专门为外国人社区服务的小超市、长途汽车司机最爱去的路边拉面店和坐落于闹市区的围棋会馆等等,甚至还包括远洋渔港、日本最北端的汽车站和位于大连市的日本超市等等这些普通日本人很难去到的地方,把这些地方在72小时内发生的所有事情都拍下来。

第四,在同一个地方盯三天,肯定会拍回来很多素材,必须进行取舍。剪辑方式既能体现出编导的功力,又能反映出编导的世界观。“我们会倾向于选择那些能够颠覆观众想象的内容,因为很多观众对于特定阶层的人物已经形成了某种偏见,我们的目的就是要打破这种偏见,让观众意识到他们对以为自己知道的东西其实并不真正了解。”森明女士说,“事实证明越是让观众感到意外的故事就越吸引人。我们这个节目一方面要反映日本普通民众的生活,另一方面也是想改变观众先入为主的想法,给他们一个惊喜。”

森明女士的观点再次说明,纪录片的所谓“真实”其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个纪录片导演选择拍什么,以及如何剪辑,反映的都是这个导演的个人趣味和价值观。如果你试图从纪录片中去寻找所谓的“绝对真实”,那注定会是徒劳的。

第五,话虽如此,NHK制片方对于真实性的要求还是非常高的。比如,他们不允许编导事先安排采访对象,而是只能去现场蹲守,碰到谁就是谁。再比如,他们规定每集只拍72小时,多一分钟都不行。每个地点也只拍一次,即使没有拍到好玩的人物也不能重复拍摄。还有,他们规定每部片子都必须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剪辑,不允许改变人物的出场顺序。

前两条还好理解,第三条需要解释一下。众所周知,一般故事片导演往往会把高潮部分放到最后,普通观众肯定也早就适应了这种节奏,看任何片子总会期待有个高调的结尾。但这套片子不是这样,往往最好玩的人物一开场就现身了,然后很快消失,结尾反而平淡无奇。

森明女士认为,这么做是为了更准确地展示时间的流逝,让观众确信这真的是在72小时内发生的故事。也就是说,编导宁可牺牲某些戏剧性元素,也要让观众相信他们看到的都是真实发生的事情,而不是编导故意设计出来的。从实际效果来看,这种牺牲对于某些题材来说是很值的,但对于一些时间感不那么强烈的故事来说,似乎显得没有必要。但森明女士认为,真实性是这套片子存在的基础,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第六,凡是看过日版《纪实72小时》的观众肯定会发现,虽然每期的内容都不同,但几乎每期里都会出现好几个孤独的人物,他们或温暖或励志的个人故事总是会让人禁不住流下眼泪。森明女士解释说,这不是制片方的初衷,而是自然发生的结果。在她看来,日本社会是一个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虽然也有一些穷人,不少人也对政府有些怨言,但总体上大家的心态都很平和,那种励志和温暖都是人性的自然流露,因此也就更有力量。

事实上,这套片子在日本之所以大获成功,很大原因就在这里。很多日子过得不如意的普通日本人在这套片子里看到了和自己差不多背景的同胞,从他们身上吸取了继续前行的力量。这套片子通过各种渠道传入中国后,同样受到了很多中国年轻人的追捧。除了上述原因外,不少中国观众试图通过这部片子了解日本社会,甚至有人还会从片子里选择旅行目的地。比如前文提到的关于日本最北车站的那一集就吸引了不少中国年轻人按图索骥,专门去那个车站来一次寻梦之旅。日本版《纪实72小时》制作人森明女士如何拍好中国版《纪实72小时》

很多中国观众在看过日版之后,希望有中国版的《纪实72小时》。国内有几家电视台也曾偷偷做过类似的尝试,褒贬不一。腾讯视频决定走正规渠道,从NHK手中买下了第一季13集的版权,然后委托稻来纪录片实验室制作中国版。“稻来”的负责人是前央视纪录片频道资深制作人、《舌尖上的中国》前两季的总导演陈晓卿。

中国版开拍前,中方的主创人员还专门去日本NHK电视台进行培训。日方制作团队倾囊相授,把整个拍摄过程的所有秘密和盘托出,包括前期调研的注意事项、摄影团队的人员构成和记者问问题的方式技巧等等。中方团队回国后,完全按照日方制定的规章制度拍摄了几集中国版的《纪实72小时》,并在上海电视节上举办了新片发布会。

“因为我们目前只有一季共13集的体量,所以我们在选择拍摄地时不能像日本NHK那样可以选择很多非常独特的地点,而是必须选择典型的目的地,全面展示当代中国的方方面面。”导演张学娇介绍说,“于是我们摊开一张中国地图,把中国城市分成了一、二、三线,从中分别挑选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作为我们的拍摄地。”

