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丽娃,台湾彰化师大特教研究所结业,曾任国小教师、主任,启智学校教师 、辅导组长。美国NGH认证催眠治疗师,高雄四维文教院NLP“基础课程”“知觉的潜力”“语言与信念”讲师。
心理标签:
做了父母,别忘记自己当过小孩。我们要努力贴近小孩最真实的状态,去了解他,支持他走自己的路。
一致性沟通,帮父母真正了解小孩
大多数父母都是爱自己小孩的,这是毋庸置疑的事。但邱丽娃发现,有很多人做了父母之后,就忘记自己曾经当过小孩,总是用大人的角度去解读小孩的行为,觉得小孩这么做不对,那么做不应该……其实,小孩有自己的想法,父母需要多花一点儿时间,去了解小孩在想什么。
小孩有自己表达爱的方式,如果大人不了解,就很容易产生误解。邱丽娃经常给她的学员讲一个故事:有一个单亲爸爸,他是开计程车的,工作很辛苦。一天晚上,爸爸回到家,一掀开儿子的被子,打翻了一碗泡面。爸爸很生气,把儿子抓起来打了一顿屁股:“你怎么可以把泡面放在棉被里?”儿子哭着说:“爸爸,我怕你肚子饿,想把泡面放在棉被里,等你吃的时候,就不会凉凉的……”爸爸听了这句话,哭了:“对不起儿子,我误会你了。”
邱丽娃说,故事里的这位爸爸其实很幸运,因为他听到了儿子真正的想法。很多小孩因为年龄太小,还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于是,很多父母对待小孩的方式,就停留在打屁股的阶段。
父母想要真正地了解小孩,就要和小孩沟通。很多父母也喜欢和小孩聊天,但总是问这样的话:“你考试考得怎么样?分数如何?有没有被老师批评?你的作业完成了吗?”这是一种负向的引导,小朋友不太喜欢回答这样的问题。
邱丽娃建议父母换一种积极的方式来聊天,问小孩一些正向的问题:“宝贝,你今天在学校里,最开心的一件事是什么?你今天学习,哪一科最有收获?你今天和哪个同学最聊得来?”这些问题能够唤醒小孩积极快乐的记忆,他们会愿意和父母聊。
最好的沟通方式是一致性沟通,就是父母在沟通时,照顾到自己的感受、小孩的感受和当时的情境。父母要先接触自己真实的感觉,用委婉的方式告诉孩子。父母可以多进行“我讯息”的演练,以“我”作为语句开头,后面接感受的词汇。这样表达没有攻击性,让小孩有较大的心理空间来思考父母的意思。同时,用“我”做开头,表示父母负起沟通的责任,而不是把过错丢给小孩。比如:“我很难过,因为,我原本以为我们早就约定好今天要一起吃饭的。”“当你放学很久了还没回家时,我觉得很担心,因为不知道你发生了什么事情。”
在一致性沟通中,父母可以通过一些方式,让小孩感受到你对他的关心。“让我把手边的事情放下,这样我才能专心地听你说”,同时面对小孩,眼神坚定,用全身心来听小孩说话;“等一下,我把电视关掉,我真的很想听你说话”,这句话传达出来的讯息是,在你心中,小孩比电视重要;“所以,你的意思是”,证明你确实在认真地听他讲话,也让他知道,你听得懂他在说什么,如果你所说的并不完全符合小孩的本意,他就有机会更正你的错误理解,进而促进你们彼此的了解;“再告诉我多一点”,鼓励小孩继续讲下去,让他知道你很喜欢听他说话,而且欣赏他说的话。
一致性沟通,可以解决很多亲子问题。有一位妈妈,她的儿子在读中学,人长得帅,学习又特别好,很受女生的欢迎。有一个女生甚至在博客上公开向他示爱。这位妈妈发现女孩的博客上,有好多性感的照片,担心她会诱惑自己的儿子,让他失身。她很焦虑,向邱丽娃求助:“丽娃老师,我要怎么制止他们?”邱丽娃笑着说:“不用制止,你不如好好和儿子谈谈,让他说说自己的感受。比如,他和这个女生相处,感觉怎么样?有没有恋爱的感觉?如果这个女生真的诱惑他,他会是什么反应?然后,把你对他的担心,清清楚楚地告诉他,不要指责和批评……”
这位妈妈照着邱丽娃的建议做了后,儿子变得很乐意和她沟通,对她说:“嗯,那个女生确实很主动。我呢,也想尝试一下谈恋爱的感觉。但是,我不想这么早就发生性行为。”听了儿子的话,妈妈的担心少了很多,母子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而儿子知道妈妈这么担心他,也没有做让妈妈失望的事情。
在一致性沟通中,父母很真实地表达自己,这时,小孩就能收得到。父母尊重小孩的感受,小孩就会多说一点儿,而不是回避或掩盖;而父母了解得越多,小孩就会越安全。在小孩遇到困难的时候,才有可能真正帮到他。
隐喻,让父母贴近小孩最真实的状态
邱丽娃说,父母了解小孩,有一个非常棒的方法—隐喻。隐喻就是隐藏的比喻,通俗地说,是用打比方讲故事的方法,引导小孩把内心的想法和困惑说出来。和现成的故事不同,隐喻会随着小孩的状态量身定做,所以,最贴近小孩的心。
