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巧玲(1842—1882)在同光十三绝写真图上,扮演京剧《雁门关》中之萧太后。梅巧玲的家世之谜
梅巧玲名芳,字慧仙,号雪芬,别号蕉国居士,自号梅道人,寓所名“景和堂”,故又称“景和堂主人”。所以我们常常看到有一些剧学的书,说梅慧仙就是梅巧玲。有个绰号,因为他长得胖,所以又叫胖巧玲。梅慧仙小的时候很贫穷,关于他的家世,说法不一。传统的说法,梅慧仙的父亲叫梅天材,是泰州的一个雕刻艺人。还有一说,大文学家潘光旦写的《中国伶人血缘史》中提到,梅巧玲的父亲叫梅鸿浩,不是小作坊艺人,是怀宁县的知县,死了以后,家道中落。不管是梅天材也好,还是梅鸿浩也好,现在没有结论。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请了上海的戏剧史专家翁思再,翁思再在讲的时候,说梅巧玲的父亲是梅鸿浩,做过安徽怀宁县的知县,他的说法和潘光旦的说法是一致的。但是不管是梅鸿浩也好,梅天材也好,最后的死,都是葬在江苏泰州。因此关于他是哪儿的人,现在基本是可以肯定的,就是江苏泰州人。在梅巧玲父亲死后,梅巧玲又去往何处?又有两种说法,一说他的母亲颜氏带着梅巧玲,还有另外两个弟弟来到了苏州。由于生活无着,就卖给了江姓人,江姓人对他们不好,最后江姓人又把他转卖给苏州福盛班的班主叫杨三喜的。他的母亲颜氏最后一人返回泰州,终是贫病而死,两个弟弟下落不明。
这是一种说法。再有一种说法,最近出现的材料,2007年有一本书叫《江苏戏曲志·扬州卷》,一个最新的材料,说咸丰二年也就是1852年,他的母亲曹氏携带着他从泰州来到了京都,入京都福寿(盛)班学艺。这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就是他到过苏州,在苏州学艺。一种说法,也就是最近的这种说法,说他的母亲曹氏从泰州把他带到京都,他10岁开始学艺。
梅巧玲生于道光二十二年,也就是1842年,到了咸丰十年即1860年,他10岁的时候来到了北京,当时不叫北京,因为那时是清朝的京都,所以叫京城、京都。那时他来到京都,入福盛班学艺。按照科班学艺来说,要学满过完七年大狱,他到了17岁,学艺已成。经过这7年的科班学习,到了17岁出科的时候,应该说具有一定的技艺了。
按照这种说法,他的母亲把他带到北京,入北京的科班福盛班学艺。他的第一个老师叫杨三喜,他学的是昆曲旦角,出了名的虐待学生。据说杨三喜用板打梅巧玲,把手掌里边的纹路都打平了,可见他对学生虐待之厉害。后来他又把梅巧玲卖给了一个叫夏白眼的,这个家伙比杨三喜还坏。但是没多久,杨三喜有个大徒弟叫罗巧福,他比梅巧玲的岁数大不了几岁,他实在看不下去了,于是他就从夏白眼的手里边把他赎出来,收作他自己的徒弟。
罗巧福由于过去也受过师父的虐待,深知师父虐待徒弟的这种痛苦,所以他对待学生很好。梅巧玲算是时来运转了,保住了一条小命,在罗巧福的全力提携下,在几年当中学了昆曲各种旦角的表演,比如说正旦、贴旦、闺门旦,各种昆曲的旦角都学习了。不但学昆旦,而且学皮黄,也就是京剧,学皮黄剧的诸多旦角。梅巧玲特别聪明,嗓子也好,所以他既学花旦,也学青衣,同时也兼学玩笑旦、泼辣旦。到了梅巧玲出科的时候,可以说他是艺多不压身,多才多艺。昆旦的各路活,以及皮黄类的各种旦角,他都涉猎,而且他都掌握。
