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中国经济周刊

他要和盘托出海航的秘密

作者:《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郭芳 张燕I北京报道
海航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董事长王健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I摄7月4日,海航集团官网发布讣告:海航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董事长王健,在法国公务考察时意外跌落导致重伤,经抢救无效,于当地时间7月3日不幸离世,享年57岁。

两个多月前,王健与《中国经济周刊》主要负责人见面时说,“海航没有秘密”,他愿意通过《中国经济周刊》向公众毫无保留地公开海航25年的发展过程,“回答你们提出的任何问题”。

25年来,作为海航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董事长的王健鲜见接受媒体采访,因而也留给外界“海航幕后神秘操盘手”的印象。

但在2017年的那场海外舆论风波之后,彼时的海航仍处于国内舆论的风口浪尖上,王健决定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这令海航内部都感到十分意外。海航内部人士称,这是王健第一次接受媒体独家专访。未承想,这竟也成为了最后一次。

4月12日,在海口市海航大厦30层会议室,长达4个多小时的专访里,王健真正做到了“不回避任何问题”,直面所有质疑,包括当时那场尚未平息的风波、敏感的股权问题、海航的种种神秘、香港的地产生意,以及一些他称之为“不便往外公布的问题”。

这次独家专访持续了4个多小时,形成了近两万字的初稿,并拟定计划逐一发表。但始料未及的是,专访文章尚未发表,就传来专访对象离世的噩耗。

2018年4月,海航集团创始人、董事长王健在海航总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I摄25年间,唯一一次接受媒体独家专访

专访的那一天,礼貌和笑容难掩王健的焦虑,在初见记者的开场白中,他便主动提及过去一年令海航陷入焦头烂额的质疑,像是压抑已久的委屈,不吐不快。

他对《中国经济周刊》说,2017年海航所经历的这一切,“完全没有想到,脑袋都大了。”

“海航经营这25年,如果说攀附任何一个权贵,海航也不可能活到今天。你看那些攀附权贵的企业,有活着的吗?”王健突然坐直身子,身体往前倾,他的手用力一摆说,“不可能。”

王健有一种深切的不安感,并且毫不掩饰。他对《中国经济周刊》感叹道,“做企业很难,好也不行,坏也不行。好,有人来抢你,坏,有人害你。如果别有用心的人来害你、抢你。你给不给?你告诉我怎么办?”王健提高了音量,情绪有些激动。

这种不安是来自险恶的商业竞争,还是其他方面,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不安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对股权处置方式的选择。

“成立慈航公益基金会算是一种办法吗?”对记者的这个问题,王健没有接话。

据此前海航集团的公开声明:目前海航集团由海南省慈航公益基金会、Hainan Cihang Charity Foundation Inc.、12名自然人以及海南航空间接拥有。其中,分别设立在境内外的慈航基金会目前拥有海航集团50%以上股份(海南慈航基金会持股22%、Cihang Foundation持股29.5%),12个自然人股东(均为海航集团创始人和高管)持股47.5%,海南航空持股0.25%。其中,陈峰、王健分别持股14.98%,为最大自然人股东。

这份公开声明称,基于所有股东的个人承诺——在离职或离世时向基金会捐赠其所有股份,基金会在海航集团的持股比例会继续增加。最终,海航集团将由慈善机构持有。

王健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将创始人团队的股权全部捐出去是他的提议。从2011年到2013年间,他做了其他创始人两年的思想工作。“当时大家对捐股权还是有些不同的意见,有人提出是不是给孩子留点,给家属留点,死了以后还能够给他们一点延续的东西。反正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大家的认知。我曾经做过陈总(陈峰)的工作,我说,儿孙自有儿孙福,你给他留下钱,恐怕就是祸害。”

如今,王健突然离世,有关其所持股份的归属坊间已有诸多猜测。

王健很推崇GE和黑石

海航的并购扩张模式近些年受到一些争议。

海航25年的发展史,几乎就是一部融资和资本运作史。而王健可以说是海航融资和资本运作的实际操盘手。

王健热衷于研究犹太人,对犹太人的经商理念深以为然,并将其融会贯通至自己的经营理念中。他深信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的力量,推崇G E和黑石集团,或许他也想成为他们。

王健是海航多元化和国际化战略的决策者和操盘者。凭借这一战略,2015年海航集团跻身世界500强,并在2017年升至第170位。现在的海航集团已是总资产逾万亿元、年收入逾6000亿元的综合商业集团。

王健的经营理念对海航的影响极为深刻。但最初在内部的推行也并非一帆风顺。这次专访现场,他还指着陪同采访的几位海航高管调侃说,“他们当初还反对过我的决策呢。”

海航的发展最终还是遵循了王健的思路。

王健在海航内部拥有极高的威信。“你们问的这些问题,他们都不敢问我。”当着高管们的面,他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但他们心里想什么,我一眼就能看穿。”

像是玩笑又不是玩笑,底下的高管没人敢接话。

那一次,《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还采访了海航的多位联合创始人。

海航已度过至暗时刻?

在2017年海航的多事之秋, 甚至有舆论将海航类比“其他系”。

当记者抛出这个问题时,王健有些激动,他再次猛地坐直了身子。“海航和他们有本质的区别。他们以搞保险、金融为主,海航是以搞实业为主,这是一个本质的区别。”他强调说。

到了今年6月初,坊间曾流传,说有关方面认定海航与“其他系”的问题不同,海航是流动性问题,要求海航聚焦主业,各方要支持海航。

6月14日,海南省政协主席毛万春到海航集团调研,强调海航的明天会更好。在调研座谈会上,王健和陈峰都做了积极表态。王健表示,海航将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服务区域发展,聚焦主业,深入探索“企业+慈善”经济新模式。

6月20日,海航系旗下的渤海金控宣布成功发行10.6亿元公司债。

频频释放的诸多信号表明,海航已度过至暗时刻。

然而,这一切都已与王健无关。

愿逝者安息。

相关阅读

本刊2018年第17期刊发的《海航新航程》主要回顾了海航25年的成长史,并未涉及专访王健时他一吐为快的那些敏感话题。责编:张伟 [email protected]美编:孙珍兰

 

要闻 2018.6.29—2018.7.5

今年一季度我国国际收支基本实现自主平衡

人物 2018.6.29—2018.7.5

公司 2018.6.29—2018.7.5

国企不再“办社会”

前海合作论坛研讨了哪些重要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