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电子商务

网络环境下高校舆情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作者:文/聂文文
 摘要: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高校的舆情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高校舆情的稳定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高校网络舆情的概念与特征进行分析,探究当前网络环境下高校舆情引导工作存在的网络舆情工作责任主体不明确,网络舆情工作存在滞后性与被动性,舆情引导工作缺乏制度化与专业化等方面的问题,进而提出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机制的应对措施,包括健全组织队伍,明确舆情工作责任主体、加强事前干预,做好舆情预警与源头控制、巩固制度壁垒,完善高校舆情法制机制等方面。

关键词:网络;高校舆情;舆情引导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志码:A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普及,高校网络也得到大规模普及,大学生群体利用新媒体发表观点言论的意识更为强烈,高校舆情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重大改变,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稳定事关高校的整体氛围、治安稳定与有序发展。近年来,层出不穷的校园舆情事件产生的不良影响也极大引起了社会对高校网络舆情的重点关注,同样也提醒我们,单一的处理某项舆情事件,滞后的进行事后处理工作已经难以防范与杜绝此类校园负面舆情事件的发生。正确分析当前高校舆情工作的现状与特点,深入探究存在的突出问题,对症下药,提出相应的完善措施,对维护高校正常教学秩序的稳定,构建和谐有序的校园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1、高校网络舆情的概念与特征

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内,针对某项目标性事件的产生与演变,作为舆论情况的主体——社会民众对政府等公共事业管理者、企事业单位、个人或其他社会组织本身以及对这些组织的政治取向、社会观念、道德观念等方面产生或持有的态度与倾向。它是一定社会范围内比较多的社会群众对某一类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所产生的态度观点、情绪等的总和。高校舆情指的是在高校,高校教师与学生对发生在高校范围内甚至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各类事件的态度、意见与倾向的总称。高校网络舆情是指在高校这一环境内,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高校师生作为网民,在网络环境中对某类社会事件尤其是已经成为热点话题的事件所发表的观点、看法与表现出来的情绪与心理倾向。高校网络舆情与师生的日常思想状况、日常学习生活状况密切相关,是高校师生思想观点在网络上的一种集中表达,是高校领导了解某一类事件的师生民意与观点的重要参考之一。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网络环境的进一步开放,高校舆情越来越受到高校领导与管理者的关注与重视,加强高校舆情工作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

高校网络舆情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匿名性。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可以使网民在匿名的情况下发表观点表达看法,也就使得对某一类事件的态度可以随意进行情绪表达与发泄,大学生群体在网络上的消耗的时间更多,网络环境的匿名性进一步刺激了他们对事件观点的表达;第二,迅速性。网络信息技术的一大特点便是信息传播的便捷性与高效性,该优势同样也会导致其他负面问题,公共事件及社会热点一旦发生并发布在网上,便可在短时间内通过网络技术得到迅速传播,在短时间内迅速波及其他社会公众,高校舆情同样也会因为网络得到大面积传播;第三,情绪化。社会突发事件与热点新闻的真实性在短时间内难以证实,网民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往往难以站在客观中立的角度看待问题,就容易发表情绪化的观点,非理性的态度与倾向更会在短时间内波及其他公众。

2、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存在的问题

2.1网络舆情工作责任主体不明确

目前,我国高校在舆情管理工作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很多高校范围内,舆情监测与引导工作还没有引起管理层的足够重视,没有设立专门的领导机构管理舆情工作,舆情工作责任划分不够明确这一问题也严重制约了高校舆情工作的发展进程。根据高校部门设置与职务划分,受到历史传统的影响,一直以来我们认为的与学生日常工作相关的事务均有学生处、校团委等部门负责,新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管理工作由学校网络信息管理部门负责,网络新媒体宣传工作应该由校宣传部负责。现在高校舆情工作日益复杂化,需要专门的组织机构管理该类事务,而高校的职能部处设置又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与该类事务相对应,这就造成了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责任主体不明确的问题。

2.2网络舆情工作存在滞后性与被动性

新媒体技术的迅速普及与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与低进入成本,都极大程度的加大了我国网民的数量与范围。学生范围内使用手机、电脑的比例较之其他社会群体的比例更高,学生的思想开放程度更高,在公共环境、公共空间内发表观点的意识更强烈,他们越来越习惯使用微信、微博、论坛等网络社交平台去浏览信息咨询,发表个人观点。因此高校的舆论数量与舆论影响力较之社会都有过之而无不及,高校舆情的难预料性与高发性都进一步导致舆情一旦发生,高校舆情工作只能是滞后性的干预与引导;另外,现在的舆情检测工作虽在一定程度上运用了搜索软件辅助,但主要依靠的仍然是传统的人工检测与搜索,对网民的舆论倾向与心理剖析仍然要依靠人工采集与剖析,舆情甄别也大多依靠采集员的个人判断,很有可能错失重要信息。舆情的发展演变一般经历了“形成、高涨、波动、谈化”这样一个过程,高校舆情工作的介入与干预往往只能在中后期阶段,进一步导致滞后性与被动性。