出科以后自然要搭班。这就牵扯到他搭哪个班的问题了。在当时京城最有名的是四大徽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他选择的是四喜。因为四喜是以唱功著称的,当时有这么一种歌谣,叫“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因为他嗓子好,能唱,昆乱不挡,所以他就入了四喜。到了四喜以后,由于他在旦角艺术方面掌握得比较多、比较全,嗓子又特别好,来活特别多,所以他就由学员的身份渐渐提升,由助演到主演。在10年以后,他就成为四喜班的第一当家旦角。再有这么两三年,据王芷章在《中国京剧发展史》上谈的,在同治三年以前,也就是说在1864年以前,他就成为京师四大徽班当中的第二大徽班四喜班的掌班人。这可太不简单了,在当时每一个大的徽班中都有百十号人,其中唱旦的就有十几位之多。他为什么能够脱颖而出,成为当家第一旦角,这里边有他的原因。
梅巧玲的种种创新
什么原因呢?梅巧玲一个非常大的艺术特色就是善于创新。这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我们刚才讲了,由于他戏路子宽,他是昆旦也好,皮黄各种旦角也罢,他都能演。昆旦他经常演的有《思凡》《刺虎》《长生殿》《赠剑》;皮黄青衣戏他能演《二进宫》《芦花河》《汾河湾》《玉堂春》;花旦戏能演《乌龙院》《翠屏山》;闺门旦戏能演《金玉奴》《打金枝》;刀马旦戏能演《虹霓关》《破洪州》;泼辣旦戏能演《双铃记》《贪欢报》。还能反串小生和老旦,文武兼擅,昆乱均佳,太全面了,因此他就打破了徽班的一种规矩——后台的规矩。过去戏班规定,演旦角的,你是演青衣的,你不能演花旦;演花旦的,不能够再演其他的旦行,哪怕是和花旦差别不大的泼辣旦,都不许逾越门户。但是由于梅巧玲他的戏路子宽,所以他就创造了熔青衣、花旦、闺门旦、泼辣旦于一炉的表演方法,创造了这么一种新的行当,什么行当?应该说他是创造新行当花衫的第一人,并创作了一些新戏。他在他的新戏当中,把这几个旦角的门类归纳成一个,这个新的行当就是花衫。我们常常说,他的后人创造了花衫,但是应该说创造花衫的第一个人是梅巧玲。当然他的花衫还不那么完善、那么成熟。他以后,比如说他的弟子余紫云,余紫云以后的王瑶卿,王瑶卿以后的梅兰芳,都是在梅巧玲的基础上又发展完善的,成为一个技巧满满的新行当。但是创始人应该是梅巧玲。梅巧玲创花衫,打破界限,打破门户,把青衣、花旦、玩笑旦、闺门旦熔于一炉。再有一个创造,就是四喜班演新戏,是在四大徽班当中最早、最多的。 《虹霓关》画像,梅巧玲(中)饰东方夫人梅巧玲都排了哪些驰名的新戏
徽班从乾隆末年到同治年间这60多年中,观众看徽班的演出,看这些老戏,有点视觉疲劳了,迫切需要看一点新戏了。所以茶园里边、戏楼里边的座,有些开始下降了。聪明的梅巧玲一看这种情况,于是排演新戏以吸引观众。
四喜班排演了大量的新戏,都有哪些呢?比如说,一至八本《雁门关》,一至八本《梅玉配》,一至八本《五彩舆》,都是连台本戏。还有更多的一至十六本的《德政坊》。这些都是有头有尾的连台本戏,不连台的新创剧目也很多,如《胭脂虎》《玉玲珑》《得意缘》《真富贵》《合欢图》等,还有一些昆戏,比如说《乘龙会》《渡银河》等。这些新戏,都是在梅巧玲做班主时候排出来的。最有名的几个戏,就是《雁门关》《五彩舆》,还有一个叫《得意缘》。《雁门关》《五彩舆》《得意缘》这些戏,直到今天的京剧舞台上还在演出。