有一位妈妈,儿子刚上幼儿园。她问幼儿园怎么样,儿子什么都不说。和邱丽娃学习了隐喻后,她问儿子:“如果你的幼儿园像一个动物园,那么你像什么?你的同学像什么?”儿子说:“我像小兔子,动物园里有一只熊,那只熊很凶,还有3只兔子和我很好。”这位妈妈听了之后就明白了,儿子在幼儿园有3个小朋友,还有一个有点儿凶的小朋友,让他觉得有点儿害怕。
在解决小孩的心理问题时,邱丽娃经常会使用隐喻故事治疗。有一次,邱丽娃在广州开工作坊,遇到一个上小学二年级的小女孩,她只要到上学的时间,就会肚子疼,疼得捂着肚子一直哭。爸爸妈妈带着她去看医生,医生说可能是心因性疼痛。可是,父母问遇到什么事,她又不肯说。
邱丽娃尝试用隐喻故事治疗来帮助她,问:“你觉得,上学的你像什么?”小女孩说:“像一只小老鼠。”邱丽娃又问:“那你的老师像什么?”她说:“像一头喷火龙!”“那每一个老师都像喷火龙吗?”她说:“不是,只有语文老师像喷火龙!”于是,邱丽娃知道了,她和语文老师之间一定发生了什么。
邱丽娃继续问:“喷火龙每次喷出的火,都是针对小老鼠吗?”小女孩说:“不是!她是去喷别的小动物,小老鼠看见很害怕!”原来,语文老师是在凶其他小朋友时,小女孩在一旁看见了,就很害怕。因为,她的字写得潦草,担心语文老师也向她“喷火”。
随后,邱丽娃又运用隐喻,对她进行积极的引导:“小老鼠身手矫健,头脑聪明,很会找食物,有好多的本领……当喷火龙去喷别的小动物时,小老鼠是不是可以逃呀?”小女孩说:“可以呀,可是小老鼠之前没想到啊!”接着,她们一起讨论了小老鼠逃走的N种方法,小女孩对语文老师的恐惧缓解了很多。
咨询结束后,邱丽娃和小女孩的父母交流。爸爸和妈妈没再逼着她去上学,而是耐心地教小孩慢慢地写字。渐渐地,她的字写得工整了,不担心老师会凶她。隔了一段时间,小女孩又开始上学了。
还有一个上小学六年级的小男生,和数学老师杠上了。数学老师总爱找他的毛病,他特别讨厌数学老师,和父母的对抗情绪也很重。男生的父母找到邱丽娃求助。
邱丽娃问:“听你的爸爸妈妈说,你和数学老师的关系不太好。这样的你,像什么?”小男生说:“像一朵小花。”他是一个男生,却说自己像一朵小花,这个答案有些出乎邱丽娃的预料。她察觉到,男生的内心状态,可能已经很无力了。于是追问:“小花长什么样?”男生说:“被狂风暴雨吹的,花瓣都要掉了。”邱丽娃说:“嗯,那再看看小花的根,长得怎么样?”男生回答:“嗯,根还不错啦,会吸收养分。”接着,邱丽娃就引导小男生,去想象那朵小花努力地吸收养分,让养分输送到全身,长出新的叶子,开出新的花苞……
邱丽娃又引导他去想象其他的情况,自己想办法解决:“可是,狂风暴雨还会来哦,那小花怎么办?”小男生想了想,说:“我有一把黑黑的大雨伞。狂风暴雨来了,我可以把伞撑起来,帮小花遮风挡雨!”这把黑黑的大雨伞,其实是男生的爷爷。爷爷非常爱他,只要有空就陪他玩。对他来说,爷爷是一个滋养和保护的角色。邱丽娃就引导男生,把“大黑伞”放在心中,以后再遇到“狂风暴雨”时,就把它拿出来,这样就有安全感了。渐渐地,这个男生从和数学老师对抗的情绪中走了出来。
放下控制,别把小孩逼成“乖小孩”
在生活中,有很多父母在用“控制”的方式爱小孩:你应该几点回家,晚一分钟都不行;你必须上辅导班,必须考哪个学校,读哪个专业,必须做哪个工作;你必须嫁给(娶)谁;你必须结婚后和我们一起住,否则就是不孝顺……
控制型的父母,有的是因为内心缺乏安全感,想和孩子牢牢地绑在一起;有的是因为自己的父母也是控制型,用他习惯的方式对待小孩;有的是因为出于对未来的担忧和焦虑,想要帮小孩安排一条最安稳的人生……原因可能有很多种,但造成的伤害是一样的。
控制型父母,可能会养出两种小孩:一种是反抗型,什么事情都和父母对着干,拒绝父母把自己的焦虑转移到他的身上;另一种是乖小孩,父母让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反抗型的小孩还好,至少有自我;乖小孩表面看起来很懂事,然而心里却问题多多。
乖小孩有个内在的潜意识逻辑:如果我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情感,去爱别人,就好像背叛了爸爸妈妈;如果我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对爸爸妈妈不好;如果我没有继续帮忙家里,我就是不孝顺……为了讨好父母,乖小孩顺从父母的控制,忽略自己的感受,压抑自己的需求。不敢背离父母的意志,不敢冒险,不敢去爱,不敢提要求,没有创造力……仿佛有很多无形的绳子绑着他,于是,乖小孩失去了自我,失去了自由,失去了自在。
