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远方的家

南浔景点Tourist Attractions in Nanxun

百间楼江南明清沿河民居群遗韵

百间楼位于南浔古镇东百间楼河两岸。百间楼河东起东吊桥,北至栅桩桥。百间楼沿河蜿蜒而建,长约400米,由明代礼部尚书董份为其女眷和仆人而建,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始建时约有楼房百间,故称“百间楼”,是江南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时期沿河民居建筑群之一。百间楼依河立楼,河道蜿蜒逶迤,与映在河水中的倒影,构成了一副江南水上人家的画卷。

傍河而筑的百间楼,架长板石桥连接两岸,有的充分利用空间筑骑楼;有的楼前连披檐, 雨季可避雨,夏季可遮阳。百间楼的封火山墙,有三叠式马头墙;也有琵琶式山墙,高低错落,极富情趣。各楼之间又有券门相隔,把人们的视线引向纵深。沿河石砌护岸整齐,且有河埠,即方便百姓、船家、商人上岸、下船,搬运货物和出行,又便于百姓汲水和洗涤。百间楼的建筑即保持明代建筑风格,又具有清代建筑遗韵。是具有典型江南水乡风味的民居楼群建筑。嘉庆年间张镇曾有赞美百间楼的诗句(张镇《浔溪渔唱》):“百间楼上倚婵娟,百间楼下水清涟;每到斜阳村色晚,板桥东泊卖花船。”描绘出一幅形象生动如诗如画的秀丽景色和水乡风光。

刘氏梯号西风东渐之经典

俗称“红房子”,南浔“四象”之一刘镛第三子刘梯青所建,正厅名为崇德堂,故又称刘氏梯号,是中西合璧建筑风格的又一经典之作。整座建筑以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理念为主体,大宅高敞恢弘,融入欧洲罗马式风格。

清代文字狱“庄氏史案”中的庄家也曾居此处,案发后房屋被毁,刘家就在此旧址上建造“梯号”。

崇德堂总体建筑由南、中、北三部分组成 。

中部建筑以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理念的厅、堂、楼为主体,最有特点的是南、北部中式建筑融入西欧罗马式建筑,其中北部欧式建筑立面尤为壮观,大宅高达恢宏,以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见胜。

大厅为一中式厅堂,堂中悬挂着“崇德堂”匾额,两侧有抱柱联及画屏,中间柱粗须两人抱合,正梁上有鎏金平升三级图案,梁坊、雀替、轩廊、落地长窗、地坪窗等均刻有精美吉祥图案,体现出刘氏家族的传统风范与品位。

二厅堂中悬挂着“抱悫盒”匾额(抱悫盒意喻坚守诚笃忠厚,法正则民)。宅后原辟一草地为网球场,一边角上饲养奶牛。东西潭边钟楼上曾有一口巨大的自鸣钟,远近都能听到它的声音。现已成一近300平方米的花园,园内种树栽花,叠石为山,种植白皮松,且有一月牙形潭池,蓄水栽荷,潭池边上有亭、回廊等建筑小品,配以美人靠,以供游人休憩。

小莲庄江南私家园林巨构

小莲庄,又称“刘园”,是晚清南浔“四象”之首、清末光禄大夫刘镛的私家花园及家庙所在。小莲庄的美是江南典型的诗情画意。十亩荷池,荷叶田田,绰约多姿,而在河池南侧还有百年紫藤,紫色的彩带盘绕在桥顶,犹如瀑布,美不胜收。整个园林的设计也是匠心独特,是江南水榭建筑的精品。

园林以荷花池为中心,依地形设山理水,形成内外两园。

内园是一座园中园,处于外园的东南角,以山为主体。仿唐代诗人杜牧《山行》之意,凿池栽芰,叠石成山。山道弯弯,半山苍松,半山红枫,枫林松径,山路回转,小巧而又曲折,宛然一座大盆景。此园与外园以粉墙相隔,又以漏窗相通,似隔非隔,内外园山色湖光,相映成趣。

外园以荷池为中心,池广约十亩,沿池点缀亭台楼阁,步移景异,颇具匠心。

荷池西岸较高的建筑“东升阁”,是座西洋式的楼房,俗称“小姐楼”。室内用雕花圆柱装饰,壁炉取暖,窗的外层用百叶窗遮光,为法式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异国情调。西岸另建有“净香诗窟”,是主人与文人墨客吟诗酬唱之处。

刘氏家庙,是小莲庄的主要建筑群,与园林长廊一墙之隔。家庙始建于1888年,于1897年落成,为刘氏家族祭祀祖先之所。家庙坐北朝南,从南至北依次为照壁、石牌坊、门厅、过厅、正厅和馨德堂等。家庙正厅面阔三开间,明间进深五柱四间,次间进深六柱。正厅明间悬宣统皇帝御赐的“承先睦族”九龙金匾一块,以示刘家的荣耀。馨德堂在家庙正厅的北侧,该堂为楼厅建筑,底层面阔三间,周转卷棚轩廊,楼上四周有宽大的周转廊,故俗称“走马楼”。馨德堂装饰十分讲究,门窗棂心都用硬木雕出钟、鼎、钱币等博古纹饰,四周用卵石瓦片花街铺地。

辑里湖丝馆世博金奖之荣耀

南浔辑里湖丝馆是进中西合璧式建筑,占地950平方米。历史上为南浔商会,由南浔商会会长梅屐中等人于1926年发起建造。该馆共分五个展厅,是一个综合性展馆。

整个展馆布置了大量历史图片、资料以及实物,展出了辑里湖丝在历届世博会上所获得的荣誉,介绍了辑里湖丝的渊源,辑里湖丝兴盛、改良和衰落的历史,展示了中国近代最早的丝商群体在上海崛起的历程,还展示了南浔传承丝商文化,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展现了南浔赶超时代、追求卓越的独特风采。

