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棚户区改造的传言搅动了整个地产圈,A股市场的地产股集体暴跌。
这则传言的主要内容有两点:一是国家开发银行将棚户区改造贷款审批权收回总行,全国“一刀切”暂停棚改;二是过去棚改主要以货币化方式安置,将来改为以实物安置为主。
从传言内容来看,“一刀切”暂停棚改的可能性并不大,因为去年5月份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刚刚确定了未来3年的棚改计划,2018到2020年再改造各类棚户区1500万套,兑现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的承诺。而传言的第二点则有相当高的可信度,也就是改变棚改现有的货币化安置方式,将来改以实物安置为主。
我国的城镇棚户区主要是指城市的简易住房和棚厦集中连片区,以及城中村、各类城市危房等,棚户区的形成多来自历史遗留,有些来自五六十年前的自建住房,有些来自企事业单位的集体宿舍等等。对棚户区的改造既可以有效改善民众的居住条件,也可以有效拉动投资和消费,最近十几年来,逐渐成为我国城镇化的重要推手。
我国的棚户区改造最早始于2005年,当年辽宁省率先实施了城市棚户区改造,2008年以来,棚户区改造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但是受制于资金限制,全国范围内的棚改推进速度并不快,尤其是2013年,当年还将棚改目标从304万户下调至232万户。
为了解决棚改的资金难题,央行在2014年创设了一个全新的基础货币投放工具——抵押补充贷款(Pledged Supplemental Lending,简称PSL),主要为支持棚改提供稳定且便宜的资金来源。PSL贷款的对象主要是国家开发银行,后来扩展到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
有了央行的资金扶持之后,棚改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2015年,国务院首次提出了棚改的三年计划,2015到2017年完成改造各类棚户区住房1800万套。同时要求积极推进棚改货币化安置,在商品住房库存量大、市场房源充足的市县,进一步提高货币化安置比例,达到去库存的目的。
棚改之初以实物安置为主,也就是以房换房,相关程序比较复杂,而货币化安置意味着直接给被拆迁的老百姓发钱,老百姓自己在市场上购买住房,大大提升了棚改推进的速度。今年“两会”期间,住建部部长陈政高曾经表示,货币化安置有很多好处:第一,提高了效率,老百姓从棚户区搬出以后就可以住进楼房,而要建设房子至少要3年甚至4年时间,因此动迁群众就可以免除周转过渡之苦;第二,可以自由选择,包括地点、楼层、新房、旧房、物业等。
从统计数据来看,我国棚改从过去主要以实物安置的模式,迅速切换到货币安置的模式。2014年,我国棚改的货币化安置比例只有10%,2015年这一比例为29.9%,2016年则大幅提升至48.5%,2017年尚未有官方统计数据,但保守预计应该超过了60%。在央行资金扶持和货币化安置的推动下,我国的棚改开始高速推进,2015至2017年,全国每年各类棚户区改造新开工数都超过了600万套,超额完成了首个三年计划。
棚改的货币化安置在大大提升了棚改效率的同时,也带来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三、四线城市房价上涨。因为货币化安置相当于直接给当地楼市投放了巨大的需求和购买力,这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房住不炒”的大背景。尤其是最近几年一线城市房价得到控制之后,三、四线城市房价开始翻番上涨,棚改的货币化安置被很多人认为是重要推手,也由此引发了诸多争议。此次市场流传棚改即将迎来改革,未来的货币化安置比例可能会大幅降低,应该还是具有相当高的可信度。如果未来棚改货币化安置的比例大幅降低,对于楼市甚至中国经济都会带来重大影响。
从楼市来看,最直接的影响在于火爆的三、四线楼市可能会就此熄火。三、四线楼市一直是楼市高库存的重灾区,但是在过去几年棚改安置货币化的推动下,以及一、二线城市购买力的外溢,三、四线城市的房价在过去几年都实现了翻番增长。和一、二线楼市相比,三、四线楼市缺乏足够的产业和人口支撑,而且库存比例也相对较高,在楼价翻番上涨之后可能泡沫更大,如果将来棚改安置货币化比例降低,转以实物安置为主,三、四线楼市的需求和购买力将大受打击,不排除部分楼市泡沫破灭的可能。棚改变局的消息开始在市场流传之后,A股市场的地产股集体暴跌,显然也是预见到了棚改新政对行业的巨大冲击力。
棚改变局在冲击楼市的同时,也会对当前经济带来不可避免的影响。从5月份的经济数据来看,多项关键指标的下跌已经超出市场预期,比如前5个月的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1%,增速比1~4月份回落0.9个百分点,和去年前5个月的增速相比更是大幅回落了2.5个百分点。作为固定资产投资的两大主力——基建和房地产,基建投资明显萎缩,已经不再是稳增长的利器。相比之下,只有房地产投资依然保持了稳定的增速,今年前5个月的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10.2%,比去年前5个月的增速提高了1.4个百分点。
随着中美贸易战升级,去年一度为中国经济做出贡献的外需已经不再乐观,而基建投资的萎缩也使得内需失去了一大块动力,相比之下,房地产仍是当前中国经济稳增长的重要来源。一方面要尽量避免刺激房价,同时还要考虑到对当前脆弱的实体经济的冲击,棚改在第二个三年计划期如何变局显然也是挑战重重。
从当前中国经济的现实来看,关于棚改“一刀切”暂停的传言应该可信度不高,更现实的还是调整货币化安置的比例,但即便如此,在当前时刻也相当微妙。
在过去我国外汇占款高速增长的年代,央行的基础货币投放主要以外汇占款为基础,但是随着近年来外汇占款开始减少,央行的基础货币投放也开始寻找新的方式,而棚改催生的资金需求,使得央行在此基础上寻找到了新的基础货币投放路径。2014年以来,央行通过创新的PSL工具向棚改定向发放货币,3年多时间以来,PSL余额从无到有高速增长,已经成为央行释放流动性的重要路径,截至今年5月末,PSL余额已经高达3.12万亿元。
央行创造PSL的初衷是为了支持棚改安置货币化的资金需求,如果未来棚改安置货币化比例大幅降低,意味着央行也必须相应调整PSL的投放规模,这其实相当于央行收紧基础货币的发放。
但从当前中国的货币政策调整迹象来看,由于中国经济面临内外交困的压力,实体经济多项指标超预期下滑,加之贸易战、债务违约、股市下跌等因素施压,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已经开始出现放松的迹象,年初以来已经实施了三次降准,尤其是最近的一次降准,预计可以向市场投放7000亿元的流动性。但是,在央行降准的同时,如果棚改安置货币化比例开始降低,意味着央行一只手在放水,一只手又在关闸,显然会在极大程度上稀释当前货币政策调整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