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原国家林业局和新组建的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持续推进红外相机技术在自然保护区应用。将这一技术广泛应用于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调查与监测、栖息地调查与评价、行为生态学研究等。权威信息证实,我国469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已有80%安装了红外相机。这真实记录了原生态环境下的野生动物生活,实现了对自然生境下野生动物野外生存状况的跟踪,不但对自然资源的智能化监测、评估和管理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让世人看到了许许多多从未见到过的画面。
今年2月,“中国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摄影比赛”正式启动,面向2000多个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征集2016-2017年红外相机拍摄的野生动物视频和照片,收到了作品多达2000余条。这些作品原生态、无裁剪、无后期处理,真实记录了野生动物700个日日夜夜的多彩生活,生动展示了中国大地上野生动物最真实的生活状态。
专家认真评议后,从中精选出了69段视频和16幅照片。包括了大熊猫、川金丝猴、东北虎、雪豹、野骆驼、亚洲象、羚牛、白唇鹿、岩羊、红腹角雉、白鹇等大批珍稀动物。其中许多动物的行为都是首次披露,不仅具有极为宝贵的科考研究价值,还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4月16起,组织者将这些珍贵的作品在北京王府井大街展出。与此同时,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动物世界》《人与自然》栏目及融媒体平台也发布了其中20段视频。组织者在全国开展网络投票活动,遴选出最受公众欢迎的佳作。
红腹角雉-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赤狐-甘肃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川金丝猴-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绿尾虹雉-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些红外相机拍摄的作品极具重要的科学价值。红鬣羚主要分布在缅甸北部,而在我国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到了它的行踪,证实了该物种在我国亦有分布;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首次记录到分布于我国的不丹羚牛视频,填补了我国不丹羚牛野外照片的空白。
这些作品真实记录了以往人们所未知的野生动物生活。在甘肃省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到了发情季节雄性大熊猫间激烈打斗以争夺与雌性交配权的场面;在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首次拍摄到了雪豹“一家四口”同框的画面;在甘肃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到一只成年岩羊带着100多只2个月大的幼崽在山上嬉戏玩耍、攀岩的情景;在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到一只雄性黄腹角雉正在炫耀羽毛,以吸引雌性个体的注意;华北豹野外求偶的场面、大杜鹃偷吃栗鹀鸟卵等均为首次拍摄、十分罕见。
红外相机技术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老一辈动物学家马世来曾在1994年高黎贡山地区野外考察中使用了这一技术。国内较为普遍使用这一技术是近十几年的事情。
据国家林业与草原局自然保护区研究中心介绍,将红外相机布设在野生动物可能出现的地方,特别有利于记录那些分布范围狭窄、密度低、数量稀少的保护物种,特别适用于记录活动较为隐秘的大中型或夜行性的珍稀兽类和鸟类。
据了解,自然保护区目前使用的多为“热感触发”红外拍摄。野生动物经过镜头,体温与环境温度形成温差,从而引起相机周围热量变化,传感器产生脉冲信号触发相机拍照。因为存储卡、电池很易耗损,这样更节省资源。红外相机多安装在人迹罕至之处,工作人员长途跋及时换电池、取素材、更新设备,付出了许多艰辛。
在地貌复杂、气候多变、充满原始气息的丛林旷野间,隐藏在其中的红外相机是名副其实的“秘境之眼”。它带人们走近真实的野生动物世界,让你我看到了最真实的野生动物朋友。
雪豹-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