2.3舆情引导工作缺乏制度化与专业化

虽然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舆情对学校稳定与发展的重要性,高校的一些负面舆情是导致群体性事件的直接性“导火索”,严重影响学校日常教学管理秩序的维护与稳定。但其实,做好高校舆情的引导与教育,对高校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管理有良好的推动作用,但是目前大多数高校并没有认识到舆情引导工作的重要性,仅仅是在负面舆情出现并导致恶性事件后,将处理负面舆情事件这类应急性事件交付给某个部门,这个时候就只能做事后干预的工作。高校舆情往往会忽视对平时高校舆情信息的搜集、分析、引导与提前干预,可能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的局限,舆情引导工作没有设置专门的管理队伍,组织机制不够健全,缺乏制度化、规范化的工作机制;队伍人员也不够专业化,对信息的甄别能力与预判能力不够专业,也会导致错失最佳的处理时间。

3、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机制的对策

3.1健全组织队伍,明确舆情工作责任主体

建立一支专业化、专职化的舆情工作管理队伍是解决当前高校舆情工作存在的问题的首要措施,也是有效进行舆情引导工作的重要人力保障。高校舆情工作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情况复杂多变的工作,需要建立一支分工明确、责任划分明晰、管理科学的组织队伍。首先,高校内部的舆情工作要在校党委的统筹领导下,在由学校宣传部、学生处、网络管理部门、后勤管理部门等组成舆情工作小组,分工负责不同领域的职责,提高舆情工作队伍的专业化与专职化,平时要多注重学生思想动态的变化,在重大时事政治、重要时间节点到来之时更要关注学生的舆论情况,做好舆论信息搜集工作,必要时做好参与干预的准备;另外,还要建立高校辅导员、思政教师、团学干部为一条线的舆情教育队伍。最后,还要设置专职的高校网络舆论评论员,利用网络评论来积极引导舆论朝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帮助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屏蔽错误的、负面的舆论,防止其进一步扩散。

3.2加强事前干预,做好舆情预警与源头控制

在网络舆情事件形成之前做好干预与预警工作是对事件进行预先处理、减少负面舆论出现并扩散的重要操作手段,完善的、灵活的高校网络舆情事前干预对于维护学校舆论稳定、消解舆论危机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来看,遇到负面网络舆情时,学校的做法大多数是由信息管理部门删除或者屏蔽舆论信息,这样的事后干预的负面效应也同样存在,这种简单粗暴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可能导致受众的情绪被激化,甚至做出逆反的行为,进而导致事件的进一步酝酿扩大,并且网络信息的删除与屏蔽工作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短时间内取得的成效也不明显。为了防止或者减少负面舆情信息的产生,高校舆情工作需要在网络舆情产生之前,提前针对大学生较为关注的网络热点、争议性较大的时事新闻与事件进行干预与引导,积极宣扬主流价值观的同时,针对学生的疑问与关注热点,积极正面回应,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做出解决措施。

3.3巩固制度壁垒,完善高校舆情法制机制

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一些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敌对政治势力会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与匿名性散布一些不真实的政治信息,制造扰乱社会稳定、影响政治安全的网络信息,制造出背离主流意识形态与政治文化的负面舆情。高校网络环境中也会受到该类信息的侵蚀,影响学生的正确价值观的构建。另外,一些高校学生在网络环境中也会做出非理性的带有强烈负面情绪色彩的行为,散布谣言扰乱学校安全与校园稳定,甚至做出网络犯罪的行为,比例制造计算机病毒攻击学校的网站,制造网络虚假舆论扰乱治安稳定,下载、传播黄赌毒网络违法信息。针对高校学生的网络舆情违规违法犯罪行为,一方面要依靠国家法律法规的震慑作用,依法实施相应的惩戒,另一方面,高校层面也要制定相关的制度条例,完善网络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并且要做到让学生知晓制度,学习制度,从而遵守规章制度,巩固制度壁垒,完善高校舆情的法律机制。另外,学校也要重视积极正面向上的校园文化的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安全教育活动,提高师生安全、文明上网的责任意识,自觉维护校园舆论稳定。

参考文献:

[1]王冬梅.高校舆情信息与大学生思政教育[J].宁波大学学报,2008,30(2):102.

[2]袁利民.高校BBS舆情分析与舆论管理引导研究[J].高校思想政治工作,2006(1):19.

[3]王怀民.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N].中国教育报,2009:9

[4]张大成.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征与发展趋势分析[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

[5]张书明,杨林.大学生群体性事件预防中的网络舆情监控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02):16.

[6]王骚,孙成龙.网络中个人媒体治理问题研究[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2(1):35.

[7]谢秀军.高校舆情监控机制立体化模式的构建[J].教育评论,2013 (1):80~82.

[8]徐晓日.网络舆情事件的应急处理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92-93.

作者简介:聂文文,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发展。

 

“新零售”时代 传统零售企业转型策略研究

新零售 在农村市场的普及与发展研究

大数据时代下关于电子商务发展的探讨

跨境电商个性化服务现状及问题研究

贵州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问题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贵州农村电商发展研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