胡丝馆的建立旨在进一步发掘南浔的蚕丝文化和浔商文化,让世人在关注世博的同时更加深入地了解辑里湖丝。据悉,此次辑里湖丝馆开馆是第五届中国·南浔魅力古镇旅游文化节的重要子活动之一,此前,南浔区已成功举办了世博金牌地体验之旅启动仪式、世博金奖故里考察、世博馆长探访金奖故里等活动。

广惠宫千年道家福地

始建于北宋治平年间,殿内祀奉道教最高神“三清”神像,始称广惠宫。后因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曾在此修粮仓,占广惠宫为行宫,俗称张王庙。广惠宫历经沧桑,曾三毁三建。2003年南浔古镇保护性开发工程加快了步伐,将重建广惠宫列入规划,并着手动工兴建。此次重建工作按历史资料及道教格局,基本恢复广惠宫原貌。如今在广惠宫内将看到初建广惠宫时供奉的祠山大帝神像,曾作为镇山门之神的王灵官神像,以及道教代表黄大仙神像等。

頔塘故道世界文化遗产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南浔也因此成为湖州市首个世界文化遗产地和国内首个整体荣膺世界遗产的江南古镇。

长约1.6千米的頔塘故道是完好保存的江南运河支线河道,是大运河在水网密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延伸和扩展的河段。頔塘运河始建于西晋太康年间(280年至289 年),作为湖州地区的区域运河。隋代初期,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建成,頔塘成为湖州联系大运河的重要航道。南宋时期,頔塘成为大运河支线——江南运河西线的一部分。后多次疏浚维修,一直保持着航运的功能。1952年于南浔镇北另开一段航道,绕开原頔塘河道,长约1.6千米的頔塘故道因而得以完好保留,现已无航运功能,主要作为城市排水与景观河道,河堤均为砖石护坡,有多处河埠,保存状况良好。

张静江故居中华第一奇人

张静江故居由其祖父张颂贤于清同治年间而建,整体建筑为典型的江南豪门大宅风格,高达幽深,尤其是那韵味独特的封火山墙,可称“江南一绝”

故居保持清代传统三进五间式古建筑风格,一进有一厅五室,每进之间各有天开,每进一堂便递高一级,俗称步步高升。每进连有防火用的直式火巷。故居显露一种豪华、古朴、幽深的遗风。封火墙高于屋顶,坡面屋顶覆盖龙鳞般的小青瓦,屋檐口加盖即利排水,又能防风的滴水瓦。室内栋如鳞次,宛如宫殿;雕刻十分精湛,以戏文、民俗图案为主,崇尚一种古朴,自然美,可谓南浔一绝。值得一提是前后两道大门背后都有构思别致,雕刻精细的砖雕, 有一写有“有容乃大”四字。出自林则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于仞,无欲则刚”的诗句。另一写道:“世守西铭”四字。源于宋朝张载弃官后授徒有“东铭西铭”的典故。上述八字均有里人周梦坡(又名周庆云,南浔“八牛之一”,近代实业家兼收藏家)所书。张静江故居大门上方悬挂“张静江故居”的横额,正厅上悬挂南通张謇题写的黑漆金字“尊德堂”堂匾。两侧是孙中山题写的一副楹联:“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四十州,”抱柱对联为同治、光绪二皇帝的老师翁同龢所写:“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二厅、三厅陈列着张静江手书赠陈立夫的“铁肩担道义,棘手著文章”对联,以及有关张静江生平的家谱、家族发展史和张静江一生的大事记略,各种照片、书札、任命状等文物。

张石铭旧宅江南第一宅

张石铭是南浔四象(头等巨富)之一张颂贤之长孙,国民党元老张静江堂兄。1887年,张石铭的父亲张宝庆去世,1892年,祖父张颂贤去世,1903年,张钧衡与叔父张宝善(张静江父亲)分家,张石铭在分家后继承的祖业包括丝绸、盐业,以及上海慎大钱庄、东南信托公司和一些房地产。不过他并不亲自经营,而是热衷于收藏字画、金石、碑刻、奇石、书籍(超过十万卷),是杭州西泠印社的发起人和赞助人,并与吴昌硕、毛福庵等文人名士过从甚密。1894年(光绪二十年),张石铭还在乡试中考中举人。

整个宅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大宅由典型的江南传统建筑和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欧式建筑群组成,处处呈现中西合壁的特点。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玻璃雕堪称“四绝”,其风格之奇特、结构之恢宏、工艺之精湛、建筑之精华,被称为“江南第一民宅”。旧宅内庭院深深,回廊曲折,楼层错落。

嘉业堂藏书楼中国近代私家藏书楼绝唱

嘉业堂藏书楼,隔溪与小莲庄毗邻,江南四大藏书楼之一,由“四象”之首刘镛的孙子、清末著名藏书家刘承干所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清朝末代皇帝溥仪题赠“钦若嘉业”九龙金匾而得名。总体设计为中西合璧园林式布局,鼎盛时有藏书6万卷,共约16万册,其中不少为海内外秘籍和珍本。

 

筑一片风景 建筑师营造的世间风景

走过莫力达瓦

滇南双城记

淮安 红色薪火 运河之都

这不是你以为的圣安东尼奥

人神共生の神社 永恒の宫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