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电子商务

大学生网络信贷市场的博弈研究及对策探讨

作者:文/武翰涛 吉钰冰 刘俐葳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网络借贷市场快速发展,促使消费发展同时却引发了诸多问题,有着显著的双刃剑效应。鉴于此,本文以互联网金融机构和大学生为参与双方构建博弈模型,分析了大学生信贷市场的博弈行为和结果。通过多阶段重复博弈我们发现,信贷市场的有效发展需要依托信用机制和第三方干预,才能有效减少“高利贷”现象频发。最后为实现大学生网络信贷市场的健康发展,我们认为必须依靠信用体系监管以及金融教育引导机制等手段,加强对大学生消费者的保护,才能真正推动大学生信贷市场良好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信贷;校园贷;多阶段博弈;金融体系建设

1、问题提出

消费信贷是指通过商业渠道发放的、用于购买个人消费用途的商品和劳务或用于偿还由此产生债务的一种中短期贷款。近年来,受互联网金融发展、消费升级、金融科技进步等影响影响,消费信贷市场得以不断发展。根据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末,我国消费信贷(不含房贷)市场规模将达9.80万亿元,占GDP的比例为12.32%。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双刃剑效应显著。在高校校园中,大学生通过提供身份证、社保卡等多项个人信息,向网络平台进行贷款,引发了诸多问题。鉴于此,研究大学生网络信贷市场问题对于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的整体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建立起完善的金融体系制度,才能最大程度减少交易成本和减少不可控因素的发生。

对当前有关文献进行整理,当下学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大学生信贷市场:(1)大学生校园网络借贷现状的研究。李鹏认为由于传统金融机构对大学生的不信任以及政策的不支持,使得提供大学生的消费信贷有效供给严重不足,导致大学生更多选择风险高、低要求的“黑平台”,陷入了“高利贷”“裸条”等陷阱,造成极端事件发生。(2)大学生校园网络借贷乱象的成因分析。这方面,逄索、程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主要有以下两条原因。第一,消费结构与消费观念转变引起了大学生的超前消费需求。第二,消费场域和支付方式变化促使网络借款形式的广泛应用。(3)大学生校园网络借贷市场的金融体系建设问题。冯辉认为,我国的金融体系建设尽管在逐步建立和健全,但仍然以传统行政管理工具为主要手段在互联网金融领域进行延伸。遗憾地是,从博弈角度对信贷市场的参与者进行分析的研究当前仍然难觅。基于此,本文以博弈角度,对当前大学生网络信贷市场的参与者构建博弈模型,分析大学生网络信贷关系的博弈行为和结果,并提出相应对策。

2、大学生网络借贷行为原因的机理分析

2.1大学生进行网络借贷的途径

第一种途径是互联网金融机构。由于2009年银监会规定不得向未满18周岁的学生发放信用卡。因此,传统金融机构在大学生信贷市场逐渐退位乃至消失。网络贷款从政策上突破信用卡办理政策的束缚,在没有违背银监会的相干的前提下,投合了大学生自身的消费需求。第二种途径是民间、非正规小额贷。由于大学生经济来源不稳定,受金融机构排斥的影响,会选择“无抵押、审核快、放款快、方便快捷”为卖点的非正规贷款平台,而忽略了其背后的高额利息的条款。

2.2大学生进行网络借贷的原因

第一,我国大学生收入普遍较低。据数据显示,我国70%左右的大学生的学费支出由家庭支付。其次,我国大学生群体心理不成熟,易作出非理性行为。同时,我国大学生与社会接触少,网络交际更为普遍,导致对社会认知水平较差。第二,由于大学生群体心理不成熟,导致经常发生冲动消费、享乐消费行为。第三,低准入门槛的互联网金融争相进入大学生网络信贷市场,为了大量获取用户流量,主动降低门槛简化交易。

3、信贷市场的博弈过程

3.1信贷市场参与双方模型

本文考虑的大学生网络信贷市场构建出博弈双方模型,首先,市场需求方为大学生,市场供给方为互联网金融机构,假定在一定条件下的双方会主动追求自身的效用最大化并且双方理性有限。随后,我们参照张本照,张云龙的做法,在假定大学生网络信贷市场为完全竞争市场情况下,贷方市场存在大量金融机构,借方市场的大学生可根据自身效益最大化的目标来选择不同的金融机构进行贷款。

综上,本文做出如下假设:将金融机构和大学生设为F和S,并且大学生会选择将所有信贷资金用于个人消费。互联网金融机构贷出的本金为B;资金回报率为I;贷款利率为L;最后,在实际中,信贷双方都要付出的资金成本,设其为C,并有BL>C。

3.2模型假设及收益矩阵

假设1:我们认为,当大学生在金融机构中进行借款行为,并按期连本带息归还,则称信贷交易完成。通过计算可分别得到:大学生此时收益为A:BI-B(1+L)-C,金融机构的收益为B:BL-C。

假设2:我们认为,当大学生在金融机构中进行借款行为,但没有按期归还本金,导致金融机构出现坏账,通过分析可得此时金融机构收益为负脂,为U:-B(1+L)-C,而大学生的收益为V:BI-C。

假设3:若互联网金融经过大学生信誉评估后认为其不能按时还款,便拒绝信贷交易。从而,这个过程中只有大学生会付出时间及附加成本,此外大学生可能会被迫选择“黑平台”进行贷款,分析可得此时大学生的收益为负,即:-2C。