第一集选的是长沙市解放西路上的一家小吃店,时间是2017年的最后三天。解放西路是长沙最热闹的地段,附近有很多娱乐场所,人流非常大,很适合用来表现当代中国年轻人的生存面貌。更妙的是,长沙市每年的新年夜都会放焰火,正好可以有个灿烂的结尾。

第二集选的是位于昆明市中心的翠湖公园,每年秋冬之际都会有一群西伯利亚红嘴鸥来昆明过冬,其中的一部分鸟儿会来翠湖公园觅食,直到春天来临之际再启程飞往北方。在红嘴鸥们临走前的那几天里,很多人都会自发地来公园里喂鸟,顺便为它们送行,场面温馨感人。更妙的是,昆明是很多北方老年人的避寒胜地,他们也像红嘴鸥一样每年来往于中国的南方和北方,正好可以睹物思人。

前两集片子上线后已有超过800万的点击量,应该算是比较成功的。熟悉日版的观众会发现,中国版几乎完全照搬了日版的拍摄和剪辑方式,如果不听声音只看字幕的话,几乎分不出两者的区别,甚至连一些细微之处的处理也和日版完全相同。比如日版的摄影师会拍下每一个重要采访对象离开拍摄地时的背影,这一方面是为了尊重对方,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给观众留下一个回味的机会。中国版也学会了这个小技巧,事实证明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煽情方式,在不动声色之中催人泪下。

中国版甚至连片尾曲都沿用了日版的旋律和歌词,只是换了一名中国歌手。这同样是一个明智之举,因为不少日版的粉丝已经习惯了这首歌,甚至每次听到那段旋律都会不自觉地流眼泪,简直成了条件反射。

说到这首歌,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插曲。当初日方制片人在选歌时遇到困难,试了很多歌都不满意。有一天,这位制片人去街边一家小唱片店买CD,店家的喇叭里正好飘出了这首歌:

越是长大/越容易落泪/因为越发坚信

一个人也能活下去/可即便如此

也知道很寂寞/那就去温暖的地方吧

借住在听得到潺潺溪流的家/静心聆听

他立刻知道自己苦苦寻找的片尾曲终于有了眉目。再一打听,这首歌名叫《河岸的家》,原唱者松崎名央当年还是一个在街边卖唱的业余歌手,无论是她的身份还是歌词的意境都和片子的风格完全吻合。中国版片尾曲的演唱者是一位名叫李晓姣的普通选秀歌手,声线和松崎名央极为相似,几可乱真。

片尾曲可以模仿得很像,但普通中国人能和普通日本人那样和陌生人坦诚相见,娓娓道来,甚至屡出金句吗?这一点恐怕是大部分日版爱好者最大的担忧。“我一开始也没有经验,像一个普通记者那样问问题,结果发现很多人非常拘谨,说的也不够精彩。”张学娇介绍说,“后来我改变思路,把自己放在一个聆听者的位置上,让对方成为谈话的主角,结果发现中国人其实还挺能说的,而且很有倾诉欲。”

据张学娇介绍,第一集里那个为父还债的小哥从第一天开始就看见摄制组了,但他没有接受采访,而是默默观察了两天,觉得这个摄制组靠谱,这才在第三天主动爆料,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故事。最终这个小哥也成为整集片子里最让人难忘的人物之一,这个故事恰好说明当今中国藏龙卧虎,大街上随便拉来一个人都有可能是个很有意思的角色。

“我虽然是拍纪录片的,但我从来没有在一个特定空间待那么长时间的经历,直到拍这个片子时我才发现,我并不了解我所生活的世界,也不完全了解我自己。”张学娇说,“我希望能够通过这个片子向观众传递这样一个信息,那就是当下的中国是如此的复杂,同时又是如此的温暖和励志。”

从前两集的表现看,这个目的应该算是达到了,就连日方的工作人员也都表示认可。“我看完样片后对中国的印象有了很大的改观,因为我以前看过的关于中国的纪录片全都是比较宏观的题目,比如介绍中国历史或者制度变迁等等。”森明女士说,“我在中国版《纪实72小时》里终于看到了普通中国人的故事,我发现他们和日本人有很多共同点,双方对生活有着同样的感悟,这一点令我十分感动。”

前两集虽然获得了好口碑,但不能保证所有人都会喜欢,因为这套片子并不是以单集取胜的,它的拍摄方式决定了不是每一集都会获得所有观众的一致赞许。事实上,这套片子最强的地方是它的整体性,甚至日版《纪实72小时》也不是每集都同样出彩,但200集聚合在一起,全方位地展示日本各个阶层普通人的生存状况,其力量就变得无比强大了。中国版的一集集拍摄,也将呈现出超出很多人经验之外的中国各阶层普通人的生存状况。

 

广积粮

苦恼人的办公室

小说中的人物有没有原型

裸辞的怪圈

走出美颜相机

莫迪改变了印度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