在《雁门关》里边,梅巧玲扮演的是萧太后。和他另一个旗装戏《四郎探母》扮演的是同一个人物,也是萧太后,都是最棒的。人们就因为他演这个萧太后,而去看这一至八本的《雁门关》。他在《雁门关》里有几绝。一个是他的京白绝。他的京白里面,既是北京话,京音、京韵,同时又带点南方味,他这念白好听。他身上非常讲究,举手投足都用心研究过,以旗人大开大合的身段配合着,显得非常的大气,有派头。他是把“奎派戏”,也就是把张二奎他们“奎派戏”里的“王帽戏”的那种帝王的身段,加入到这里边。所以演起来,他的萧太后有男人气。萧太后的上场下场,还有萧后的旗装步,那简直是太漂亮了。一出场,一走,台底下掌声如雷。还有一个是什么呢?他这个服装的扮相,有革新。他穿着旗人贵妇穿的旗蟒,旗头更是他改造的。因为原来旗人梳的是“两把头”,他创造了一个新颖的头型发式,就叫旗头“钿子”,其髻似旗头座,是用铅丝扎成,外涂黑漆,这“钿子”(旗座)上面插上珠翠、绢花。这就比当初这大头一卷的“两把头”,要漂亮多了。现在我们演的京剧中的少数民族的有身份的女人物,不论是太后、公主、命妇,外形又有很大的改进发展。首先在舞台上扮演的宫内贵眷头上使用的旗头“钿子”,应是他首先使用的,应该说是属于他的专利。另外梅巧玲在角色服装上,也都有所创新,如宫中贵妇穿的“旗蟒”。他演《德政坊》,扮“穷不怕夫人”,穿明代的时装“汗褂子”,首先使用灯彩砌末(最初的灯光布景),是从演《乘龙会》(柳毅传书)和《盘丝洞》开始,此为皮黄改革之始(见《班中角色旧规定》)。这些都是挺不简单的!梅家后人梅葆玖他扮演的这个萧太后,还有一个很绝的表演,大概是在五本或六本的《雁门关》里。有一个萧后战败,大辽国迎接宋军进城的场面。他扮的萧太后在城门外一坐,叼着一个仙鹤腿水烟袋,叫一个宫女跪着给他点烟。梅巧玲吸烟、吹烟,那种身段、那种气质,完全是旗人命妇的派头。观众就给他一阵的满堂好!当然了,他并不是模仿大内的慈禧,因为梅巧玲没有进宫见过慈禧,但是他和很多的亲王、郡王,贝子、贝勒都熟,这些个宗室家里边,是常常的进进出出穿门过户的。所以这些个命妇,什么福晋、侧福晋、众位格格,他是能够看得到的,故此他仿照旗人福晋们的这种身段动作,表演出来太像了,太漂亮了。所以大家看他,只要他在城门口一坐,一抽这水烟袋,这个“好”就轰然而起。他在这几个戏里边,都有他的绝活,都有他的创作,所以现在都流传下来。还有他非常好的一个戏,就是《盘丝洞》。《盘丝洞》他扮演蜘蛛精,他很大胆地在服装上有所革新。他尽量地展示他四喜班青年干旦多这个特点。四喜班诸多旦角都青春靓丽,他就让这些干旦和他一起扮演蜘蛛精。既然是妖精,以色相迷糊猪八戒,服装上不妨出点格,上身赤膊戴个红兜兜,外面再披上纱衣,这就是当时的薄、露、透吧。当时的大清国子民,没见过这个,觉得好看好玩,挺新鲜!一时有花团锦簇之誉(见《歌坛绝响录》)。所以这个《盘丝洞》也是非常叫座的。
综上所述,四喜班排的旗装戏也好,神话戏也罢,还有那个昆曲戏也是,他排了诸多的新戏都获得了成功。因此四喜班在京师,几十年上座不衰,道理在此。另外,梅巧玲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喜欢结交文人,他品格高尚,为人忠厚,在北京也留下许多故事,这留待下回介绍。
(编辑·韩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