也因为很难长出自我,乖小孩往往是在成年后、结婚后,甚至是做了父母后,才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有的乖小孩按照父母的要求结婚后,发现和自己不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有多么痛苦和煎熬;有的乖小孩一味讨好别人,委屈自己,身心俱疲,落了一身病;有的乖小孩做了父母后,因为内心爱的匮乏,不知道如何爱小孩。所以,邱丽娃常常说,乖小孩受的伤是最痛的。
如果不想把小孩养成乖小孩,父母要放下控制,给小孩选择,让小孩去走他自己的路。邱丽娃很喜欢台湾歌手罗大佑。罗大佑的父母一直栽培他做医生,可是他喜欢唱歌。所以,做了几年医生后,他还是跑去唱歌了,创作了很多歌曲,感动了很多人。邱丽娃说:“如果小孩能够走他自己的路,他自己可以很快乐,将来还可能会影响社会。”
邱丽娃成长在台湾的花莲,小时候家境不太好。她曾经梦想做一个建筑师,设计各种美丽的房子。但是,初中毕业时,父母让她读师专,因为读书和吃饭不用钱,毕业后还分工作。邱丽娃考上了师专,做了小学老师。虽然她是一名优秀的老师,但还是因为放弃了自己的梦想而感到遗憾。
然而,做了父母之后,邱丽娃也犯了和很多父母一样的错—忘记自己曾经当过小孩,曾经想走自己的路。她和丈夫黄先生都是老师,因为工作出色,受到学生们的喜爱。他们曾经都有一种心情:“如果,我们的孩子将来当老师,那该多好啊!”
可是,他们考虑再三,最终还是决定尊重小孩的感受和选择。邱丽娃说:“小孩有他自己的判断、喜好和发展,是我们没有办法预期的。与其帮他规划,不如去支持他。哪怕是在路上跌跌撞撞,那也是他自己选择的路。”后来,儿子和女儿都没有当老师,但是,他们在自己选择的路上,发展得都很好,也很快乐。
邱丽娃举了个例子,小孩想学艺术,父母很担心,可以这样和他沟通:“我知道你喜欢艺术,我很想让你往这条路上走。同时,我也有些担心你将来的出路。”小孩能够感受到父母的关心,会认真考虑自己的选择,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至于,他最后学不学艺术,就不是父母所能控制的。当父母产生控制小孩的念头时,不妨多想一想自己小时候,将心比心,自己被父母控制的滋味感觉怎么样?父母真的能够控制你的人生吗?父母的决定和逻辑,都一定是对的吗?
“如果,父母把祝福给小孩,小孩就有可能往祝福的方向发展;如果父母总是担心,就会阻碍小孩的发展。”邱丽娃觉得,与其过分担忧小孩,进而控制小孩的人生,让小孩不开心,不如把这份担忧和焦虑,转变成给力的“装备”,代替自己陪伴小孩的一生。基本的“装备”包括:观察力、联想力、分析力、判断力、应变力,因为有了这些能力,小孩就拥有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能力,父母平时就要注意给小孩装备上。通过观察大自然、人和事,可以培养小孩的观察力,比如,问:“树林里的叶子,有几种颜色?”读完绘本,问:“你觉得这个小朋友心情如何?你是怎么知道的呢?”通过玩文字接龙,例如“空气接气球,气球接球赛”、故事接龙等等,可以培养小孩的联想力。通过做手工、画画等,可以培养小孩的创造力。通过棋类游戏,可以培养小孩的分析力、判断力和应变力。
邱丽娃和丈夫黄先生在做家庭决定时,经常会让儿子和女儿参与。有一次,他们想买车,就让7岁的儿子和3岁的女儿在一旁看他们讨论;看车的时候,也带着两个孩子一起去;还会告诉小孩,爸爸妈妈为什么会选这辆车,比如省油、空间大等等。这种“参与”,不是让小孩去投票决定买哪辆车,而是让他们参与父母如何选择和判断,如何做决定的整个过程,从而培养分析力和判断力。而且,小孩会因此理解家庭的状况,不会说“我同学家里开的都是奔驰宝马”这种话。
如果小孩对选车提出自己的想法,父母可以先听听他为什么喜欢这款车,然后给他画一幅未来的图像:“嗯,很好哦,等你将来长大了,能力够了,你就可以选这款车!”这样,小孩就会明白,未来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的,将来走自己的路时,他会更加踏实和坚定。
既做过小孩,也做过父母的邱丽娃相信,每个父母都是爱自己小孩的,每个父母也都有很大的心理成长空间。她希望大家做了父母之后,别忘记自己也曾是小孩。将心比心,努力地贴近小孩最真实的状态,去了解他,支持他,让他走自己选择的路。
(感谢华夏心理学校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