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探讨如何做好毕业准备,不如让我们先来看看,毕业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又为什么会带来一些负性情绪吧。
1 首先,毕业意味着分离。我们要离开自己生活多年的校园环境,离开朝夕相伴的老师、同学,离开丰富多彩的校园环境和悠闲漫度的寒假暑假……对于部分求学的外地学子来说,毕业的日子,甚至就是他们最后一次见到这座城市、这些同学的日子。其实,在内心深处,我们每个人都害怕分离,这种害怕始于生命之初,亦与我们存在于世最基本的安全感有关。婴儿出生之时,要与母亲温暖的子宫分离,来到陌生而冰冷的世界。幼小的他们需要熟悉的温暖,爱和父母的照顾才可以生存下去,而这份对于爱、稳定和安全的需求,就是安全感。熟悉对我们而言往往意味着安全,因为它相对确定而可控,确定感越高,可控感越高,我们就会觉得越安全。
2 其次,毕业带来的,还有我们在身份、生活环境、人际圈等方方面面的转换。我们不再是象牙塔内无忧无虑的学生,而要开始直面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根据王景平等学者的研究,从校园环境到职场环境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转换:从依靠父母转向自己生活,从弹性的时间安排转向相对固定的时间安排,从宽松的寒暑假转向少有假日休息,从应对清晰任务转向应对模糊任务,从不重复的课程学习转向重复性的工作,从知识导向转向结果导向,从犯错后的宽松处理转向犯错后受到严厉批评甚至解雇,从与同伴利益关系较少转向经常与之有直接利益关系……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转换,都并不是通过简单的书本学习就可以熟练应对的,而是对我们更加多角度、全方位的考验,需要我们发展出新的模式来应对。
3 再次,毕业 还 意味着deadline与新的开始。毕业使我们不得不直面很多可能“残酷”的事实,比如并没有如愿找到理想中的工作,男女朋友的离开,亦或是不得不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只是个普通人。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的事情都可以“明日复明日”:这次表现不好,下次还有机会;课程没有复习,明天再看也行;沟通能力不强,没事儿来日方长……但到了毕业这个deadline,我们会恍然发现,好像那些未完成的事件,都已经没有机会再做了。于是焦虑,后悔,失落……那么,面对这些毕业可能带来的负性情绪,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又该如何应对呢?不妨一一来看一下。
首先,处理分离,仪式感很重要。仪式感并不是矫情或小题大做,而是用一种庄重认真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看似平常的事情—它可以帮助我们全心全意地活在当下。每一次郑重的仪式,都是对我们的提醒,也是进行心理建设和心理准备的过程。躺在母校的操场上和小伙伴们拍一组美美的毕业照,在人山人海的毕业典礼上热泪盈眶一次,来一场期待已久的毕业旅行,给即将走出校园的自己写一封充满鼓励和希冀的信……认真地参与每一场有关毕业的仪式,再一次投入地体验一把做学生的感觉,无所顾忌,不留遗憾。或许你会发现,分离,也许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
其次,面对环境、身份的转换,提前收集信息与刻意练习会给我们带来帮助。一些流派的心理学家认为:处理焦虑最好的方式就是直面使我们焦虑的事情。通过不同渠道尽可能多地收集有关新工作的信息,了解新的身份需要哪些能力并提前加以练习,会让我们在真正面对转换时拥有更多灵活度和掌控感。刻意练习便是掌握新能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它由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家安德斯•艾利克森首次提出,其核心假设是任何技能、能力的专家级水平都是逐渐练习出来的。有效练习的关键有两点:一是找到一系列的小任务,让练习者循序渐进地按顺序完成,每个任务都刚好在练习者的最近发展区—即练习者当前刚好不会,但通过学习就可以掌握;二是练习时的态度十分重要,要明确自己为何练习,以及在练习中保持思想高度集中,这样,才会更容易产生心流,保证练习的质量。对于那些无法逃避的事情,我们不如就直接面对吧,毕业也是,生活也是。当我们有所准备后再回头来看自己所面对的种种转换,你会发现,原来,轻舟已过万重山。
除此之外,我想,最重要的还是接纳的态度。接纳是心理咨询中最常用的技术之一,亦是心理咨询的前提,它对我们每个普通人而言也很重要。接纳不是接受,也不是忍受,是清楚地了解自己当下的情绪、已发生的事实、和未来可能面临的状况;不否认,不隔离,而是允许它们的存在。接纳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改变的开始。当我们学会放过自己,越来越多地允许自己的情绪出现,允许已经发生的事情存在,允许自己有不完美和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也看到自己未来有无限改变的可能,我们就会感到自己是以更真实的姿态存在着的,也会发现,那些期望中的改变正在悄然发生。
面对毕业季,我们可以做到的还有很多;面对未来,我们可以做的还有更多。在这里,想送给每位即将毕业的同学一句我很喜欢的话:毕业不是终点,人生总有新的精彩。愿每一个展翅欲飞的你,都可以张开梦想与勇敢的双翼,飞向那明亮且平安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