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讲了一个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的故事,来证明执行力的重要。
话说,一次金融监管会。台上,领导一边讲,台下,马明哲一边拍照,把每页PPT内容拍下来后,加上具体要求,发给各条线对口的管理者。会议结束,马明哲对监管要求也完成部署,这效率让很多同去的金融大佬望“马”兴叹。
讲完这故事,那负责人有点不以为然,说到:“不就是做事快点嘛,也没啥难的。”
我接着说:“只用几天时间,马明哲就能收到各家子公司的具体方案,时间、节点、检验标准、追踪工具,敦本务实且钜细靡遗。
一周后,你随便抓个业务员问问,他甚至都能告诉你马明哲的要求。一个人做事快点,顶多叫执行,一百万人的同进退,那才是执行力。”
那负责人默默点了点头。
什么才是真正的执行力
执行不等同于执行力,职场中,很多人并没有执行力。领导让你完成一份报告,又没明确时间,你会如何做?很多人会多少做一点,磨磨唧唧直到领导来催。
你在执行吗?当然。叫执行力吗?当然不叫。
你老婆过生日,让你买瓶红酒在家庆祝。你在超市随手买了款看起来不错的红酒,回到家才发现没有红酒杯。你是执行了老婆大人的要求,但也不代表你有执行力。
你被抽调到一个项目组,你本有一个对公司有好处,但给项目组带来负担的提议,因为众人反对,你也就此作罢。于是在心里安慰自己:“就是打份工,何必那么较真?”这也是没有执行力的表现。
什么才是真正的执行力?以下三个要素,便是我对执行力的理解:更快的速度:唯快不破;更好的结果:追求卓越;更大的影响:成为驱动者。
执行力的第一个要素:唯快不破
执行力的第一个要素就是“快”。
《亮剑》中有个桥段:李云龙找赵刚商量,想挑些会武功的战士,组成一个特别小队。赵刚也觉得可以,说:“你尽快去办!”
李云龙却说:“不用尽快,我马上就去!”
在战场上就是这样,兵贵神速,快一点就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职场上也是如此。我所见优秀之人,他们有一个共性,就是说干就干,从不磨叽。
在某500强总部时,我遇到一个彪悍的领导,他的口头禅是:“手头的任务,不吃饭,不睡觉,也要按时完成。”也确实如此,他的邮件和签报从不过夜。
一次,我写一个方案,要在当天提交,捯饬到夜里11点多才完成,发送给领导后,倦意袭来,倒头便睡。凌晨三点多,我被尿憋醒,看了眼邮件,发现领导在12点多就回复了批复,说要如何修改。我敲了两个字:收到,便接着睡去。
清晨起床,再看邮件,发现凌晨四点又收到领导一条回复,问我什么时间能改完。
我诧异万分,与我同一个时区的他,难道不用睡觉?也许你会说他偏执,可正是这种拼劲,成就了他,年纪尚轻便位高权重。
速度在当下的商业竞争中更是重要。一家企业如果不能只争朝夕,必将沉沦罹患。
就像马化腾所说:“很多巨头,在没有任何预兆下突然毙命,甚至你还能摸到体温。”这种危机感,让马化腾在管理中处处贯彻时不我待的原则。
当年,腾讯有三个团队同时做微信,规则很简单,谁先做出来,谁就上马。
结果大家都知道,张小龙的名字载入史册,另两个团队的名字无人知晓。而其中的成都团队,仅仅晚了一个月。
残酷吗?当然,可是你要知道,当时除了腾讯,还有很多公司都在做类似微信的产品。你不对自己残酷,别人会对你更残酷。
这个世界,已经没有太多时间让你悉心规划、充分准备,你必须要先干起来,然后再动态调整方向。正如EDS创始人罗斯•佩罗所说:“我们成功的秘诀就是,预备、发射、瞄准。”
别人惊讶地问到:“难道你们不先瞄准?”
罗斯•佩罗回到:“哪有时间先瞄准?我们都是一边打一边瞄准。”
执行力的第二个要素:追求卓越
执行力第二个要素,就是在快的前提下做到极致。也许,你会有疑问,不是说慢工出细活吗?不是说欲速则不达吗?