假设4:若大学生选择不进行贷款,金融机构选择不进行放款,此时双方收益为0。

3.3模型分析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由于普通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高,产生了金融排斥等问题,导致市场供给小于需求,因而信贷交易的效率水平低下。此外,大学生信贷市场信用机制不完善,评估不合理,导致大学生相较其他人群的借贷市场更不安全。由上图的博弈矩阵中,我们能看到,在完全信息单次博弈中,大学生最优策略是借款而不还款。但互联网金融机构会预料该问题采取不放贷。此时借贷市场效率低下,不能提高双方效益乃至国家经济的增长。

3.4多阶段大学生信贷市场行为博弈:信用机制和第三方干预。

我们通过分析发现,由于大学生信贷市场行为博弈进入多阶段博弈过程后会导致博弈的结果存在较大差异。这可以由以下原因来解释,一方面,互联网金融机构会对大学生信用水平进行评估,从而决定放贷与否以及其规模大小和引入第三方干预监督机制。另一方面,大学生也会考虑处在多阶段博弈过程中与博弈对象合作与否的利弊,从而做出最优选择,实现效益最大化。故通过采用良好的信用机制和第三方监管的监督行为能够有效提高信贷交易的效率,使博弈双方更多选择合作,提高合作的稳定性与持久性。

(1)信用制约机制。我们认为,通过评估,信用机制一方面能够制约的部分信用差的大学生获得贷款,一方面大学生在后期顺利贷款的诱导下会更多选择守约。在对该博弈过程进行无限次重复后,信用机制将会对某期违约的大学生进行惩罚,在后期所有阶段都会受到金融组织的惩罚性措施。这便很好地制约了大学生违约现象,从而提高信贷市场效率。但是考虑到实际中信贷双方的博弈行为并不是无限次重复,所以信用制约机制水平会有一定下降,但仍具有约束作用。在这里我们假设大学生进行贷款并按期连本带利归还,此时金融机构收益为:W(L/p);当大学生进行贷款但并没有按期还款,此时金融机构收益为:£(L/p)。我们假设借贷发生可能性为α(0<α<1),大学生认为信贷双方合作获得收益超出不还款的收益时,会选择还款。此时信用机制对信贷行为产生约束,即由于借贷双方在合作时都能获得收益,但当大学生违约,信用水平下降,此时金融机构会经过评估选择不贷款,从而产生制约。

(2)第三方干预监管机制。由上文所提,现实中信贷双方的多阶段博弈行为多为有限次,这就导致借贷双方为了自身效益最大化分别选择违约或不进行放贷。此时若通过引入第三方干预监管机制,便可有效提高信贷交易的效率。我们假设,若引入监督机构来监管信贷市场的违约行为,则互联网金融机构付出的监督成本为n。若监管系统发现违约,则大学生受惩罚m,此时双方为突破“囚徒困境”,实现最优解是监管成本n<(B,U)与惩罚m>B。通过第三方监管借贷行为产生约束,可以有效提高借贷双方对博弈行为的信任程度,推动借贷交易的顺利完成。若第三方监管成本n过高会导致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收益减少,从而减少其效益。因此我们通过分析可得,当引入第三方干预监管机制后,借贷双方选择合作的条件是:大学生进行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通过分析大学生和互联网金融机构信贷行为的博弈,我们得出以下几条结论。第一,我国大学生网络借贷市场乱象源于大学生贷款多用于超前消费,而超前消费的高风险以及双方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导致了借贷效率降低,阻碍大学生借贷市场的健康发展。第二,通过分析多阶段重复博弈,信用制约机制能够较大限度地约束大学生违约行为,但由于现实中博弈有限,所以只能一定程度解决问题。第三方干预监管机制则提供了当监管成本足够低的情况下,更有效提高交易效率的方案。

4.2建议

(1)放开传统金融机构对大学生信贷业务的限制 传统金融机构具有雄厚的资金优势和众多的现实网点,可靠性、安全性高,同时较低的利率是更多大学生能够承受的。鼓励传统金融机构拓展大学生信贷市场,并与互联网金融机构联手完善大学生信贷市场,促使市场环境得以净化,减少危害社会的事件发生。

(2)通过金融科技手段完善信用制约机制。我们未来需要通过大数据等手段来促进信用体系建设,减少大学生违约风险,降低大学生借贷而付出的经济成本,为相关的互联网金融机构提供基础的征信服务。

(3)完善金融教育引导机制。加强相关宣传、教育、金融风险警醒等规制手段,并结合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从而全面建立大学生金融风险防护网。

参考文献

[1]邝梅,赵柯.我国农村信贷关系的博弈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8(07

[2]冯辉.论互联网金融的私法规制——以大学生网络信贷消费合同的效力问题为例[J].南京社会科学,2017(12):82-86.

[3]李鹏,吴宏芳.我国大学生消费信贷市场金融排斥问题分析——从校园贷乱象说起[J].西南金融,2017(12):66-70.

[4]逄索,程毅.大学生网贷成因分析及其风险规避路径——基于上海 市大学生消费行为调查的实证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7(02):107-111.

作者简介:

武翰涛,本科,南京邮电大学,研究方向:金融管理;工商管理;

吉钰冰,本科,上海理工大学,研究方向:会计学;

刘俐葳,硕士,普度大学,研究方向:金融风险管理。

 

“新零售”时代 传统零售企业转型策略研究

新零售 在农村市场的普及与发展研究

大数据时代下关于电子商务发展的探讨

跨境电商个性化服务现状及问题研究

贵州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问题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贵州农村电商发展研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