这些话放在过去可行,但放在当下,可能要改写,也许变成“快工还要出细活”和“要速度,还要使命必达”更合适。
当下是一个极端的时代,星云密布的协同网络、快如闪电的传播速度、贴身肉搏的卡位竞争。这些要素叠加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天然的过滤器,只留下既快又好的企业和人。
小米枪战突然火了,结果网易只用了两天时间,也开发了一个类似游戏:荒野求生。而腾讯只用了一周,就在全民枪王中嵌入了荒岛特训模块。
“两天、一周”,写出个像样的PPT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开发出如此大型的游戏,速度令人咂舌。
更不可思议的是,无论网易还是腾讯,游戏设计得几乎毫无瑕疵,他们并没有因为速度而牺牲了质量。
也许你会认为,速度与极致兼修是互联网公司的专属。其实,哪怕是传统行业,哪怕是职场中的个体,要想走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也需如此。
我前文提到的那位领导,如果仅仅拥有速度不足称道,关键是他总能把事务处理得周密妥当。
一次,发生了一起突发事件,我们要马上拿出一个方案。这领导带着我们,关在一个小会议室。他犹如神婆一般,嘴中念念叨叨,手中拿着白板笔,一边和我们讨论,一边奋笔疾书。一个多小时后,白板上已密密麻麻,每个模块、每个步骤都详实有度、俱细无漏。会后,我们只需根据各自的条线,分别添加数据,略微修饰,报告便可出炉。
我惊讶于他的这种能力,曾问过他是如何练就的,他却说:“你把工作当成谋生,是一回事,你把工作当成事业,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听这话,一 开始,以为他在装,但随着阅历渐丰,越发明白这句话的深意:只有当你热爱自己工作时,才能生成一种强大的内动力,推动你迈向卓越。这种内动力,裹挟着你,使你神鬼不惧,自动自发地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正如《致加西亚的信》中的罗文,纵使信息极度有限,却还能使命必达,把信交给一个不知所踪的“加西亚”。
这种内动力,充盈着你,使你苦闷不觉,物我两忘地追逐不可能到达的高度。
正如大前研一在《专业主义》中所讲:真正的专家,不是技术高超,而是“向上帝发誓,以此为职业”,因为专家的词源“profess”便为此意。
执行力的第三个要素:成为驱动者
执行力的第三个要素,就是成为驱动者。个体的力量是单薄的,你必须掌握撬动的力量,成为那个支点。
一本商业书籍这几年炙手可热,名字叫《原则》,由著名的桥水集团创始人达利欧撰写。他提出的“shaper”一词也广为流传,欧达利极度推崇Shaper型人才。
“shaper”是什么意思呢?在《原则》中文版中,将此词直译为“塑造者”。
其实,“shaper”一词来源于贝尔宾的团队角色理论。其中说到团队中有一种特殊人才,他们的特长是驱动他人,来共同实现某个目标。所以,“shaper”译为“驱动者”也许更为合适。
如果说唯快不破和追求卓越是个体执行力的优秀元素,那么成为驱动者则是人际组织中执行力的终极体现,也是所有集大成者的不二法则。因为驱动者拥有一项特殊的才能:即使不仰仗权力,也能使他人相信并跟随。
放眼天下,古往今来,无论政坛显要还是商海奇才,无疑都是一名卓越的“驱动者”。
也许他们存在各种瑕疵,但他们最突出的能力就是,总能让众人看到他所看到的,让众人相信他所相信的。
电影《至暗时刻》,淋漓尽致塑造了丘吉尔的“shaper”形象。怎样的一种语言,才能在万念俱灰中,创造一线生机?又是怎样的一种力量,才能在黑暗无边中力挽狂澜?
16年前,马云在和18罗汉的会议上,酷似一个传销头目,台下的人,有比他懂技术的,也有比他懂营销的。是怎样的魅力才能使诸神朝宗?又是怎样的坚持,造就了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23年前,1元钱的平安内部股,少人问津。马明哲不得不挨个说服员工,让他们相信将来能涨到5元。是怎样的格局,才能催生一个个神话?又是怎样的信念,铸造了一个金融帝国?
这些就是“shaper”驱动者的力量,他们是宏图与践行的通道,他们是理想与现实的桥梁。
也许你会说,讲这些大人物,太不接地气了。可你也要知道,丘吉尔之前只是个小记者,马云之前只是个英语老师,马明哲之前只是招商局的行政人员。所以,你也应该明白,正是由于他们的驱动力,才造就了成功,而非成功造就了驱动力。
回到当下,即使你人微言轻,资历尚浅,你也要争取让自己成为“驱动者”,因为这样的人总能在芸芸之中脱颖而出。
我曾组建过一个部门,招了几个新人,其中一位显得与众不同。用其他同事的话讲,他是一个特别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
当其他员工正忙着熟悉工作环境,学习条款时,他就开始和我讨论部门发展的问题;当其他员工等待我布置工作之时,他却主动做出了一个产品规划;当其他员工沉浸在日常工作的繁琐之时,他却在调动和整合其他部门的资源,确保了一个新产品的上线。
后来,他自己创业。两年过去,当其他员工还拿着死工资时,他已拿到重量级的B轮风投,在多地建立了研发中心。
无论你身在职场,还是步入创业,想达到执行力的最高境界,你必须成为一个驱动者。要知道,这世界上只有两类人,第一种是创造角色的人,第二种是扮演角色的人。你想当哪类?自己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